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一天,陽光正好,17歲的王玉齡去理髮店洗頭髮,柔順的烏髮如瀑布一般瀉在肩頭,有著少女特有的芬芳氣息。王玉齡心情很是愉快,情不自禁地向面前的鏡子看去。
這一看卻讓她大為光火,鏡子裡映出了一張陌生男人的臉,他正目不轉睛地盯著自己嬌花一般的面龐,王玉齡暗想,「這哪裡來的登徒子!」頓時生氣地衝鏡中人橫了一眼。就是這一眼,結下了這一生一世的情緣。
1 大將軍與嬌小姐的羅曼史
王玉齡的出身既富且貴,外祖家沙場揚名,官至清廷兵部尚書,外祖母則是兩江總督的千金。祖父家世代經商有道,是湖南的大戶人家,良田千頃,商鋪林立,人稱「王百萬」,王玉齡的伯父和父親都是保定軍校的高材生,母親則是官家小姐,端莊大方。
王家的傭人有二三十個,吃飯時在下人房要擺上好幾張桌子。但在王玉齡5歲時,父親因病早逝,母親把男傭人都辭了,只挑選了手腳勤快處事妥貼的女傭,好更仔細地教養女兒成長。
王玉齡從小就是美人坯子,肌膚勝雪,杏眼桃腮,讀湖南第一師範附屬小學時,就已是學校的校花了,長到十七歲,王玉齡身材高挑,模樣更是千嬌百媚地姿容出眾,將軍張靈甫便是慕其芳名而來。
張靈甫也是儀表堂堂,他1.87米的高個子看起來挺拔又魁梧,有兩道濃眉和一對大眼,臉上稜角分明,軍官特有的氣質更使他看起來英武不凡。
張靈甫比王玉齡大25歲,在遇見王玉齡之前,他已有三任妻子和多名子女,其中一個還使他背上「殺妻」的罵名,可即使這樣,也不能阻擋他與王玉齡的相愛與結合。
他對王玉齡的追求是炙熱的,理髮店的偶遇,正是他提前打下的埋伏,嬌小姐王玉齡在鏡中含著薄怒地橫他那一眼,俏生生地十分靈動,瞬間便徵服了將軍張靈甫的心。
張靈甫知道以王玉齡的家世條件,必須得到家裡同意明媒正娶,便想方設法找朋友幫忙,約王玉齡的伯母打牌,故意輸錢給她討她歡心,說動她去做介紹人。
撇開張靈甫的年齡和婚史不論,單他是軍人這一條,王玉齡的母親就不中意這樁婚事,戰場上槍炮無眼,她害怕有個閃失,女兒會一生孤苦,「要是他出事了,你怎麼辦?」
「我不管,我就願意和他在一起!」沉浸在甜蜜愛情中的王玉齡,聽不進母親的意見,在她眼中,一身戎裝的張靈甫是那麼英俊瀟灑,又是那麼溫柔體貼,她已完全被他迷倒。
2 新婚甜如蜜,死別痛錐心
張靈甫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知識淵博,曾經在會考中高中榜首。同時他也是黃埔軍校第四期的高材生,電影《八佰》中的團長謝晉元,是他當時的同學。
他還寫得一筆漂亮的毛筆字,又能帶兵打仗是國軍王牌幹將,這樣能文能武的人,叫王玉齡如何不心動?
1945年抗戰勝利,湖南省政府主席的程潛主婚,17歲的王玉齡和42歲的張靈甫喜結良緣。婚禮設在上海金門飯店,現場名流雲集,將軍與美人的結合為人津津樂道。
「你真的殺過自己的妻子嗎?」新婚燕爾,王玉齡問過張靈甫這個問題,她撲閃著一雙清亮的眼睛,眼神中毫無懼色。張靈甫把她摟在懷中,真誠地向她坦露心扉。
張靈甫的原配叫邢鳳英,是父母的包辦婚姻,對這個大字不識的鄉下姑娘,張靈甫有憐惜卻無愛意,他順從父母和邢鳳英結婚並生下長子,重新娶了有文化的漂亮妻子吳海蘭,但這段婚姻維持不了兩年,在吳海蘭為他產下女兒後,他用手槍打死了她。
因為這件事,張靈甫被押送南京關押一年多。世人傳聞是吳海蘭出軌惹怒張靈甫,但張靈甫告訴王玉齡不是這樣,因為他發現吳海蘭偷他的軍事機密文件,他只能槍斃了她。
再後來,張靈甫又娶了富家小姐高豔玉為妻,但兩人感情不好,生下的兩個兒子都因高豔玉疏於照料先後身亡,張靈甫惱恨之下休了高豔玉,這才有他和王玉齡的故事。
一般的女人,聽聞張靈甫的情感經歷都會感到心怯,不管妻子如何,他的做法也未免過於薄情心狠。但王玉齡卻感覺不到張靈甫的心狠,因為他對她真的一心一意。
他為她買下房子,按她的喜好裝修,雖然他不喜歡說甜言蜜語,但看向她的眼神都充滿柔情。抗戰勝利後,解放戰爭爆發,作為軍官的張靈甫又上戰場,他每天都每打電話給王玉齡,訴說綿綿相思,如果不方便打電話,就互相拍電報,他們有專屬的電報密碼。
在之前的戰役中,張靈甫右腿膝蓋曾中過彈片,甚至有人喊他「瘸子將軍」,儘管從外表看不出,但傷痛時常發作,王玉齡不免牽腸掛肚。
1947年初,王玉齡生下一個健康的兒子,她給他取了個乳名「小靈」,表達對丈夫張靈甫的愛與思念。
她多麼渴望戰爭能早點結束,張靈甫能早點回家,抱抱兒子,抱抱自己,然而她等來的是一個驚天噩耗:這一年,張靈甫在孟良崮戰役中身亡。從此他們天人永隔,再不能相見。
3 愛,穿透歷史的迷霧
得知噩耗時,王玉齡剛過了19歲的生日,這個嬌滴滴的大小姐也剛剛才做了母親。可她孩子的父親,她摯愛的丈夫張靈甫已經不在人世。
從相愛到結婚雖然有三年光陰,但因為戰爭的原因,他們真正在一起的時光滿打滿算只有一年,相聚太短,即逢死別,她的痛苦該向何人訴說?
王玉齡打聽到孟良崮戰役的慘烈,打到彈盡糧絕,張靈甫三天三夜打得沒吃沒睡,蔣介石讓人空投的食物,多被解放軍截獲。王玉齡眼淚長流,心疼丈夫受過的苦楚。
一枚子彈擊穿了張靈甫的後腦,他的死因卻眾說紛紜,王玉齡堅信他是自殺的,他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人,傷敗不願苟活,便殺身成仁,飲彈自盡。
在張靈甫給王玉齡留下的遺書中,也佐證了這一點,他說:「決戰之最後,以一彈飲,上報國家與領袖,下達人民與部屬。」張靈甫很遺憾臨死前未能見到父親和幼子,並對王玉齡表達了深切思念:「玉齡吾妻,今永訣矣,靈甫絕筆。」
往事有多甜蜜,決別就有多殘忍,呆在熟悉的地方,王玉齡每每觸景生情痛不欲生,於是她決定離開。
1953年王玉齡將兒子留給自己母親照顧,自己隻身赴美,考入美國紐約大學財會專業。
她在醫院做過會計,去飯店打過工,失去了丈夫的庇護,嬌滴滴的大小姐成長成獨當一面的女性,她將賺取的薪水寄回臺灣,養育兒子成立。
王玉齡最後選擇進入美國航空公司,工作了二十餘年後退休。她喪偶時還年輕貌美,到了美國後追求者無數,但她沒有再嫁人,人生幾十年,她心裡只有一個張靈甫。
70年代,王玉齡第一次回國探親,張靈甫所領導的74師老兵們輾轉聯繫上她,滿斟上酒杯,流著淚向她致敬。
他們的婚姻何其短暫,但她心甘情願守了他一生,兒子不理解她說她傻,但她就是要這麼做。
王玉齡第回來了,葉落歸根,鼓起勇氣去了一趟孟良崮,物是人非,她撫摸這片陌生又熟悉的土地,想像著當年的流彈、硝煙、和張靈甫離去時深情眷戀的雙眼。
沒有骸骨,王玉齡便為張靈甫立了座衣冠冢,碑上的題詩是她寫的:「當年有幸識夫君,沒世難忘恩愛情。」
有人朝夕相處了一輩子,卻不懂愛情的滋味。有人相愛即別離,卻留下一輩子刻骨銘心的回憶。
對於張靈甫,後人評議不一,抗日名將也好,欺世盜名也罷,王玉齡不想辯駁,她只知道,他是自己唯一的永遠的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