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鎮榮/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陶企決策參考)

2021-02-23 陶瓷資訊

陶衛網、陶瓷資訊報聯合出品 金舵瓷磚冠名

文/陶衛網總編、陶瓷資訊報社社長喻鎮榮

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

——談孫策人才觀的現實意義

三國中的江東霸業開創者孫策豪爽坦蕩、英勇無畏,人稱「小霸王」。在他短暫的幾年軍旅生涯裡幾乎可用攻之而無不克,戰之而無不勝來形容,可是這樣一位爭強好勝又「輕而無備」的英雄人物卻有一雙知人善任的慧眼,他在經過幾番和太史慈的拼死相殺後,終於活捉太史慈並使得太史慈表示甘願投降,同時太史慈又表示要立即回去招納舊部,叫他們明天正中午都來歸降孫策,孫策毫無戒心,一口答應。太史慈走後,孫策部下都說他將一去不回,唯獨孫策對太史慈深信不疑,第二天「立竿於營門以候日影。恰將日中,太史慈引一千餘眾到寨。孫策大喜,眾皆服孫策知人。」

更令人嘆服的是,孫策只活了26歲,按現在的說法,他還是個90後。他去世前當眾果斷的把大權交給弟弟孫權,並對孫權說:「若舉江東之眾,決機與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後來的事態發展證明孫策的說法是極有眼光和遠見的,他對自己和孫權的長短優劣都看得清清楚楚,足可謂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孫策還回復哭泣而不放心的母親說:「弟才勝兒十倍,足當大任。倘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這不僅是安慰,也表現了孫策知人善任的大智慧,對今人頗有借鑑意義。

後來曹操率83萬大軍南下,要平滅江東,張昭等一大班高官均勸孫權投降曹操,唯有魯肅一人力勸孫權聯劉抗曹,孫權猶豫不決「寢食俱廢」。其母吳國太適時的提醒孫權說:「伯符(孫策)臨終有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今何不請公瑾問之。」一句話使得孫權恍然大悟,立即請周瑜來議事,決定了聯劉抗曹大計,演繹了赤壁大戰的奇觀,鞏固並發展了東吳霸業。

孫策的臨終囑咐精神就是當今專業人做專業事的精神。我們經常說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大家都知道這話沒錯,但如何把這個理念落地就往往做不到,就頗為犯難了。難處在哪裡?難就難在對團隊成員專業水平、性格氣質的把握和了解,決策者往往把團隊成員的忠誠度、以往的業績、特殊的才能當作當今用人決策的重要依據,因而往往張冠李戴,弄出差錯,而孫策、孫權洞若觀火,能堅定的力排眾議,才能將專業人做專業事的精神真正落地。

孫策的臨終囑咐表面上看只涉及到「外事」、「內事」即類別問題,實質上也包含了層次問題,有些人雖然類別特徵很明顯,我們不會張冠李戴,但還要注意層次問題,不能小材大用,不能對小材寄託大期望。窮途潦倒的劉備在水鏡山莊回答水鏡先生「左右不得其人」的責難時說:「備雖不才,文有孫乾、糜竺、簡雍之輩,武有關、張、趙雲之流,竭忠輔相、頗賴其力」。在這裡,劉備有類別概念,卻不懂層次,幸虧水鏡先生點撥他說:「關、張、趙雲,皆萬人敵。惜無善用之人;若孫乾、糜竺輩,乃白面書生,非經綸濟世之才也。」並點撥劉備去求天下奇才伏龍、鳳雛相助,劉備方才逐步走出迷途。先求得高人徐庶相助,大敗曹軍。後又三顧茅廬,求得伏龍諸葛亮為軍師,言聽計從,開創了基業。這說明識才頗為不容易;連善於識人的劉備都會當局者迷,我們就更要費心察人類別,知人層次,求貴人相助。

現代企業僅僅依靠團隊自身力量顯然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藉助外腦、外力、才能使團隊高效運轉,諮詢策劃公司、廣告設計公司、培訓公司等等,許許多多的企業都離不開和這些形形色色的公司合作,然而真正能讓人滿意的合作成果並不多。失望的、後悔的倒不少。什麼原因?仍然是企業決策人缺少識才的慧眼,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什麼項目要和什麼公司合作。現代商戰激烈,企業接單不容易,一些諮詢策劃公司往往離開自己的核心長處有單就接,有錢就賺,結果接到單後也無力做好服務,因而甲方企業最後有被忽悠的感覺。事實上,忽悠現象、灰色交易也是經常存在的,但另外一方面問題是,甲方企業不善於尋找合適的專業公司合作。比如我經常聽到人們抱怨一些培訓公司講課質量太差,聽了沒用,後來我用心聽了幾位老師的課程,發現這些評論也不客觀。不少培訓公司有他們的優勢課程,但是如果你什麼課程都聽他去講那就難免濫竽充數了。而這些培訓公司又樂於有單就接,因此,從長遠的角度來講是兩敗俱傷。甲方企業很快就不滿意了,乙方公司也難以為繼,於是更容易亂接單,形成惡性循環。該誰怨誰呢?目前恐怕唯有甲方公司獨具慧眼,找好合作夥伴,提出具體要求,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才是出路,你不要太在意他們過去的案例,不要太在意他們以前曾與什麼公司合作過,馮諼毛遂、曹劌、諸葛亮都是一舉成名的,以前都沒有過什麼業績和案例。我們實在沒有把握的話也可以試一試不入流的人才,或許大爆冷門也未可知。

無論是團隊成員還是外部合作夥伴,都要明白自己是擅長「外事」還是擅長「內事」,找準自己的定位,發揮自己的強項和特長,這樣不僅輕鬆許多,還會長治久安,還會互利雙贏,如果串崗錯位,張冠李戴,像張昭一樣拉攏一班善於「內事」的官員去決斷外事,是會誤大事的。而若像孫乾、糜竺、簡雍之輩小材大用,把泥鰍拉得鱔魚一樣長,則會上上下下辛苦死人也做不好事情。

相關焦點

  •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無錫工商名人)匡仲謀 / 曹興泉
  • 孫策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主降的張昭下場如何
    據說東吳雄主孫策去世的時候,曾對孫權留下這樣的囑咐: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 【三國謀略】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三國演義》中所塑造的周瑜的形象,是青年英雄,血氣方剛,才華橫溢,不願受制於人。這種性格, 對於協調內部人際關係可能欠佳。比如在赤壁之戰前夕,東吳和戰兩派爭執不下,孫權請回周瑜商議。周瑜在未見孫權之前,先後會見了五批人。
  •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回周瑜,孫權為什麼不聽託孤之臣勸降?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為什麼不聽託孤之臣勸降?
  •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接著加這一句,簡直妙到巔毫
    孫策被稱為「小霸王」,可見他勇武非常,可與當年的項羽比肩,不過用郭嘉的話來說,這屬於有勇無謀,他還斷言孫策必將「死於匹夫之手」,果然孫策在性格上存在短板,聽不進別人的勸告,終於被人暗殺了。關於孫策的死,有很多說法,有人說是曹操派人去殺的,甚至還有好事者說,是孫權暗中派人去殺了哥哥,但不管怎麼樣,結果是孫策被殺死了,而他臨終之前,把江東基業託付給弟弟孫權,並且告訴他「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其實後面再加上一句,妙到極點
    臨死前孫策給自己的弟弟留下了一句話告誡他:「內事不決為張紹,外事不決問周瑜。」其實孫策雖然年輕,但是識人用人還是很有手段的,他為孫權挑選的這兩個人為東吳的建立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剛開始孫權剛上位的時候,因為年輕,沒有威望,所以臣下還有朝中的貴族自然不服從,對孫權很是輕慢。但還張昭和周瑜認為孫權是能成事之人,所以全力輔助他。張昭幫助孫權安撫百姓,得到民心;對於官員是選賢任能,很快就樹立了孫權的威信。
  • 孤舟往事日記——內事不決卻問周瑜——2017-0724
    在《三國演義》裡,東吳之小霸王孫策青年早逝,臨終前對弟弟孫權說:「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 。言下之意是說:內政之事如有疑問,可以聽取張昭的建議;而對外軍事方面的事情如果有疑問,則最終要聽取周瑜的意見。不過,事情無絕對。有的時候,卻會發生內事不決問周瑜的情況。
  • 梓川咲太:內事不決問雙葉,屁事不決靠古賀,私事不決有麻衣學姐
    梓川咲太:內事不決問雙葉,屁事不決靠古賀,房事不決有麻衣學姐。大家好啊,我是你們的摺紙呀!內事不決問雙葉雙葉是本劇中的掃盲擔當和知識擔當,負責起了給一無所知的師傅和身為觀看者的我們普及常識,「薛丁格的貓」、「拉普拉斯妖」等一系列關於量子力學的知識是把人搞得頭都大了,上學的時候本來就對於物理頭疼,結果現在追個番還強行補課。
  • 諸葛亮不可能氣死周瑜,若不是周瑜英年早逝,不可能有三分天下
    公元195年,孫策寫信給周瑜,希望周瑜協助其平定江東。於是,周瑜率兵加入了孫策的團隊,二人合作,利用7年的時間,基本平定了江東。 可惜孫策英年早逝,不得不傳位於孫權。在孫策臨終之時,曾對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可見,當時孫家對周瑜的倚重。周瑜年方25歲,便成了託孤之臣。
  • 張昭為什麼不能當丞相?
    在群雄並起、群英薈萃的三國人物中,張昭也算得上是一個重要人物,他輔佐孫策、孫權兄弟二人開創並鞏固了東吳政權,是東吳的開國元勳和決策人物。他少而好學,博覽群書,長而有謀,才冠當世。 羅貫中在他的《三國演義》一書中寫道,孫策臨終時曾經留下這樣的話交給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能和名滿天下的周郎相提並論,張昭自然也不會是等閒之輩。
  • 三國38:諸葛亮與周瑜互相試探,最終周瑜被激怒,戰曹是必須的
    孫權為之大喜,見到諸葛亮的時候他們已經在分析曹操的局勢,並且說道就算曹操的軍兵太多,但是江東一帶均為水路,曹操的士兵們不可能在三個月之內就訓練出優質的水軍。通過這樣的分析孫權覺得,曹操也並不是不能打敗的。當晚孫權又將張昭傳來,而張昭則認為我們一定要投降於曹操,這樣我們的江東大業才可以真正保住。
  • 孫策死後周瑜想要自立,為何最後選擇放棄,只因懼怕此二人
    公元200年,東吳創始人孫策在一次狩獵的時候遭人刺殺,之後因為傷重不治而死去。
  • 熱血三國版本最熱之周瑜我就是火
    萬人矚目的三國經典寫實畫風——手遊《熱血三國》在上一次的版本更迭之後,一代神將周瑜也在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雖然周瑜在技能上的缺點還是較多,但是並不能阻礙王者的風採閃耀!   周瑜少與小霸王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故後世有「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周瑜的技能為水淹七軍,由於現在群攻傷害+先手優勢不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了,所以兩攻或者3攻的傷害就比較可觀了,既不會浪費也不會傷害不足,這也導致了周瑜的盛行,下面就來說說其優勢和劣勢。
  • 孫權對周瑜的真實態度是什麼?看孫權是怎麼對周瑜的兒子的
    而在孫策自己招攬的文臣武將之中,周瑜在孫策還在世的時候,地位就已經非常高了,遠在其他文武臣僚之上。  孫策臨死時,給孫權的遺囑是「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這不僅是因為周瑜比較有主意,能力強,也是因為周瑜實際上是孫策時期加入孫氏陣營的文武臣僚的領袖,重要將領都會唯他馬首是瞻。周瑜的態度,可以影響其他將領的態度。
  • 嫉賢妒能錙銖必較,心胸狹窄恩將仇報,這真的是歷史上的周瑜?
    其實《三國演義》為了襯託諸葛亮的光輝形象,嚴重抹黑了周瑜的形象,可惜《三國演義》普及程度遠遠高於正史《三國志》,畢竟《三國志》是用文言文寫的,晦澀難懂,不適合普通讀者閱讀,而《三國演義》語言通俗易懂,因此現在大多數人對周瑜的了解,都從《三國演義》得來。
  • 孫策的託孤重臣張昭,是一個軟弱可恥的投降派嗎?我們誤會他了
    如果硬要做一個比喻的話,周瑜的地位有一點像關羽,而張昭在這個階段更像諸葛亮,但是比較固執,聽不進別人勸告,是「固執版本的臥龍」。由此可見,張昭對於軍權的掌控,原本是很大的,是當時的軍系元老。譬如剛才講到的董襲,又或者是在廬江戰線呼風喚雨的大將軍呂範,這些人都是挺張昭的。但是,大家會納悶,我們翻開《三國志》,幾乎沒有看到孫權在規劃戰略時,跟張昭請益。寧可在床上跟魯肅榻上策,甚至在《三國演義》裡還留下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這些名言。
  • 周瑜:英姿颯爽,堪稱一代儒將,為何會是氣量狹隘的形象?
    他就是東吳的大都督——周瑜。周瑜,字公瑾,廬江(今安徽省廬江)人,是「唐武六十四將」,「宋武七十二將」之一。公元196年,周瑜追隨孫策,從此開啟了波瀾壯闊的一生。周瑜在任東吳大都督期間善用賢能之士,曾不計身份階層數次提拔身為從屬部將的「吳下阿蒙」呂蒙,並推薦魯肅接任自己的身後之事。那麼他為何被刻畫為嫉賢妒能,他究竟有著怎樣為後世「爭議」的一生呢?
  • 嘔心瀝血三十載 痴心不改究《三國》——試論喻鎮榮及其《古為今用論三國》研究
    這些應用型的研究文章,大多就事論理、一事一議、短小精悍、語言生動,逐步形成了喻鎮榮的標誌性風格,在圈子裡也可以算是獨具一格、獨樹一幟了。因此,他的許多讀者反映,讀了他的《三國百科談》、《古為今用論三國》,感到有生氣、接地氣,有趣有味更有用。喻鎮榮的研究短文,許多都源自於他親歷過的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