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大連》當然也有遺憾之處,導演彭三源曾在採訪中提到,醫院的戲份佔70%,但只拍了三天。於是我看下集,不知是被剪了還是別的什麼原因,總感覺素材不夠用,情節也像撒胡椒麵一樣,重點不突出,節奏有點垮,比之上集故事的一氣呵成,人物帶點黑色幽默的喜感,運鏡的講究,意境的留白,下集的確乏善可陳。但對於某些人詬病的旁白,我倒覺得非常好,鄧倫的臺詞功底強,旁白除了為故事服務,更有一種意境在裡面。
整體呈現雖有不足,但這一part依然很打動我。這是所有單元故事裡,人物成長線最完整的,她以「大連」為第一視角展開敘述,通過他的眼、他的心、他的行動,去見證疫情中的武漢和武漢人。大連是親歷者,更是觀察者,透過他的眼睛,我們可以感受到,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更是一座浪漫的城市。
大連從醫院落荒而逃後,白天遇到了很多人,有各地前來救助的志願者、有警察和他的家人,他不再被死亡和恐懼包圍,而是那些孤勇之人,在努力搭建活著的希望之門。到了夜裡,空蕩蕩的長街,大連拎著兩筒熱乾麵獨自走著,也許內心仍在徘徊不定,這時有歌聲傳來,他循聲而去,有扇窗亮著燈,有人抱著琴在唱《漢陽門》,他頓住步子,仰起臉來,眼裡逐漸起了霧——
「冬天臘梅花,夏天石榴花,晴天都是人,雨天都是伢……」歌裡的武漢,曾經是多麼美好而又蓬勃!
大連折身走進漆黑的夜,身後點點萬家燈火,仿佛燎原一般,引燃了他心中的勇氣之焰。故事從這裡開始轉折,一個有恐懼心的平民百姓,勇敢地重返重症區,成為「九樓女神守護者」,完成從平凡小人物到心懷大愛勇士的轉變。
《方艙》裡有一句話很感動我,靳東飾演的胡院長對小護士說,「我們都會死,但誰會真正地活過?」
我想,大連他,真正地活過了。
而李天然的出現,似乎也不簡單是為了成就一段人物關係和情感故事,李天然更是某種象徵,她讓櫻花的美好象徵有了現實的落地。
「來武漢找我!」不僅是給大連一個對武漢的念想,更像是所有武漢人為在共同戰疫歲月裡的戰友發出的邀請。
可以說,《我叫大連》的人物和主題都是升華的,有了這幾筆表達,這便不是一個平庸的故事。我想如果有更充裕的時間給到主創,他們一定會交出更完美的答卷。
但勿庸置疑,鄧倫的「大連」是發光的,他的戲份非常吃重,七天時間完成一個人物,對演員也是一大考驗,但這個90後流量傍身的演員,又一次以令人信服的表演令人交口稱譽。
火車上接過盒飯的燙手,尿在褲子裡叉著腿走路的尷尬、拖地時四仰八叉地摔倒,被病人噴一身血後欲嘔的奪路奔逃,看到屍袋後嚇出雙眼皮的驚懼,躲在白菜車裡被警察逮住的窘迫,瞎說八道化解危機的搞笑,捧著櫻花貼牆站立的脫力無助,與李天然的隔空擁抱……90分鐘,亮點情節甚多,而他演來一派輕鬆,毫無包袱。
我曾在」鳳凰」篇中寫過,鄧倫是有天賦且有自我的演員,不然你很難看到這麼年輕的演員,眼神可以這麼有力量,交待人物和情感這麼準確;而更難得的是,在他這個年紀,有如此豐富的生活體驗,並能一一在表演中落地,說他是細節狂魔並不誇張。所以,他帶給我的驚喜和震動是無以言表的因為實在沒有辦法一楨楨去寫那些好處,實在太多了,你只會確信這個人物活生生地、血肉豐滿地活現了,會自然而然地進入他的場域,同喜同悲,會跟著他一起戰鬥、一起奉獻、一起流淚。
長久以來,流量跟演技似乎是一對天然矛盾,但在鄧倫身上,看到年輕演員的實力,他的人氣不會是虛幻的泡沫,觀眾與他,也會在一部又一部作品中結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