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你們想看Angelababy,但我今天還是想聊聊胡杏兒。
早就想寫她了。尤其是最近她官宣三胎以後。
她倒是歲月靜好,另一邊網友卻紛紛炸鍋:有些人感慨「女人的嘴,騙人的鬼」,前幾天在舞臺上說的「孩子生了兩個了,是時候回來搞下事業了」到底是不是真的?
有些人感嘆她的「敢」:娛樂圈壓力這麼大,節奏這麼快,四年抱仨,胡杏兒怎麼這麼敢?!
而我看到的,卻是一個人到中年的女人,慢慢找到自己人生節奏的故事。
雖然胡杏兒雲淡風輕,但不能否認,生娃對於任何女人來講,都是一道門檻。
生娃不是一個人的事,生娃絕對是一個系統工程。任何一個零件沒有安好,都會導致系統的崩潰。
很多人會以為胡杏兒這種明星,大可以僱幾個阿姨幫忙。但事實上僱再多的阿姨,也抵消不了媽媽的責任。
餵奶,陪伴,教育,沒有哪一項可以離開媽媽。如果想盡母親的義務,至少要耽誤兩三年的時間。
速生速朽的演藝圈,生娃是一個高風險動作。往往一個機會錯過了,就是漫長的低谷。
今年40歲的姚晨,生娃之前已經拍了《武林外傳》《潛伏》,有很高的國民認可度,基礎已經夠好。但她5年生了兩個孩子之後再回來,依然到了工作停擺,沒戲可演的尷尬境地。
坐擁24孝好老公袁弘的張歆藝,生娃依舊沒有安全感,患得患失。
像胡杏兒這種從香港北上內地的TVB演員,只有比姚晨和張歆藝更難。
香港明星來內地發展,雖然已經有10多年歷史,但因為文化差異和觀眾接受度的原因,一直有點水土不服。很多勇闖內地的TVB老牌明星,幾乎已經銷聲匿跡。
胡杏兒2015年與TVB解約,北上內地發展,但這5年也並沒有激起什麼水花。。TVB視後的身份,並沒有成為她下一段事業的光環。
而且她畢竟已經40歲,中年女演員角色局限、沒戲可演的困境,當然不會因為她「有實力」就消失。
對自己的處境,她比誰都更清楚。明知如此,為什麼還要生?
如果時間倒回10年、20年,胡杏兒恐怕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作為經濟困窘的單親家庭的孩子,胡杏兒的人生一開始就是Hard模式。
拿到這種劇本的女孩,沒有心氣的,順理成章地墮落,但胡杏兒選擇絕地反擊。人生的前35年,她一直是「拼」字當頭。
12歲孤身一人在異地求學,語言不通,成績墊底,被排擠,被嘲諷。但她一邊打工,一邊繼續學業,不僅成績趕了上來,還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學霸。
20歲,大學一年級的她陪朋友參選香港小姐,意外獲得香港小姐季軍。看似幸運之神降臨,誰知也成了她的恥辱:「最醜港姐」的標籤,一掛就是20年。
胡杏兒夠親和,夠接地氣,但作為明星來講,她不夠美也不夠爽,永遠成不了夢中女神。
同年進TVB的港姐冠軍郭羨妮,在TVB的第二部劇,就是和古天樂、宣萱、搭檔的經典大劇《尋秦記》,且不是小配角,而是女一;第三部劇,就是TVB的又一經典《洛神》,裡面飾演女二。
而胡杏兒,足足兩年時間,只能在各種劇中跑龍套,演丑角。當時有一個導演毫不客氣地跟她講:你別做夢了,你不可能有機會做主角的。
她又像學生時代一樣成了一個差生,人生又一次進入Hard模式。她的應對方式依然是:默默努力,不放棄。
她的機會終於慢慢來臨。2002年,她在電視劇《流金歲月》裡,因為飾演一個弱智女孩,給觀眾留下了一點印象,自此才有了演主角的機會。
但她依然和「大青衣」距離甚遠。不管是《我的野蠻奶奶》,還是後來讓她拿到「最佳喜劇女演員」獎的《肥田喜事》,劇裡的她都是一個喜劇角色,親切有餘,逼格不足。在《肥田喜事》播出那年,僅僅早她兩年進臺的佘詩曼,已憑《鳳凰四重奏》拿到了視後。
那些艱難的時光裡,甜也是有的。2004年,她和黃宗澤因戲生情,擦出火花。但她沒想到,美女們輕輕鬆鬆就能拿到的愛情,她想要得到,也要靠拼。
自她和黃宗澤在一起以後,認為她「配不上」的聲音就一直沒斷過。
這段感情中,黃宗澤更是有恃無恐。與胡杏兒相戀期間,出軌傳聞幾乎每年都會爆出一次。
換一個女孩,大不了換人。但胡杏兒又一次選擇為難自己:為了男友,拼命把自己變優秀。
那幾年他們的戀情一直是半地下狀態,胡杏兒表示自己拿到視後之後,再公布戀情。
當其他的美女被男朋友寵成公主的時候,她在為了愛情拼命。那幾年裡,她經常只睡3個小時,一連拍攝20小時,被稱為「女鐵人」。終於在2011年,憑藉《怒火街頭》《萬凰之王》,一舉成為「三料視後」。
那幾年她絕不會停下來,沒想過停,也沒有時間停。如披荊斬棘奮力登頂的人,眼裡只有目標,根本來不及想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取得視後這件事,成為了她人生的分水嶺。
視後頒獎禮上,她向黃宗澤高調示愛,半年之後卻又單方面宣布分手。
黃宗澤估計也是懵的。他理解不了,胡杏兒已經忍了八年了,怎麼就不能再忍了呢?
只能說,他自始至終就不懂胡杏兒。
她之所以不離開,不是因為離不開,而是認為自己只要更優秀就可以得到。但當她終於很優秀的時候,發現對方還是一樣。於是她也可以不計成本,果斷分手。
分手之後,她應該思考過自己以後的路。
在那之前,她一直在拼:少女時期,為了親人拼;青年時代,為了愛人拼。當她奮力登上了巔峰也證明了自己,卻發現只剩下她一個人。
那段時間,胡杏兒應該也千百遍問過自己:不用再爬山,我該往哪裡走?
如後來她在採訪中所說:「整個人沒有找到目標,就只會一直工作,但這工作背後的意義是什麼呢?是不是純粹就是為了賺錢,或者得到一些地位,心裡頭還是會彷徨。」
當有這樣的思考的時候,其實也就意味著重建。拼了半輩子的她,到現在終於擁有了自由的空間:沒有生存壓力,無需再向任何人證明什麼,這一次的出發,沒有「不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