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遡|疫病之下,香港菜市場轉型的啟示

2020-12-27 澎湃新聞

「請大家不要再吃野味了!」2019年12月至今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再次讓公眾發出這樣的疾呼,去審思中國傳統飲食習慣和菜市場的存在。在最初發生疫情的華南海鮮市場內,活體動物集中售賣、生猛活殺,地面溝渠之汙穢骯髒觸目驚心。菜市場,這一中國居民最主要的生鮮購買場所,卻也成為了病菌滋生之地,侵害人健康。

它引發人們重新反思,在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中,菜市場應如何改造,以對抗公共健康安全的威脅?我們可回顧香港菜市場兩百年來的衛生管理及空間規劃變遷,這裡有經驗,也有教訓。

老香港,砵甸乍街(Pottinger Street)©Joan Russell

從放鬆管制,到不得不管

「街市」(Street Market),是香港人對傳統菜市場的稱呼,與我們認識的許多國內菜市場相似,不僅有蔬果活物等新鮮食材,服裝、雜貨等生活所需品都可在街市交易。字面上,街即「街道」、市即「市場」,香港街市隨著人口增長興盛起來,一直是華人商貿和社會交往的重要公共場所。

1842年香港開埠後,英國人在中環地區興建第一條道路「荷里活道(Hollywood Road)」,吸引了許多商賈集中擺賣,露天市集沿道發展。在香港華裔新移民的三個主要聚居區——港島北岸的上市場(太平山區)、中市場(中環街市對上山坡)及下市場(蘇杭街一帶),為迎合華人需求相繼形成大大小小的街市。最早在中環成規模的街市,因商販主要來自廣州而得名「廣州市場」,落成於1842年。

廣州市場與對面的費力卓倉庫(Fletcher's Godown)©gwulo.com

然而,英國剛接管香港便面臨病菌大敵,多次爆發瘧疾、霍亂、肺結核、天花等流行疫病。根據殖民政府財政官員Robert M. Martin的報告,「僅在1845年,每個歐洲人和當地軍兵一年要去5次以上醫院。」

除了香港的溼熱氣候和沼澤地,英人還將矛頭指向華人衛生習慣不佳,認為華人聚集地擁擠和汙穢不潔,成為病菌產生並傳播不止的溫床。溼貨市場尤其危險,生肉及海鮮缺乏冷藏設備和明確的衛生措施。

香港皇家海軍醫院,Royal Naval Hospital (Hong Kong) ,©Melson, Commodore P.J.

1843年 「香港熱病(Hong Kong Fever)」 催生出第一個監管香港公共衛生的組織「公共衛生及潔淨委員會(Committee of Public Health and Cleanliness)」,但本地華人社群不服管制,監管幾乎不起作用。

1880年,英國皇家工程師、衛生專家柴維克(Osbert Chadwick)被派往香港調查,隨後撰寫報告嚴厲批評香港的供水、生活條件、廢物和垃圾處理系統,「就像一片完全失控的領地」。英國政府此後同意成立潔淨局(Sanitary Board),很可惜監管效率依舊不高,地主和商人擔心改善衛生的成本高昂,甚至質疑殖民政府曾經允諾華人可保留固有風俗。

香港瘟疫期間的情景(漫畫):死者躺於街上;華人醫生在龍華醫院看診瘟疫病患;監督感染屋宇的垃圾焚燒

於是,香港的衛生環境非但沒有改善,甚至比從前更為糟糕,終於在世紀末遭遇沉痛教訓。1894年,香港爆發腺鼠疫(bubonic plague),其源發地點就是華人聚居的太平山區。5個月內,2000人以上喪生,病患死亡率高達93.7%,近10萬人口(當時的三分之一)逃離香港,最終造成了全球第三次鼠疫大規模感染。

為應對鼠疫,港英政府採取強制隔離病人、清拆華人屋宇等措施,引起強烈爭議,醫療衛生管理體系也因此改革。這一「疫」,後來被看作英國在香港建立殖民管理體系的重要過程。

《鼠疫在香港》 ©London News

1903年,政府頒布《公共衛生與建築物條例》,由潔淨局監督實施,強制推行城市清潔、屋宇改造、防鼠患蚊患滋生的計劃。條例給出各類建築空間的面積、採光、通風、衛生條件等具體說明;對於菜市場的營業時間、攤檔分類管理、流程控制等,也第一次做出詳細規定。

條例中還有這樣一條嚴控生肉來源:「除在《公共衛生及建築物條例》之下運營與管控的政府屠房所屠宰的肉類,其他任何生肉(鹹肉除外)不得在殖民地的任何市場出售。」

至此,香港環境衛生才終於有較大改善。

1924年位于堅尼地城(Kennedy Town)的屠宰場 ©gwulo.com

香港街市建築的起與落

隨著香港人口密度增加、經濟頻繁,加之衛生管制日趨規範,攤販從露天街道逐步遷至室內公共街市。其中出現了許多獨特的街市建築,「中環街市(Central Market)」是早期最典型案例之一。

從廣州市場向皇后大道方向看 ©gwulo.com

中環街市的前身,就是前文提及最早成規模的「廣州市場(Canton Bazzar)」,開埠後不久,於1842年6月正式開設。到1850年代,由於太平天國運動造成另一浪華人逃港潮,需求激增,攤販即集中遷往臨近空地,更名為「中環街市」。

第一代、第二代中環街市所在地 ©centralmarket.hk

後來作為歷史建築進入歷史學家視野的,是於1889年開始興建、1895年落成的第三代中環街市。大樓由兩座雙層高的山形建築物,與中間三層尖塔相連組成,屬維多利亞式房屋設計。外牆由紅磚砌成,附有花崗巖石材裝飾。設計關照到採光通風條件,建築呈東北-西南走向、採用大尺寸玻璃窗扇,讓街市在日照時間獲得充足陽光。

第三代中環街市外觀 ©centralmarket.hk

從維多利亞港看中環街市 ©centralmarket.hk

第三代中環街市在1937年拆卸,被更符合街市功能的建築所替代。當時包浩斯建築風格(Bauhaus)風靡,其重要特點就是「形式追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第四代中環街市(1939年)、第二代灣仔街市(1937年)、必列啫士街街市(1953年)都是按照這種風格建造。

第四代中環街市外觀 ©centralmarket.hk

為滿足街市功能,須全面考慮人口密度與結構、攤檔物流需求、衛生管理等因素。新建的中環街市大樓,佔地面積4150平方米,樓高四層,一至三樓是街市,可容納255個攤檔。

外觀呈簡單的立方體,仍保持東北-西南走向,牆面一排排連續窗戶形成橫向線條。中央部分設有10x54米矩形露天中庭,空氣從玻璃窗貫穿至中庭,加強了空氣流通與自然光線。梁柱由鋼筋混凝土砌建,角位略圓,避免容易產生積水的死角位。

《念香港人的舊》中的中環街市 ©何藩

中環街市在六十至八十年代之間最為繁榮,到1967年被稱為東南亞最大肉類市場,不僅向居民,還向附近餐館提供商品服務。但與此同時,在工商業鼎盛的香港,中環附近的人口與商業結構也正發生巨大變化,悄然威脅街市的生存。

最直接的影響是,商業摩天大廈拔地而起,幾乎吞噬了附近低矮的街市大樓。寸土寸金的土地上建築密度變高,哪怕多麼通風通光的建築亦會喪失優勢。

1940年城市景觀,從太平山望向維多利亞港 ©英國國家陸軍博物館

2012年城市景觀,從太平山望向維多利亞港 ©Mark Garrison

而普通居民遷離中環,曾經支撐中環街市繁忙的熱鬧人流也在消散。1976年,香港立法會決定,為應對中環地區迅猛的商業化,臨近區域規劃需要改造,其中就包括拆除中環街市。

負責街市管理的市政局(前身為潔淨局)馬上反對拆除,認為政府未能給攤主對應的補償條件,一直爭論到1999年市政局解體仍未有定論。即使建築物最後得以留存,中環街市自身也失去了曾經真正的活力,苟延殘喘之下於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爆發期間永久關閉。

而在香港土地不敷應用的時候,1980年代還出現了獨具香港特色的建築類型——市政大廈。早期市政大廈主要用以提供街市和熟食廣場服務,多以「xx街市」命名,至今在香港居民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香港第一座市政大廈「香港仔市政大廈(1983年)」 ©香港建築師學會

香港市政大廈空間規劃概念圖 ©朱濤建築

政府為了地盡其用,在同一塊地上解決社區內居民的多重生活需求,生出了「層層疊」想法,疊加順序通常為「街市-熟食中心-圖書館-體育館」。

香港仔市政大廈低層街市

香港仔市政大廈熟食中心

香港仔市政大廈圖書館與自習室 ©朱濤建築

衛生管制持續加嚴

至21世紀,已是世界級大都市的香港仍頻頻面臨疫情爆發,比較矚目的有1997年H5N1甲型禽流感病毒,和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

從1997年5月到12月之間,出現18宗人類感染H5N1個案,6人死亡中有5名幼童。最後發現,香港街市竟有約20%禽類帶有H5N1病毒,水禽類雀鳥如雞鴨鵝等都是H5N1的天然宿主,在街市飼養及宰殺禽鳥極其危險。12月,香港政府決定將全港130萬隻活雞全部銷毀,以防病毒蔓延。

另一方面,政府規定禽類必須進行中央屠宰,分別在2004年、2006、2008年針對活禽活豬攤檔推行「自願選擇退還牌照/租約計劃」。最近20年以來,除個別案例之外,香港再也沒有爆發過嚴重禽流感威脅。

部分街市空置攤檔狀況 ©香港電臺鏗鏘集

一些傳統菜市場隨之被逐步淘汰。有禽類攤檔主解釋,如果雞隻的貨源、處理流程全部統一,那麼市場再無競爭可言,他們自然選擇轉賣其他產品或者轉業。部分香港菜市場空置情況加重,導致市民無法在一個街市裡購買所有必需品,於是傾向到一站式購物的超級市場。街市人流下降進一步惡化攤檔處境。

此外,資金壓力導致管理易主,同樣使街市難以為繼。亞洲金融風暴和SARS後,香港政府面臨財政危機、無力負擔公共事業,於2004年將部分出售予私人。這一決策可以說開啟了香港公共事業的失敗。

房委會2004年將部分轄下的街市、公共商場和停車場分拆,將之證券化並成立「領匯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現簡稱「領展」)。「領展」物業為求利潤不斷加租,承租能力較低的小商鋪被承租能力較高的商鋪(如華潤、麥當勞、美心等連鎖店)所取代。

市政大廈內街市和熟食中心吸引眾多食客

雖未來發展危機重重,因街市物美價廉,相當多的基層居民還是選擇到街市購物。市政大廈獨特的文化價值,也經常吸引非本地人、甚至國際遊客慕名而來,成為觀光熱點和文化地標。

自2017年起,香港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幾次提及興建新型街市,「考慮採用新的興建、設計和營運模式」。政府擬推出「香港仔街市現代化計劃」,包括安裝空調系統、改善攤檔布局及數量配置、改善排水、消防、電力、通風等。

計劃卻遭部分檔主反對,據街市內某海鮮檔檔主透露,完成現代化後,檔位租金將由現在的7000港元左右提升至2萬港元以上。

香港仔街市現代化項目概念圖 ©香港南區區議員柴文瀚

政府本期望改善香港仔市政大廈街市經營及購物環境,挽回人流,卻也因顧客流失、檔主盈利困難而得不到支持。即便採取政府補貼,若人流持續流向商場和超級市場,街市攤檔的存亡也將成疑問。

從露天市場、到室內公共街市、再到超級市場的步步「升級」,源於政府對潔淨公共空間的需求。但是,都市化進程中最大化土地交易價格,並賦予超現代大商場更多特權的做法,仍引來諸多質疑。

衛生管制確實必要,同時也應隨時警惕傳統街道文化的失落,避免菜市場的轉型升級淪為工業機器。畢竟,建築復活易,而人間煙火不能。

參考資料:

From Street Hawkers to Public Markets, Modernity and Sanitization Made in Hong Kong, Maurizio Marinelli

Health Policy and Disease in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Hong Kong, 1841-2003,Ka-che Yip, Man Kong Timothy Wong, and Yuansheng Liang

王賡武:《香港史新編》

爾東、何泳儀、張淑欣:《樂遊香港街市》

(本文作者:朱逸蕾、Zoe Cheung,經授權轉載自空間行動微信公眾號,原題為《疫病之下,香港菜市場轉型的啟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真實的香港】偷得浮生半日閒,走,跟我去逛逛香港的菜市場吧~
    我平時喜歡做菜,所以我對香港菜市場也算情有獨鍾,在做香港定製旅遊的時候,我會經常也會帶客人跟我去走走逛逛香港菜市場,這樣才能多了解香港,因為市場沒有粉飾的繁華跟昇平
  • 早疫病、晚疫病、疫病和綿疫病有何不同
    馬鈴薯、辣椒、番茄、茄子這幾種茄科植物上經常發生早疫病、晚疫病、疫病和綿疫病。都帶「疫」,到底有何不同?在症狀上如何識別?首先,疫,就是來勢洶洶的意思,指急性流行的傳染病。早疫病的病原菌屬於真菌中子囊菌亞門裡面的鏈格孢菌,寄生能力較強,但不屬於專性寄生菌,在侵染植物的時候也會分泌一些有毒的酶類物質,因此,這類病害一般發生在植株進入開花期以後遇到連續陰雨天造成根系吸收能力較差整個植株長勢較弱的時候,先侵染植株的老葉上,但也可以侵染果實和莖稈,病斑具有同心輪紋;從植物生長發育時期上,發生的時間比晚疫病早一些,故稱早疫病。
  • 鎮江菜市場華麗轉型,託起...
    透過菜市場,看百姓小康生活,就像透過萬花筒,看到了多姿多彩。自2011年起,鎮江主城區菜市場經過多輪改造升級,不僅撕下了「魚腥味」「亂糟糟」「去晚了就不新鮮」的舊式菜場文化標籤,而且在網際網路技術的加持下,正逐步實現消費場景商超化、數據信息化、食品安全溯源監管可視化的轉型。顏值高、氣質好的菜市場,託起了百姓的幸福、品質生活。
  • 萬萬沒想到,中國最美菜市場竟然在香港!
    (圖片來源:網絡)最近聽說香港還有一座中國最美的菜市場,顏值爆表又充滿高科技,完全不輸網紅店!真的還是假的?它到底藏在哪兒?今天,圈妹就帶港漂們去有趣的香港超市、菜市場逛一逛,一起去看看有沒有你想買的菜和食物!趁國慶小假期掃掃貨,在家裡約上三兩親朋好友,開一個小型派對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呀!
  • 香港街頭、菜市場到處都是大明星,最服光膀子的那位
    和妻子郭藹明在街頭飯館吃飯的圖片, 劉青雲是香港老牌藝人,1991年主演過無線第一神劇《大時代》,在拍這部戲時。周潤髮帶著她去菜市場,商販們沒有因為周潤發到來感到驚訝,他們非常自然的和他打招呼。周潤發還調侃攝像,拍阿姨可是要給錢的。
  • 電影:破門:兩個疫病神
    預 告 片 欣 賞: __________  影 片 概 況: __________又名:破門:二人的疫病神132分鐘導演:小林聖太郎主演:佐佐木藏之介 橫山裕 北川景子 橋爪功 國村隼 木下邦家 木村綠子 宇崎龍童 中村友理 矢本悠馬 橋本愛實  劇 情 介 紹: __________       在這部破門:兩個疫病神中
  • 【樂評】香港《頂頭錘》啟示
    傅顯舟(博士,著名樂評家,北京市藝術研究所研究員)4月7-9日,香港話劇團出品的音樂劇《頂頭錘》在天橋演藝中心中劇場演出
  • 平武: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技術培訓會議成功舉辦
    為進一步平武縣提升新常態下廣大幹部和從業人員的非洲豬瘟防控工作能力,夯實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基礎,提高我縣整體非洲豬瘟防控水平和疫情應急處理能力。12月16日至18日,按照縣非洲豬瘟防控與恢復生豬生產指揮部安排,由縣農業農村局組織召開為期三天的全縣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技術培訓會議。各鄉鎮生豬網格化監管負責人、鄉鎮畜牧畜牧獸醫站技術幹部、屠宰場(點)負責人、村級防疫員代表、規模養殖場代表以及農業農村局相關業務股室共150餘人參加培訓。
  • 菜市場裡的衣服也能穿出時尚感?(多圖)
    當天,莫女士花了19元買了一件黑色上衣,「在菜市場逛服裝店很愉快,我的舍友也會給提一些穿搭建議,這裡店鋪很多,我們可以一個下午都泡在這裡慢慢逛、慢慢選。」圖為南寧市官塘綜合市場內,一名顧客在鞋店內挑選鞋子。博主@TIRED-H 供圖圖為南寧市官塘綜合市場一家服裝店內懸掛的衣服。博主@TIRED-H 供圖圖為南寧市官塘綜合市場一家服裝店內懸掛的衣服。
  • 疫情之下的「反中護港」大戲 (二)
    在中國及全球各地全力對抗疫病的時候,香港的「白衣天使」在企圖通過公眾對疫情的恐慌,用罷工、癱瘓公立醫療體系來挾持政府和城市。這種舉動相信在人類歷史上都是罕見的,可能只有在今天的香港才會出現。 4、  激進反對派——「抗疫黎明」及「三罷」 在反中運動動能下降,且HKP嚴厲執法之下已經憋屈很長時間的激進反對派終於找到了升級運動的新的契機,並且,他們認為這項運動更能直觀的與香港人的基本利益(健康)聯繫在一起,使得香港社會能夠跨越黃藍,在對內地疫病的恐懼下形成新的共識,共同反對GOSAR,推動全面封關。
  • 香港菜市場明星隨處可見,光膀子的陳奕迅,「熱心市民」劉先生
    香港菜市場明星隨處可見,光膀子的陳奕迅,「熱心市民」劉先生上世紀的香港極度繁榮,誕生了一大批歌星及影星,有些到了今天依舊活躍在熒幕上,給大家塑造膾炙人口的經典形象,當時的香港,無論是歌壇還是影視劇,都達到了一個現在大陸無法比擬的高度,其娛樂業繁榮程度可見一斑。
  • 「升級轉型」可助力香港品牌走向世界——專訪香港貿發局副總裁...
    (年終特稿)「升級轉型」可助力香港品牌走向世界——專訪香港貿發局副總裁劉會平中新社香港12月22日電 題:「升級轉型」可助力香港品牌走向世界——專訪香港貿發局副總裁劉會平中新社記者史冰筠「疫情時期,對於企業完成『升級轉型』是最好的時間。」
  • 青海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舉辦2020年全省動物疫病防控重點工作...
    青海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舉辦2020年全省動物疫病防控重點工作推進培訓班 2020-12-21來源:青海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2020年12月9日至12
  • 疫情之下的「反中護港」大戲 (一)
    一、香港人在看待SARS問題上與內地城市及民眾的不同 在對抗2019-nCoV疫病問題上,香港與中國絕大多數其他城市/地方有若干不同, 其一,香港地方小,人口極度密集,大量使用集中封閉式的中央空調,是非常容易傳播呼吸道傳染病的地區。從疫病防控角度來講,這裡有更高級別的戒備及防護意識是合理的。
  • 流量小生成功轉型的啟示
    最近一兩年來,從流量明星向實力派演員轉型的不少。鹿晗憑藉《穿越火線》和《在劫難逃》兩部網劇成功翻身。易烊千璽也憑藉一部《少年的你》,成功晉升為「電影咖」,成為了諸多知名大導演想要合作的心頭好。就在8日,易烊千璽還獲得了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 將瘟疫擋在京都之外——疫病與「神國」日本的對外認識
    居住在京都郊外伏見的貞成親王(1372—1456)在他的日記《看聞日記》當中記載了瘟疫之下的慘狀。當時是室町幕府四代將軍足利義持執政時期。從這年春季以來,疫病肆虐,京都之內很快「萬人死去」,貴族社會當中也死者眾多,朝廷與室町幕府束手無策。這年七月,從祭祀日本「皇祖神」的伊勢神宮來了一位神官,將伊勢神宮的「神託」轉告貞成親王。所謂神託,就是指某位神官突然被神靈「附體」,然後代神說話傳旨的舉動。
  • 全國最牛逼的菜市場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先生說:「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從來不是歷史名勝或者商業中心,而是菜市場。只有在菜市場,還能從一些地域性的物產上,分辨出各自不同的風貌。」名勝古蹟與博物館矗立千年,菜市場卻每日流通熱辣新鮮。
  • 冬瓜種植術:疫病怎麼防治?除了施藥還需要這樣做!
    導讀:冬瓜種植術:疫病怎麼防治?除了施藥還需要這樣做!說到疫病,大家應該大多會想到傳染病,疫病就是由於細菌病毒的滋生,形成的一種病毒問題。不僅僅人有會得這種傳染疫病,就連動物、植物也是如此。今日咱們呢,就選擇冬瓜作為對象去看一下冬瓜的疫病防治!冬瓜的疫病主要危害冬瓜果實。染病果實患病的地方會出現一些水漬狀,發病的部位將健康部位相互交錯,會在周圍出現一圈白色黴層。如果我們打開病果,會直接發現患病部位皮下地果肉已經轉化為了褐色,初看不言中,但是一旦時間久了果實會倒囊腐爛。在冬瓜的幼苗期一直到冬瓜成熟都會發生病變的問題呢。
  • 基因編輯讓豬能抗三種重大疫病|呼吸症候群|疫病|基因|...
    據科技日報消息,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基因工程與種質創新團隊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加拿大圭爾夫大學等,近日通過基因編輯技術獲得全球首例抗三種重大疫病豬育種材料。這種豬能夠抵禦豬繁殖與呼吸症候群病毒、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和豬德爾塔冠狀病毒感染,同時保持正常生產性能。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生物學國際期刊《eLife》。
  • 襄陽劃清部門職責邊界、捋順菜市場建管體制
    改造菜市場、保障「菜籃子」是補齊城市功能短板的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鄉居民密切關注。2018年以來,市政府連續兩年將菜市場標準化改造升級納入為民辦理的「十件實事」。但菜市場的規劃建設運營管理涉及各層級、多部門、各方面,以往由於邊界不清、職責交叉、多頭管理,菜市場的規劃建設運營管理體制長期以來一直沒有捋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