2018年底播出的《大江大河》,獲得業內與觀眾的一致好評。
它根據阿耐原著小說《大江東去》改編,是一部獻禮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電視劇。
先後斬獲白玉蘭獎、「五個一工程」獎、飛天獎、金鷹獎等多個行業大獎。
兩年後,《大江大河》的續集歸來。
它就是——
《大江大河2》
星級指數:★★★★☆
一句話點評:依然是紮實的現實主義力作
《大江大河2》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作品。
其依舊由王凱、楊爍、董子健領銜主演。
也延續了原來的製作班底:導演李雪、黃偉,編劇唐堯,藝術總監孔笙,製片人侯鴻亮……
《大江大河》截取的是改革開放後的最初十年。
《大江大河2》則聚焦於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新的時代,新機遇與新挑戰同行。
《大江大河2》能否保持著第一部的質感?
宋運輝(王凱 飾)、雷東寶(楊爍 飾)、楊巡(董子健 飾)這三個主人公的命運,又將如何展開?
劇情:以小人物反映大時代
不必諱言,此前有不少獻禮劇面臨著「叫好不叫座」甚至是「不叫好也不叫座」的尷尬。
其癥結在於「大而無當」。
對大時代的反映顯得空洞、口號化、概念化,沒有生活氣息,不接地氣。
從《大江大河》到《大江大河2》,都沒有落入這一窠臼。
它的創作思路都是,個體——家庭——時代,以小人物命運的悲喜離合、酸甜苦辣,描繪時代畫卷、折射社會風貌。
《大江大河》系列的主體故事,其實是三個普通人的故事。
宋運輝是國營經濟的代表。
在第一部裡,他借高考改變了命運,上大學、下基層,成為化工廠的技術骨幹。
《大江大河2》一開篇,宋運輝告別金州,前往東海化工籌備組參與項目的設計與建設工作。
初到東海,宋運輝便面臨挑戰。
在東海項目報批受阻後,直接繞開路司長,從指導精神的綱要出發,從外部讓東海項目順利獲批,並且成為了重點項目。
然而代價也很慘重。雖然他是這個項目功勞最大的人,卻被路司長穿小鞋,邊緣化。
宋運輝的處境,也是改革的一個縮影——改革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
雷東寶是集體經濟的代表。
第一部裡,作為退伍軍人的他,在鄉村改革的浪潮中,帶領小雷家全村人緊跟政策,承包到戶,辦磚廠、電線廠,走在時代的前沿。
《大江大河2》中,雷東寶的鄉村企業又開始考慮起新的事業——電解銅項目。
楊巡是個體戶代表。
第一部中,憑藉政策開放和個人努力,他從賣饅頭開始發展事業,一路摸爬滾打,最終擁有自己的產業。
在首播中,楊巡仍未登場。
三個不同的典型人物,三種不同的經濟形態,用點帶面,以他們在大時代中面臨的抉擇、暗流、人性的險灘,全方位、立體式地描繪了時代畫卷。
人物:有血有肉的群像刻畫
想當初《大江大河》令人難忘,就在於它塑造了一系列形象生動、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
宋運輝,天資聰穎、勤學苦幹,當上國企技術人員,且步步晉升。
但他個性耿直,不擅長人際處理,不懂變通。
上一部的水書記曾對他說的,「現代工業講究的一是社會分工,二是社會協作……社會是由大眾構成的,可能有的人不如你優秀,有的人不如你上進、好強,但是你離不開他,你要同他們協助。」
這不是圓滑和妥協,而是改革常常是在利益博弈中進行的,需要有調和的智慧。
在《大江大河2》中,宋運輝依然執拗、埋頭苦幹、永不服輸,但他在處理人際關係上,也多了智慧。
比如項目受阻時,宋運輝想跟項目審批有關的計劃組路司長溝通,讓當初在金州因為技改而擺了宋運輝一道的閔廠長在中間牽線做一個引薦人,儘快見到路司長。
閔廠長原本是不想管的,跟宋運輝踢皮球。
但宋運輝吃一塹長一智,「腹黑」地放話:「項目批不下來,我可能就要想辦法回金州了。」
意思是,見不到路司長,項目黃了,我就回來跟你搶飯碗。
閔廠長一聽就懂,趕忙就答應了。
可以預見,從工作到家庭,宋運輝還將面臨種種挑戰。
雷東寶一出場,跟第一部一樣,黝黑的臉龐,一臉的胡茬,沙啞的音色,顯示出他的粗獷與豪邁。
同時他也善良、熱心、有擔當,繼續帶著小雷村發家致富。
但雷東寶也不是沒有缺點。他有知識和眼界的局限性,在發展過程中可能會衝動、短見。
根據劇情預告,他之後還會摔跟頭。
楊巡則敢拼敢闖,在風雲激蕩翻滾向前的大時代中,他勇敢抓住過商機。
但也因為手忙腳亂,經驗不足,踩過陷阱,經歷波折,甚至一度想「歪門邪道」。
他們每個人都有性格閃光點和薄弱點,以及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時代精神與時代局限。
雖然年輕觀眾並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但通過人物的命運轉變,觀眾可以感受到時代的氣息。
通過他們對自身性格局限的超越,觀眾能夠受到精神上的感染和洗禮。
唯一讓人擔憂的是,上一部意外去世的宋運萍,是最華彩的女性形象。
這一季的其他女性角色,不知道是否可以填補這個空白。
製作:依然是「細節控」
《大江大河》能獲得高口碑的評價,與其背後的製作出品公司——正午陽光有很大關係。
正午陽光出品的不少作品,被譽為「國劇門面」;製作團隊,也有「細節控」之稱。
作為一部年代劇,《大江大河》系列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歷史感的還原。
以前不少年代劇就是因為這一點備受詬病。
比如1950年代,卻穿著1970年代款式的衣服;1980年代,卻出現1990年代才有的商品的LOGO。
這樣的瑕疵,沒有出現在《大江大河》系列中。
在第一部裡,大到鎮上革委會辦公樓、綠皮火車,小到搪瓷杯、熱水瓶、鐵皮飯盒等物件,都是對時代的一一還原。
到了《大江大河2》,為了找回1988年至1993年的時代氛圍感,劇組在寧波搭建了實景地。
大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建築風貌和裝飾風格,小到綠色的座機、一輛「二八槓」永久牌自行車、幸福摩託等,都能把人帶回當年的故事。
並且與上一季一樣,《大江大河2》的畫幅打破了電視劇常規的16∶9比例,而是2.66∶1,畫面具有電影的藝術風貌,承載更多的信息量。
全景和遠景的大量運用使畫面內容更加豐富立體,讓歷史感的表現更宏大,不僅僅提升了畫面的美感度,也提升了觀眾的沉浸體驗。
總的來說,《大江大河2》開篇不俗。
其依舊秉持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以典型人物反映時代變化,彰顯時代精神。
《大江大河2》,繼續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