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見過石磨子嗎?現在,這古老笨重的工具差不多是快絕跡了。取而代之的是電磨。
我不僅見過,而且會使用;我不僅會使用,還會教別人如何推動它。你說好玩不好玩。
又到了每周一節的生活課了,我和張宇恆扛著笨重的磨擔,左搖右晃的從勞動工具室出來。沒過多久,便到了目的地。青苔吸附著的石磨底座,透射出一種神神秘秘的感覺,石磨磨損的痕跡已被雨水衝刷得光滑如新,足以顯現它的古舊,仿佛如一尊價值連城的文物,讓人覺得這簡直比一座瑪雅觀賞物還神秘、寧靜。
因為一個暑假都沒有人來打理過,石磨髒得很。王老師拿著刷子掃出磨盤裡的廢葉殘渣,張宇恆也握著刷子開幹了,我提著一桶水走過去,「譁啦」一聲倒下,水在磨槽裡擠在一塊,沒有容身之地,迅速地朝磨口突圍湧去,流出了黑漆漆的髒水……
經過一番打掃,石磨又恢復了往日的風採。王老師右手抱住磨擔,左手一抬,「咔!」的一聲,磨擔兒便扣住了磨把。我和張宇恆承受住所有重量,王老師握著又長又粗的繩子捆住磨擔的,再將繩子縛在高處的樹枝上,讓磨擔懸在空中,這樣才方便推磨時好用勁兒。掃磨、洗磨、磨磨……磨完了還得洗,光是準備工作就有2、3項,做起來真不輕鬆。想想古時候的人們,磨米、磨麥、磨豆子,哪樣不是用到磨子慢慢地做著,哪有我們現在電動的、柴油的方便?
不過對於我們現在的學生來說,磨豆花是一件開心的事,畢竟在家裡我也是沒有見過這個工具的了。我們磨出豆花可以燒成豆漿喝,犒勞一下自己還是很不錯的。
平日來我們學校參觀的叔叔阿姨就很喜歡來試著推推磨。不過他們多半都推不過一圈,這可是要取巧勁兒才行的。你看,又有一批叔叔阿姨來參觀了,我怎能不好好表現一下呢!我和一位叔叔各站磨擔的後方左右,手搭在橫木上,叔叔興奮地握住磨擔用力一推,磨子轉起來了。「嘿!還挺省力!」叔叔開心地叫起來。忽然磨子到了轉角處,「嘎吱」一聲停了,他拼了命地把磨擔往後面拉,可磨子紋絲不動,我只好走到磨槽旁邊,徒手將磨把一推,磨把向旁斜了斜,再傳給他秘訣:「叔叔,磨把轉到快在要轉彎的地方之前,需要等待添磨的人把豆子進去,然後給它個加速,利用這個加速的衝勁兒,磨子才能衝過與你對抗的區域,等磨把衝過去後,你再順著拉就可以了。」「哦,是這樣啊,重新來。」叔叔還是饒有興致地聽著我的「教育」。開始了,我死死盯著磨子轉動的進度,心理估計著他是否能衝過這關。等陳爽往磨眼裡添好豆子,快要轉彎時,「推——!」我用手順著叔叔的力,並用聲音提醒叔叔該他使大力的時候了,只聽「嘎吱」一聲,彎順利地地繞過了,「拉——!」我「指點」著叔叔,讓他順著過來的那股力,成功地拉過來一圈,「啊!——」叔叔隨著衝出去的成功總是發出快意地叫喊聲,似乎是個打完勝仗的將軍,對自己的戰績表示滿意……
這樣的生活課,讓我們了解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同時也讓我們學會了一項將要失傳的生活技能。我從中享受到了勞動的快樂,而且我也更樂意把這份快樂傳遞給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