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上,不管是世界範圍內還是華語圈內,導演行列裡面往往都是以男性導演居多,女導演數量則較少。
非常有名的女導演比如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爾達,日本電影之花河瀨直美,教父之女索菲亞·科波拉,奧斯卡常客凱薩琳·畢格羅。
法國新浪潮導演們
據有關數據統計,女性導演在商業領域比在獨立電影領域獲得成功的少之甚少,但從總量來說,女性導演一直是少數派。
最近,「賈玲成為中國電影票房最高女導演」之類的話題不絕於耳,如果該片票房超過好萊塢女導演作品《神奇女俠》的8.22億美元(約53億元人民幣),到時又會湧現一大堆同類文字。
《神奇女俠》導演派蒂·傑金斯給女主講戲
網際網路時代,上一次極具熱度的女導演趙婷憑藉作品《無依之地》獲得去年威尼斯電影節最高榮譽「金獅獎」,引發超高討論;2018年,劉若英導演的電影《後來的我們》獲得13.6億票房,打破女導演票房紀錄。
再往上就是趙薇在2013年執導的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了,票房約7.2億元,當年的票房紀錄,一時出盡風頭,很多圈內商業片導演仿之效之。
《致青春》票房大賣,趙薇躋身女導演翹楚
期間還有2016年由薛曉路導演的《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票房7.8億,2018年李芳芳導演的《無問西東》獲得7.5億票房。
以上這些,相信大多數觀眾都看過,至少聽過或知道。
不可否認,商業的成功在某種角度能代表某種成功,但是電影作品是久經考驗的,時間會給出答案。
電影就是電影,不管它是拿獎拿到手軟還是打破這個那個票房紀錄,如果只有一時的歡娛,那它終究是一件產品,最終會被遺忘。
今天,「電影明報」主要聊聊你很少看過或者很少被看見的女導演及他們的作品。
還是聊華語電影範圍內的。
要說華語電影史上的女導演,相信大多數影迷會喊出一個名字——許鞍華。她是華語影史最著名的導演,而不僅是香港影史,女導演許鞍華,沒有之一。
1982年,大島渚赴港為許鞍華頒發金像獎
許鞍華出生於香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領軍人物,不論是早期出道還是後來北上,一直秉持人文關懷的理念在拍電影。
去年威尼斯電影節授予她終身成就獎,這位女導演已經七十多,拍了四十多年電影,還在堅持創作,無論是個人還是作品,盡顯香港精神。
許鞍華
許鞍華導演的經典代表作非常多,如《桃姐》《天水圍的日與夜》《投奔怒海》《客途秋恨》《千言萬語》《女人四十》《男人四十》《半生緣》等。
1997年的紀錄片《去日苦多》、2020年的紀錄片《好好拍電影》也作為階段性的總結出現。許鞍華導演電影作品雖然不少,票房一直不出彩,儘管許鞍華名氣非常大。
羅卓瑤是香港著名女導演,導演電影10餘部,憑藉電影《誘僧》和《尋找1967的女神》兩次入圍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憑藉《秋月》獲得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金豹獎,《浮生》獲銀豹獎。代表作品還有《愛在別鄉的季節》《潘金蓮之前世今生》。
羅卓瑤
羅卓瑤從拍短片開啟導演之路,作品一直具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和女性元素,能有如此成就,在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界頗顯珍貴。
張婉婷也是香港知名女導演,常與丈夫羅啟銳合作,部分只掛名編劇,如《歲月神偷》《七小福》;其餘導演作品皆耳熟能詳,《秋天的童話》《八兩金》《宋家皇朝》《玻璃之城》《北京樂與路》。
張婉婷
1985年,張婉婷憑藉導演處女作《非法移民》就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這部電影與《秋天的童話》、《八兩金》被稱為張婉婷的「移民三部曲」。
她的作品往往具有強烈的時代背景,結合細膩的情感表達,獨特的劇作編排,感情是她電影的主題。
香港還有一位女導演,比以上三位更早,值得提及。
她就是唐書璇,「一個被遺忘的香港女導演」,七十年代香港電影的奇蹟作者。
她的導演作品不多,1968年編劇導演的《董夫人》入圍坎城主競賽,描寫古典文藝與女性心理的佳作。1973年拍攝《再見中國》,因題材敏感幾經被禁。
唐書璇
這兩部電影曾入選過「20世紀中文電影100強」、「最佳華語電影200部」、「百部不可不看的香港電影」,只憑兩部電影,她已載入香港影史。
更早期的香港還有一些女導演,不再一一列舉。
2000年後,香港電影湧現一些年輕女導演,好些個都是做編劇為主,大概列一下重點。
林愛華《12夜》(必看的愛情電影,陳奕迅、張栢芝主演);黎妙雪《玻璃少女》;麥婉欣《蝴蝶》《東風破》;黃真真(黃真真北上後拍的都是些啥啊)《女人那話兒》《男人這東西》《六樓后座》;岸西《月滿軒尼詩》;
秦小珍《人間喜劇》;麥曦茵《烈日當空》《分手說愛你》《曖昧不明關係研究學會》《花椒之味》;彭秀慧《29+1》;黃綺琳《金都》;陳小娟《淪落人》等。
下一位也是華語電影重要的女導演,她的身份非常多,演員、導演、、製片人歌手、主持人等。她出生臺灣,19歲就赴港發展,無論是文藝片還是商業片,她都闖出一片天地。
她就是張艾嘉。作為演員,她出演非常多著名導演的電影;作為導演,執導作品也不少。
張艾嘉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張艾嘉開始涉足導演工作,剛開始沒啥起色。1986年張艾嘉自導自演電影《最愛》不僅演技獲得肯定,金馬金像影后獎盃收入囊中,也提名金馬獎最佳導演。
之後又聯合導演了《黃色故事》《莎莎嘉嘉站起來》《新同居時代》等影片。
1995年,張艾嘉回到臺灣,自編自導《少女小漁》,由劉若英主演,編劇還有嚴歌苓、李安,講訴非法移民在美國打拼的故事。1996年導演臺灣電影《今天不回家》。1999年導演電影《心動》,2004年自導自演作品《20 30 40》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2008年《一個好爸爸》,2015年《念念》。
紀錄片《好好拍電影》中的兩位女導演張艾嘉、許鞍華
2017年再次自導自演《相愛相親》。張艾嘉穿梭港、臺、陸,擔任導演的電影大多獲得良好口碑,作品多以女性為主題,也總能引起觀眾自我反省。
張艾嘉是演而優則導的模範代表。「年輕時,她像一朵花;現在的她像一棵樹,讓很多人在她的樹陰下乘涼。」這是香港知名編劇、作家林奕華眼中及筆下的張艾嘉。
繼續聊臺灣的女導演,臺灣新電影運動中竟然一位女導演也沒有,王小棣作為新電影重要的編劇之一,在90年代中後期開始執導電影,代表作有《飛天》《我的神經病》《魔法阿媽》《擁抱大白熊》,王小棣是二十多年前臺灣電影中少有的一位女導演。
王小棣
十年前,金馬影展曾發起一部電影計劃,片名叫《10+10》,由二十位臺灣電影導演參加拍攝的短片組成,二十位導演裡面僅此王小棣、張艾嘉兩位女性導演。
新千年後的臺灣女導演也不多,作品也以青春愛情元素為主。
這幾位及代表作提及一下。鄭芬芬《拍賣世界的角落》《沉睡的青春》《長假》《聽說》;周美玲《豔光四射歌舞團》《刺青》《飄浪青春》;
陳芯宜《流浪神狗人》;陳映蓉《十七歲的天空》《愛造飛雞》;姜秀瓊《艾草》;陳玉珊《我的少女時代》;傅天餘《帶我去遠方》;楊貽茜《寶米恰恰》;王毓雅《飛躍情海》.
把眼光投向內地女導演,這可有得聊了。
由於寫的時間斷斷續續、篇幅過長、排版等問題,放在下期吧。歹勢了
電影明報往期精選
點擊閱讀,驚喜不斷
↓↓
這部金獅獎作品曾被評為世界最有思想的電影
這部地下電影,直擊中國盜版業的根源
五星推薦!華語影史上最療愈的一部愛情電影
這才是國內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史詩大片!
電影明報(ID:filmMingPao) —— 一個嚴肅活潑的電影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