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頭條號傾聽歷史觀
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外族推翻的中原政權是西晉,第二個就是北宋。而且相比前者,後者給人留下的印象更為深刻,於是那個「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傳說也傳播甚廣,對此贊同者和反對者都為數不少,經常爭吵得挺熱鬧。
但無可否認的是,剛從東北的深山老林裡鑽出來的女真人確實很能打。他們僅用了11年時間就幹掉了立國200餘年之久的契丹人,然後馬不停蹄的花了兩年工夫又滅掉了北宋,再過3年,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高宗皇帝趙構,也不得不北向稱臣,成為金國的屬國。
女真人鼎盛時期的戰鬥力,在中國歷史上絕對名列前茅
這種兇猛凌厲、令人目不暇給的攻勢,在歷朝歷代都是極其罕見的,即便是幾乎橫掃了亞歐大陸的蒙古人,在攻擊效率上比起女真人都要稍遜一籌。
可是女真人的崛起、興盛就像是一朵璀璨的煙花,眨眼間就釋放出最為耀眼的光華,然後便日趨暗淡,直至湮滅。
事實上在南宋紹興十年完顏宗弼(就是那個大家都很熟的金兀朮)攻擊南宋時,女真人不可戰勝的神話已經被打破了。此後金國屢次南徵,但還是佔不到什麼便宜,僅能依靠南宋皇帝的膽小懦弱維持和議與上國地位。女真人戰鬥力的急劇下降,甚至使得一向弱勢的南宋數次發動北伐(嶽飛北伐、虞允文採石大捷和韓侂胄的開禧北伐等),此後金國在事實上已經失去了滅宋的能力。
實事求是的講,與嶽家軍作戰時的女真人已不復當年之勇,但也比後來被蒙古滅國時強得多
蒙古崛起後,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就打得金國潰不成軍,僅存中都、真定、大名等11城,金宣宗被迫獻出黃金和公主以求和。等蒙古人西徵歸來,便於南宋紹定三年再次攻打金國,4年後就攻陷了女真人的最後一座城池蔡州——金哀宗完顏守緒自殺,末帝完顏承麟戰死,金朝覆亡,共享國祚119年。
這種非常罕見的戰鬥力的急劇變化,是後來人們對女真人的真實戰鬥力產生質疑的主要原因。可是這種變化又是怎麼來的呢?
曾被女真人滅了國的宋人,對於前者的驍勇善戰印象非常深刻:
「俗勇悍,喜戰鬥,耐饑渴苦辛,騎上下崖壁如飛,濟江河不用舟楫,浮馬而渡。」(《大金國志·初興風土》南宋·宇文懋昭)
要評價女真人真實的戰鬥力,顯然還是他們的老對手契丹人最有資格。而遼金之間爆發的第一場戰鬥,便使得「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這句話傳遍了整個契丹:
「十一月,遼都統蕭糺裡、副都統撻不野將步騎十萬會於鴨子河北。太祖(完顏阿骨打)自將擊之。未至鴨子河,既夜,太祖方就枕,若有扶其首者三,寤而起,曰:『神明警我也!』即鳴鼓舉燧而行。黎明及河,遼兵方壞凌道,選壯士十輩擊走之。大軍繼進,遂登岸。甲士三千七百,至者才三之一。俄與敵遇於出河店,會大風起,塵埃蔽天,乘風勢擊之,遼兵潰。逐至斡論濼,殺獲首虜及車馬甲兵珍玩不可勝計,遍賜官屬將士,燕犒彌日。遼人嘗言女直兵若滿萬則不可敵,至是始滿萬雲。」(《金史·卷二·本紀第二》)
其後遼天祚帝遍起傾國之兵,號稱70萬伐金,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明知寡不敵眾,仍銳意迎戰,以2萬騎兵大破遼兵於護步達岡。此戰契丹人遺屍枕藉達百餘裡,女真人繳獲的軍資器仗、牛羊馬匹不計其數,天祚帝棄軍而逃,一晝夜疾奔500裡才躲過一劫。
若是同處鼎盛期,蒙古人也未必是女真人的對手
從此遼金之間攻守之勢逆轉,女真人開始以遼五京為目標展開滅金之戰,並於10年後功成。
有人會說,契丹人早已腐化不堪一戰,不能證明女真人有多能打。
誠然,此時的契丹人肯定不如耶律阿保機建國時驍勇善戰。但要說他們不堪一戰的話,這個觀點起碼在宋人那裡不會得到認同。
北宋重和元年、也就是在遼金大戰的第3年,眼見女真人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契丹,宋人坐不住了,又想起了讓他們幽怨了150多年的幽雲十六州。於是宋人與女真人達成海上之盟,雙方商定金取遼中京大定府,宋取遼南京析津府;遼亡之後,宋將原給遼之歲幣轉納於金國,金同意將燕雲十六州之地歸宋朝。
契丹人雖然已經不復當年之勇,但也不是孱弱的宋人可以輕侮的
於是北宋派出童貫、蔡攸領軍,攜名將种師道、劉光世等攻遼,結果被已經奄奄一息的契丹人數次擊敗,損失慘重之下只能退守——契丹人再次向宋人證明了「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這一永恆真理。
不過宋人的親大爺到了女真人那裡就成了弱不禁風的老大爺。幽雲十六州最終還是被女真人攻下,北宋在付出了高額的贖金的情況下,只收回被女真人將人口和財富搜刮一空、「城市丘墟,狐狸穴處」的燕雲六州(景、檀、易、涿、薊、順)和燕京。
也正是經此一事,將宋人的懦弱無能盡數暴露在女真人面前,這才有了後來的靖康之變。
靖康之變對於宋人是場悲劇,但中原的花花世界,對於女真人更是一劑致命的慢性毒藥
當時女真人的戰鬥力之強,即便是後來將其滅國的蒙古人都讚嘆不已。曾修《金史》的蒙元宰相脫脫就曾贊道:
「金興,用兵如神,戰勝功取,無敵當世,曾未十年遂定大業。原其成功之速,俗本鷙勁,人多沉雄,兄弟子姓才皆良將,部落保伍技皆銳兵。」(《金史·卷四十四·志第二十五》)
女真人的文明程度極低,是其崛起之初強悍戰鬥力的保障。女真人,尤其是所謂的生女真,皆生長於東北松花江流域的苦寒地帶,惡劣的自然條件和生存環境,使得其民族性格堅忍不移,能忍受常人所無法忍受的艱苦。
女真人是曾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中,文明程度最低的,大概仍處於原始氏族部落階段
女真人崛起之時人口不多,平時漁耕射獵,戰時人人皆兵,一旦有事,下令徵發便可頃刻而集,而且戰時一切軍資負擔都由民兵自備。所以其行政組織也是軍事組織,族長稱為「孛堇」,戰時由孛堇率所部出徵,改稱「猛安」、「謀克」。到金太祖時規定統300戶者為謀克,統10謀克者為猛安,都是世襲的軍官,作為女真人軍政組織的基本單位。在戰時為了統一指揮,又在猛安之上由低至高分置元帥、萬戶、都統和都元帥。
女真人在戰時都是騎兵,以50人為一隊,一隊中又分前後——前隊20人皆披重甲、持長兵以衝鋒陷陣,後隊30人著輕甲、持弓箭以掩護馳射。前後隊配合默契,幾乎難有弱點,往往將敵軍一擊而潰。
簡單有效的組織結構和管理體系極具效率,最大化了女真人單兵戰鬥力超群的優勢
女真人因為人數極少,所以能夠保持原始部落的形態——部落議政,由族長召集部屬,環坐於郊野之中共同討論,由卑而尊人人都有發言權。作戰前須聚眾會飲,統兵官無論尊卑都有權出謀劃策,並畫灰為記。由主帥聽納採用之後,便將灰跡漫滅,任何人不得洩露。而到了戰時,無論統帥還是士兵一律平等,都需要衝鋒陷陣,但有怯懦不前者無論尊卑都會遭到全族的唾棄、甚至拋棄,所以全族無不奮勇爭先。戰後還須聚眾,當面商議功過賞罰,但有不公,只需眾議便可推翻。
對於女真人戰時的平等團結、親密合作的精神,史書中也有記載:
「金國凡用師徵伐,上自大元帥,中自萬戶,下至百戶,飲酒會食,略不問列,與父子兄弟等,所以上下情通,無閉塞之患。國有大事,通野環坐,畫灰而議。自卑者始,議畢即漫滅之,不聞人聲。軍將行,大會而飲,使人獻策,主帥聽而擇焉。其合者,即為特將任其事。暨師還戰勝,又大會,問有功者,隨功高下多少支賞,舉以示眾,薄則增之。」(《大金國志·兵制》)
惡劣的自然條件、艱苦的生存環境以及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使得女真戰士為了奪取財富和土地,能夠耐寒忍飢而且好勇鬥狠,作戰時既頑強又不怕死:
「(女真)地狹產薄,無事苦耕可給衣食,有事苦戰可致俘獲,勞其筋骨以能寒暑,徵發調遣事同一家。是故將勇而志一,兵精而力齊,一旦奮起,變弱為強,以寡制眾,用是道也。」 (《金史·卷四十四·志第二十五》)
同時,女真人雖然講求平等,但是對於軍紀卻要求得極其嚴苛:
「伍長戰死,四人皆斬,什長戰死,伍長皆斬,伯長戰死,什長皆斬。負鬥戰之屍以歸者,則得其家貲之半。」(《三朝北盟會編·卷三》)
故此,女真人能徵善戰而且戰鬥欲望和精神遠超同時代的對手也就不奇怪了,出現「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這種現象就更不奇怪了,這是事實而非吹爆牛皮。
「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說法,起碼在女真人崛起之初的確是事實
女真人初期的組織、制度和實際運作,可稱之為平等、「三公」甚至皿煮,也成為其崛起初期戰鬥力爆表的最有力的保障。但事實證明,這僅是女真人在文明程度極低的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不具備任何可借鑑的價值(除非讓漢人和契丹人放棄文明、回歸原始),也不具備可持續性——對於女真人自己也是如此。
來自窮鄉僻壤的女真人進入到中原的花花世界之後,原本行之有效的組織和制度迅速崩潰,令人畏懼的戰鬥精神也喪失殆盡,腐化墮落的速度更是駭人聽聞。女真人徵服契丹並將北宋滅國之後,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領土,其所治下的疆域和人口幾乎百倍、千倍於昔。這下女真人原始部落的統治組織、制度根本無法應對現實的需要,一時間變得無所適從。
同樣曾經驍勇善戰的八旗兵後來也成了只會架鷹遛鳥的貨色,他們的祖宗女真人其實更加不堪
起初,女真人打算拿「祖制」強行生搬硬套:「詔除遼法,省稅賦,置猛安謀克一如本朝之制。」(《金史·卷二·本紀第二》)不過這一套很快便被證明根本行不通,於是「斜也、宗幹當國,勸太宗改女直舊制,用漢官制度。天會四年,始定官制,立尚書省以下諸司府寺。」(《金史·卷七十八·列傳第十六》)不過女真人內部的一些有識之士對於徹底漢化持有極大的疑慮,因此最終金國實際奉行的是女真舊制和漢制的雙重政治體制:「太祖入燕,始用遼南、北面官僚制度」(《金史·卷七十八·列傳第十六》)
可惜無論金國的上層統治者如何殫精竭慮,都無法改變女真人的兩個致命的弱點:一個是人口太少,另一個是文明程度太低。
女真人的人口數量和文明程度都不足以支撐如此龐大的帝國
金國最盛時,疆土達到360多萬平方公裡,人口4470萬。而女真人(其中還包括大量的契丹人和奚人)只有490餘萬(以上均引自《金史·卷四十六·志第二十七》),僅及人口總數的十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儘管金國朝廷屢次以嚴刑苛法令女真人保持舊俗:「初,女直人不得改為漢姓及學南人裝束,違者杖八十,編為永制。」(金史·卷四十三·志二十四)「禁民漢服,及削髮不如法者死。」(《三朝北盟會編·卷一百三十二》)但是根本不管用,歷史的潮流和人的欲望根本不是砍幾顆腦袋就能逆轉的,最後連金國的統治者也不得不向現實妥協。
女真人固有的弱點連完顏阿骨打這樣的雄主也沒有辦法,更別提他的子孫
比如說兵制。
就算女真人滿萬不可敵,也管不過來這麼大的土地和這麼多的人口,所以在進入中原之後,不得不對兵制進行調整。
金廢帝完顏亮時,開始建立禁軍,稱之為「合札」。合札者,親軍也,其實就在女真各猛安中挑選勇武者組成,負責宿衛皇帝和保衛都城。而這些女真勇士在進入漢土後雖然也不可避免的出現腐化墮落、戰鬥力下降,但在後來抵抗蒙古人的戰鬥中,這支人數最少的嫡系部隊卻是抵抗最為激烈的,讓蒙古人吃了不少苦頭。
在州府地方,金國就地徵募壯丁,編為負責捕盜的「土軍」、負責守城的「牢城軍」和負責雜役的「射糧軍」。這種州郡兵通常由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組成,稱為「籤軍」,事實上其中充斥著大量投降的宋軍。不過粗心大意的女真人不但大都保留其原有建制,而且仍用漢人降將統領,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宋軍被趙匡胤的一杯酒搞得150多年腰杆都沒硬過,在女真人那裡就更不用指望了
此外金國還有分蕃屯戍軍和蕃部兵駐守四境。這些兵的戰鬥力可能強於州府兵,但是對於金國的忠誠度和戰鬥意志恐怕連投降的宋兵都不如,想靠他們抵抗如狼似虎的蒙古人,根本沒什麼指望。
也就是說,女真人入主中原以後,不但戰鬥力大為下降,甚至連可用之兵的數量都不如當初躲在東北的深山老林的時候,這又是為啥?
罪魁禍首又是金廢帝完顏亮。
完顏亮的功過是非,也是一筆糊塗帳
女真人入主中原以後,從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到金熙宗完顏合剌都極力維護祖制,以保持女真人的樸素性格和尚武精神。因此儘管為了維持統治的需要,女真人不斷南遷,但始終強制在東北故地保持著一定的規模。不過完顏亮卻是個異類,此人對漢人文化幾近痴迷,整日流連於遼宋名士文人之間,即位後便大力推廣漢化。
光自己漢化哪行?完顏亮自然要照顧一下因為「維護祖制」的需要而被關在東北老家、一肚子怨氣的老鄉們。於是他將女真人的猛安、謀克都調入中原,掠奪漢、契丹等族百姓的田地耕牛,使其就食。於是這些曾經勇猛善戰的女真人生活日益糜爛,完全喪失了當初的勇武之氣:
「山東、大名等路猛安謀克戶之民,往往驕縱,不親稼穡,不令家人農作,盡令漢人佃蒔,取租而已。富家盡服紈綺,酒食遊宴,貧者爭慕效之,欲望家給人足,難矣!」(《金史·卷四十七·志第二十八》)
在這種情況下,女真人的原始部族徵兵制遭到了徹底的破壞,戰鬥精神更是無從談起。從金宣宗完顏珣開始,曾經驍勇無比的女真人已經到了「其中多不能弓矢」的地步,遇到戰事只能籤發漢人代替——問題是女真人的戰爭關漢人毛事?所以每逢籤發便地方騷動、鄉裡嚎啕,被徵發的「籤軍」不情不願,士氣極為低落,根本無心作戰。這種兵連南宋都能經常打得落花流水,換成面對蒙古人一潰千裡也就沒什麼稀奇的了。
南宋的數次北伐,大都打的是這種摻了水的金兵,可惜宋人守強攻弱,還是打不贏
由此可見,在崛起之初的女真人確實是非常猛的。「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說法並不誇張,如果這種戰鬥精神和戰鬥力能夠保持下去,別說契丹人和宋人,就算是遇到成吉思汗統領的蒙古人,女真人說不定都能戰而勝之,至少保鄉衛土問題不大。
可是除非女真人願意拋棄中原的花花世界,退回到東北的深山老林裡去——這種做法是完全反人性的,哪怕完顏阿骨打也做不到——否則他們這種變態的戰鬥力是不可持續的。極低的文明程度和稀少的人口,都使得女真人的腐化墮落無可避免。許多用來質疑女真人戰鬥力的例子(例如被南宋屢屢擊敗)確實不假,不過這時金國的軍隊中還有多少女真人是值得懷疑的,即便有,也與當年剛出山時的前輩不可同日而語了。
這其實是歷史上所有進入中原的外族所無法解決的問題——因為人口數量及文明程度上的巨大差距,外族如果接受漢化,就將不可避免的被同化;如果抗拒漢化,就會造成激烈的民族矛盾(比如蒙元)危及統治,而且還是無法改變自身腐化墮落的結局。
所以這不是女真人的問題。即便在400多年後女真人的後裔滿人捲土重來,最終還是沒有逃過同樣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