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五月,有兩個舉世矚目的大結局正在全世界上演,一部是漫威布局十年,重金打造的科幻大片《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
另一部則是歷時八年,HBO史詩奇幻巨製《權力的遊戲第八季》。
兩個IP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引發了諸多話題討論以及行業分析,無論是迪士尼的周邊賣的盆滿缽滿還是權遊衍生劇的千呼萬喚,讓很多中國從業者感嘆為什麼我們的IP玩不出這樣的高度?
今天,在《復聯4》上映之前,筆者就和大家一起翻翻舊資料,來看看這兩個IP最早做了什麼,才奠定了如今的盛世。
時間先回到1995年,漫威漫畫決定進軍影視,成立漫威影業
1998年,漫威內部爛七八糟的內鬥終於結束,董事會急於擺脫頹勢,變賣了很多當紅IP,比如索尼拿走了小蜘蛛,福斯拿走神奇四俠……等等
有了錢,活了下來,接下來就是要發展了
2004年,抵押形象融資
2008年,孤注一擲拍了《鋼鐵俠》
《鋼鐵俠》的成功開啟了漫威宇宙,接著被迪士尼收購,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在當時,鋼鐵俠並不算是漫威C位IP(因為賺錢的都賣出去了),但可能也是漫威能拿得出手最好的一張牌了,否則也不會孤注一擲。那麼,另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讓誰來演?筆者認為,正是因為用了小羅伯特唐尼,才讓整個事情在如今看來合情合理,也讓筆者在思考一種美國影視娛樂的IP運營模式——大IP+小明星
首先是經濟角度來說,有資料顯示,小羅伯特唐尼在2008年《鋼鐵俠》的片酬應該是50萬美元(後續有200萬左右的分紅)。作為一家抵押形象才能拍電影的公司來說這肯定是划算的。而且,作為IP所有方漫威,把有限的資金用於自己IP形象的打造(特效、形象、故事)要比重金請大明星風險更低(就算片子賠了,至少推廣了漫威鋼鐵俠)
其次從觀影群體角度,大IP本身就自帶忠實粉絲,而大明星也有自己的狂熱擁躉,能滿足一類群體已經不易,能夠把兩個核心群體捏在一起更是難上加難。
最後從IP發展角度,用大明星顯然比小明星的風險更高,如果失敗面臨高額損失,如果成功還擔心會被明星光環綁架。
為了證明這個論點,還是要找一些論據支撐,所以,做了一個簡單的表格
從表格來看,華納/福斯/索尼 在開發各自超英電影中都使用過大IP+大明星的策略,比如最早一版《超人》,雖然主演克里斯多福·裡夫是個純新人應該沒多少錢,但是華納為了只出演10分鐘的馬龍白蘭度卻掏了幾百萬美元……而且據說電影拍攝期間還對片方指手畫腳
然後華納在拍《蝙蝠俠》的時候為了傑克尼克爾森也是狠下重金,再加上貝爾蝙蝠俠、大本蝙蝠俠……華納在超英的投入真是壕啊!
而漫威從鋼鐵俠開始的「大IP+小明星」策略則貫穿始終,雷神、美隊、銀護、黑豹……同時隔壁DC華納似乎也開始嘗試,所以神奇女俠和海王也照搬公式。
在這裡筆者無法評價兩種模式的利弊,但似乎漫威的這條路性價比和回報率更高一些。
用這個理論再來說說《權力的遊戲》
雖然喬治·R·R·馬丁的奇幻小說《冰與火之歌》名氣很大,但HBO當時拍攝《權力的遊戲》也是如履薄冰,在後「指環王」時代,好萊塢拍攝了大量的魔幻片,「納尼亞」系列、《星辰》、甚至近些年大遊戲IP電影《魔獸》都無法在商業和口碑上取得豐收,似乎劍與魔法已經不是主流。就在這樣的背景中,《權力的遊戲》當初也不被人看好。而且作為劇集的出品方,也很清楚這樣一個需要在製作上投入巨大,而且還有風險的IP,是不能再承擔高額的明星片酬。所以呢,《權力的遊戲》第一季最大牌的就是在《指環王》裡出演了剛鐸將軍的肖恩賓。
他飾演的奈特斯塔克在第一季結束華麗的領了便當(看來片酬只夠拍一季,然後還拿人家做主海報)甚至還有國外網友剪輯了「肖恩賓各種死法」的病毒視頻……
之後也有資料顯示,權遊的主要演員每集片酬大概是10-50萬美元不等,所以錢應該都燒在了龍身上了……
好了,接下來就要進入我們票房俱樂部對於《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的預測環節了。本次的預測結果相對集中,詳細數據請看表格
《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票房預測(單位:億)
刺客567
42.22
驢得水
31.88
萌妻食神
40.00
張億謀
31.55
七武士
33.77
阿飛
31.54
平凡之路
33.70
許宣
31.16
百世經綸
33.33
男爵
31.08
波旬
33.33
年年有魚
30.09
小松菜奈
33.33
入雲龍
30.01
四喜丸子
33.00
狐尼克
28.88
護墊俠
32.50
辛巴
28.86
安迪
32.00
帕西法爾
28.60
預測區間:28.86-42.22億
平均數:32.54億
中位數:31.94億
精選部分成員預測依據:
您對《《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有怎樣的預測呢?不妨也來投票參與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