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7-19日,北京中考如期舉行。網易教育《名師解讀北京中考》節目,邀請來自北京新東方的名師們,從試題難度、試卷創新和備考建議幾個方面,為廣大學生和家長深度剖析,快來關注!
北京新東方中學部,英語名師張丹丹
網易教育:歡迎北京新東方中學部英語名師張丹丹老師。
英語名師張丹丹:各位同學、家長和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張丹丹,從事英語教學工作16年,並且是新東方集團的教學培訓師,平時也會參與很多教師培訓工作,很高興今天與大家見面。
網易教育:首先想先了解今年北京英語考卷難度如何?有沒有收到同學的反饋?
英語名師張丹丹:收到了大量反饋,考完很多學生出來第一時間給老師發來各種各樣的微信,據同學們反映,走出考場那一刻還是比較淡定的,因為今年的難度可以說是適中,沒有把大家嚇慌了。
網易教育:同學們有沒有和您反饋適中體現在什麼方面?整體題目難度平均嗎?還是前面的分拿到,後面稍微有點丟分也沒關係?
英語名師張丹丹:我從各個板塊簡單梳理一下。英語和其它科目不太一樣,因為英語今天考60分滿分的筆試卷,之前40分的聽口已經考過了。60分,首先第一個題目是語法單選題,這部分;沒有任何意外,考點跟之前是一樣的,答題方法和套路步驟也是一樣的;第二個環節是完形填空,整體話題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也就是說自己想要買什麼東西,不想問父母張口要錢,通過自己打工賺到錢,本來以賺錢為目的,結果後來學會了如何與人相處。自力更生以及學會如何與人相處也是中考以及高考的核心話題,核心內容。比如2009年北京的高考題就是,詹姆斯想要買一個新自行車,自己賺錢的過程。題目也還好,但要求學生一定要有想像力。
想像力並不是腦洞大開,自己覺得說得通就行。題目是給所有人出的,所謂的想像力是不要只局限於字面翻譯,如果只看字面翻譯我們就會發現ABCD四個選項翻譯成中文感覺每個代入進去都說得通,而且越檢查越覺得自己是個天才,寫的時候這麼想,檢查的時候還是這麼想。而是要合理想像。因為北京的完型基本都是記敘文,一般是描述一個場景、一個故事,所以我們要還原那個故事的場景,什麼人在什麼場景有可能會說什麼話、有什麼反應,比如說這次完形中可能讓學生比較糾結的一個點就是一個詞,include,表示「包括」,可能他背過,閱讀文章裡見過,但是在這篇完形裡的用法是「融入(周圍人群)」,所謂的No man is an island.「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對應與人交往的主題。
還有一個是regret作為正確答案,意思是「後悔」,只看字面會有點糾結,但還原那個場景就是「我給自己找什麼麻煩呢?真的是累死了,悔不當初」,這個年齡段學生,也就是初中生,英語能力暫時還沒有那麼強,不會第一反應母語者會在這個場景說什麼,但有一個這種的方式,翻譯腔,也就是譯製片的配音。譯製片雖然是中文,但是是英語思路,那個場景他可以這麼想像,「哦我的天哪,為什麼我給自己找這個麻煩,哦,真是該死」,這樣就很容易選到regret。所以一定要有想像力,還原場景的想像力。
來到閱讀,雖然閱讀是重點和難點,比如今年的海澱一模真的嚇倒很多學生,但今年中考的閱讀C篇和D篇從話題內容上來講以及從文章結構、解題思路來講都還好,中規中矩,比如4D篇上來第一段先鋪墊一個大家都認為怎麼著,然後直接來一個轉折,後面作者的真正觀點丟出來,不用學生反覆查找找就能抓住作者的核心。
再來到後面的任務型閱讀,文章不是很難,容易看懂,最後一道題也需要同學們總結一下,不能照抄原文。不論是選擇題閱讀還是任務型閱讀都要求學生的總結能力、邏輯思維全局觀。
比如我在給學生們講的同時也會跟家長普及考試是怎麼回事,很多家長可能還認為英語嘛,就認識Apple是蘋果,或者這個詞能翻譯過來,文章能翻譯過來就可以了,於是我在家長會上就直接找了一道中考閱讀真題翻譯成中文,讓家長做,現場非常熱鬧,選什麼的都有。
網易教育:單純翻譯成中文讓理解,再選還是容易選不出來是嗎?
英語名師張丹丹:沒錯,當我揭示了正確答案是什麼,為什麼選這個以及答題套路以後家長們恍然大悟,原來中考英語閱讀是考學生的總結能力,孩子從小一點一點基礎知識學起來,讓他去翻譯這個詞什麼意思、句子什麼意思,這些細節他能夠看懂,但攝入的信息量過多過雜,反而迷失了整個篇章的核心。看完以後你問他作者這篇文章說什麼,「啊?光顧看了,誰知道說什麼?」這就是缺乏總結概括能力。所以我跟家長們解釋說:中考英語閱讀考到的是成年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全局觀、概括能力。家長恍然大悟,紛紛表示確實沒想到。
來到後面的作文,滿分共10分,題目1、題目2,二選一讓同學們寫。題目1是道歉信,說找Peter借了一本書,弄丟弄壞了,道歉,並且寫出如何彌補。題目2關鍵詞是積累,考試之前,包括昨天晚上,老師們之間的討論,包括我跟中考、高考的英語、語文老師聊,今年這麼熱門的話題疫情,中考英語會怎麼出呢?我的學生遍布全國各地,有的地方已經考完了,確實考到了疫情相關的題目,但北京近年來,可以說十幾年來它的中考核心作文題目跟時事熱點話題關聯性不大,反而是回歸了教材最最基礎的那些話題,跟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比如2008年最大的社會熱點話題是汶川地震,全國主要四個地方都考到了汶川地震但北京只是借汶川地震這個熱點話題的的殼,而考的也是一個日常核心題。題目說汶川地震有一個小男孩叫林浩,他救了兩名同學,並且步行7個小時來到安全地帶。你的感受是什麼?官方範文裡寫的是:我認為林浩很勇敢,遇到困難我也要向他學習。沒有涉及到專門的地震相關詞句。
網易教育:您借題型講解了不同的過程和難度。通過您的講述我也能感受到,剛才說語文和數學,老師都說基礎非常重要,一定要夯實基礎,尤其是語文,背誦雖然很多,但同學越來越不愛背內容了,聽您說完,大家的英語基礎好像不錯,單詞都認識,句子也能理解,反而是總結、思考、想像的能力稍微弱一些,需要大家不斷提升,這是我們講到的不同題型,特別想問您,您覺得今年在命題特點和創新趨勢上有什麼變化嗎?
英語名師張丹丹:如果說創新,核心關鍵詞就是詞,我沒有說單詞,我說的是詞,包括平時在教學研究過程中我們會說「詞彙」,不會說「單詞」,詞本身不要單個的記,也不要單純論數量來記。我見過很多學生初二、初三甚至於高中的學生,號稱詞彙量6000或上萬,其實單純論數字背單個的詞往往是個誤區。比如通過一些軟體或教材的詞彙表,背了大量詞彙,有一個數字,只是對這些詞有一個印象而已,只是眼熟,甚至有時候遇到在閱讀文章裡看到,覺得眼熟但想不起來意思的情況。
剛才我提到完形當中那個include是比較難一點的熟詞僻義,也包括閱讀裡的猜詞題讓學生也稍微有點糾結。想要選對,關鍵是要了解這個詞的真實用法,在什麼場景中用,也包括了感情色彩是正面、負面還是中立等,要如何達成這個在場景中掌握詞的真實用法?一定要大量積累,也就是跟今年的中考作文題目的題目2正好切合。
學好文科,就是語文和英語一定要大量積累,大量浸泡式接觸那些文章和材料,大量輸入才能輸出,我跟同學說,學英語絕對不能當方言一樣學。比如:很多學生是這麼學的,比如中文普通話,「我吃飯」,那英文不就是把每個字換個發音而已嘛,比如湖南話「我恰飯」。英語絕對不是這樣,從詞彙,比如單複數詞形,動詞的各種時態變化到語法結構,比如這句話的每個詞彙短語單拎出來都會說,但用什麼順序拼接起來,學生可能有點迷茫。
網易教育:您剛剛說到詞,以及對應的積累,這個積累具體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給到同學們嗎?
英語名師張丹丹:我繼續跟大家詳細展開來說,就是大量閱讀文章和音頻視頻的輸入,絕對不僅僅是試題中閱讀篇章的輸入。雖然北京中考的英語作文題跟時事熱點關係不是特別大,但平時的語言輸入積累可以跟時事熱點密切相關。比如很多公眾號,還有上課時老師給大家講的很多最新時事熱點,比如:垃圾分類或相關熱點,英語要怎麼說?建議同學們可以看熱點新聞中英文對照的版本,對同學們來講也更容易理解。
網易教育:在這樣一個環境中當身邊發生所有事情的時候,我們通過迅速讓自己了解英文怎麼表達,這樣的方式能更好地讓同學接收和理解。
英語名師張丹丹:沒錯,就是地道老外會怎麼說。初中生的英語能力暫時沒有那麼強,直接看英文可能有點困難。為什麼我說時事熱點,因為熱點內容大家都知道,你大概知道是什麼事以後再去看英文,其實無形中已經進行了中英文差異的對比,這樣能更好地幫助你從第一語言過渡到第二語言的思維轉變。
網易教育:其實我非常認可您剛才提到的浸泡式學習,之前我有看一篇採訪,問高考語文滿分作文的同學怎麼達到語文作文滿分,他說我就是浸泡式,沒有刻意學習語文,只是讀了很多書,學習了很多內容,之後我自然而然地就會有這樣一個成績。就像您說的,語文和英語確實需要浸泡式積累。說到這兒剛好想問問您,因為現在對於初三的同學來說已經可以準備進入高中學習了,對於即將進入初三或初一初二的同學來說您有什麼給到他們的學習建議嗎?尤其是要進入到準初三的同學們。
英語名師張丹丹:我建議的核心就是兩個字:踏實。如果換同義轉換詞,可以說「耐心」。很多同學說,又是踏實,老師、家長訓了我很多次,總是教育我要踏實不能浮躁,實際上同學們聽得多了,但沒有真正領悟、理解。為什麼我說轉換為「耐心」?其實有些學生,尤其是程度稍微差一點的孩子,有些時候經常對於成績好的同學表現出不服氣,「他不就是學習好嗎?老師家長都喜歡他,有什麼呀?」我想告訴大家,成績好真的是有什麼,我們想,往往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能夠拿到這樣的分數,在這個過程中他付出了很多努力,努力絕對不是我們所謂的付出了更多的時間。他們在努力的過程中,大量經歷了克服困難和試錯的過程,心理承受能力也得到了大大提升。慢慢時間長了以後他就會踏實下來,會覺得一次沒有成功,兩次沒有成功很正常,會堅持努力下去。
我舉個例子,現在很多孩子,初中高中生都有自己喜歡的偶像。偶像不僅才藝多多,顏值高,他們也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比如很多孩子喜歡韓國的組合Black Pink,裡面有一個特別可愛的女孩叫Lisa,她在「青你2」做導師時訓練學生跳舞,有一個鏡頭我印象特別深刻,Lisa不斷地讓大家再做一次,再做一次。也許有的網友覺得這也太嚴厲了吧?但對於已經成名的偶像來說她覺得事情就應該是這樣子的。所以同學們從初二到初三,或者是在今後的英語學習過程中,不管是背詞彙積累,以及刷閱讀題,訓練整體邏輯思維能力時,一定要有耐心,踏實,一遍不行兩遍,兩遍不行三遍,99遍不行,100遍。「踏實」「有耐心」就是我的核心建議。
再有,語文和英語學習相同的地方是有大量積累,浸泡式,但一點點區別是在於英語更加注重邏輯思維的分析能力,我們經常說一個很有邏輯分析能力以及有邏輯性的英語老師或語文老師,一定是一個好老師,一個經常看英語文章,有輸入、有浸泡的學生,他的邏輯思維能力也一定很強。所以不能只是看字面,一定要有全局觀,知道作者寫這麼多東西主要是想傳達什麼。
網易教育:您說到踏實我大致能理解了,尤其您剛剛講到一點確實是這樣,尤其初中同學們,大家看其他人成就時確實會習以為常,「他不就是努力一點點嘛,我要是努力我也能怎麼樣」,但只有經歷這個過程才會知道,有可能努力也不能怎麼樣,反而要持續地用智慧,用自己的思維,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才能讓自己真正獲得一些知識和方法。
另外剛才您提到「邏輯」,這個怎樣在英語中訓練呢?
英語名師張丹丹: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比如這篇文章是一個科普文章,科學家最近有一個新研究,「吃大蒜能長高」當看到這句話時,很多讀者的第一反應是「真的嗎?我怎麼那麼不信呢?接下來從第二段開始,作者展示大量研究來印證吃大蒜可能會長高。比如說某某某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找了50個孩子作為第一組每天三頓吃大蒜,另50個孩子第二組,每天吃正常三餐,一年之後身高平均數值做對比發現第一組身高果然比第二組稍微高一點。還有另外一個科學家,在一個非常有名的研究中也說到這點,或者是著名的學術雜誌中提到了這一點,到最後一段總結說:你看沒錯吧,確實吃大蒜能長高。整篇文章都在圍繞一個核心點。
經常有學生說看不懂閱讀,擔心自己的詞彙量不夠,說實話,如果你的詞彙量不至於太差,北京市中考詞彙是1540個,詞組是300個左右,如果你的詞彙量不至於只有50個,那麼經常跟學生們說,坐在考場上告訴自己:我不認識的詞,別人都不認識。這種詞往往不用認識,結合前後就能猜出來,比如科學家的名字,這不需要認識。
另外大詞在作文中也不需要大量用到,中考詞彙已經足以讓學生寫出一篇高分以至於滿分作文,只要你用得準確地道就可以了。
剛才我說的吃大蒜能長高的那篇閱讀文章,基本邏輯結構就是一個核心點丟出來,再用各種例子去支撐它,最後再收尾總結,這是典型的英語文章套路和思路,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鋪墊,比如「大家都認為」,看到這種內容,即便這句話可能很長、很難,可能結構很複雜,但它不重要,我們真正找的是「作者真正認為」的核心點,而揭示核心觀點會有一些核心標誌詞,比如however,比如破折號、冒號等。而且重要信息會重複出現。
網易教育:也是我們常說的做題方法,當我們掌握了方法,尤其是用邏輯的方式思考,閱讀也好、完形也好,可能是事半功倍的效果。您還有什麼其它想給初一初二同學的祝福或建議嗎?
英語名師張丹丹:我接著之前提到的詞彙繼續說一下,因為絕大多數人,不管是否是學生,學英語的第一反應是要背詞,這是所有人第一想法。詞一定要背,但背的時候剛才我提到過了,不是背單個詞,因為很多詞是在結構中出現的,所謂的詞塊。它是一個組合出現的。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比如rid,這個詞在字典上沒有什麼實在的意思,或者中文翻譯很抽象,不太理解,但它一定是在組合中出現,比如get rid of,「處理掉,解決掉」。很多作文話題中我們都可以用到,比如「改某種壞習慣」,get rid of the bad habit of doing ...這就用出來了。
另外我們背詞,很多學生想背一些武裝自己的大詞,可以,沒有問題,比如「團隊合作精神」,team-work spirit,對於初二的孩子來講就是不錯的高級詞彙了,可是如果你只是背了這個名詞,沒有相關搭配的動詞,你會發現無法有效激活。團隊合作精神,我們要搭配怎樣的動詞來用到團隊合作精神?考場上就抓瞎了,於是最好是背動詞和名詞的組合,我們經常說「搭好一個零件」,不要在考場上現搭積木。比如團隊合作精神這個名詞可以搭配動詞build up,表示「建立團隊合作精神」,在考場上就很容易用到。
剛才我說不要只論數字看詞彙量,如果沒有把詞彙「激活」放在組合和場景中用,看似好像背了6000詞彙,可能其中有2000甚至於3000是所謂的死亡詞彙,也就是事倍功半了。但如果背一個詞掌握了真實用法,了解場景,貌似詞彙量不是很大,但實際上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所謂的小詞能真正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有一個概念叫做「長難詞彙」,其實我不是特別認同這個概念,單詞長了就一定難嗎?真的不一定,單詞長了在字典中的解釋、用法、例句可能就三四行、四五行,它的用法很單純,這樣的詞反而是簡單的詞彙,而且英語是拼音文字,背的時候根據發音去背它的拼寫,所以長詞的拼寫也很容易背。反而是那種小詞,do、make、have……在字典上的解釋會多達一頁、三四頁,非常複雜。我們隨便找學生,甚至老師或教授,也幾乎無法把「do」的用法全部解釋一遍。但類似do這種所謂的「小詞」的各種用法才是我們真正要踏踏實實去掌握的核心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