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衛網、陶瓷資訊報聯合出品 金舵瓷磚冠名
文/陶衛網總編、陶瓷資訊報社社長喻鎮榮
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
——談孫策人才觀的現實意義
三國中的江東霸業開創者孫策豪爽坦蕩、英勇無畏,人稱「小霸王」。在他短暫的幾年軍旅生涯裡幾乎可用攻之而無不克,戰之而無不勝來形容,可是這樣一位爭強好勝又「輕而無備」的英雄人物卻有一雙知人善任的慧眼,他在經過幾番和太史慈的拼死相殺後,終於活捉太史慈並使得太史慈表示甘願投降,同時太史慈又表示要立即回去招納舊部,叫他們明天正中午都來歸降孫策,孫策毫無戒心,一口答應。太史慈走後,孫策部下都說他將一去不回,唯獨孫策對太史慈深信不疑,第二天「立竿於營門以候日影。恰將日中,太史慈引一千餘眾到寨。孫策大喜,眾皆服孫策知人。」
更令人嘆服的是,孫策只活了26歲,按現在的說法,他還是個90後。他去世前當眾果斷的把大權交給弟弟孫權,並對孫權說:「若舉江東之眾,決機與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後來的事態發展證明孫策的說法是極有眼光和遠見的,他對自己和孫權的長短優劣都看得清清楚楚,足可謂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孫策還回復哭泣而不放心的母親說:「弟才勝兒十倍,足當大任。倘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這不僅是安慰,也表現了孫策知人善任的大智慧,對今人頗有借鑑意義。
後來曹操率83萬大軍南下,要平滅江東,張昭等一大班高官均勸孫權投降曹操,唯有魯肅一人力勸孫權聯劉抗曹,孫權猶豫不決「寢食俱廢」。其母吳國太適時的提醒孫權說:「伯符(孫策)臨終有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今何不請公瑾問之。」一句話使得孫權恍然大悟,立即請周瑜來議事,決定了聯劉抗曹大計,演繹了赤壁大戰的奇觀,鞏固並發展了東吳霸業。
孫策的臨終囑咐精神就是當今專業人做專業事的精神。我們經常說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大家都知道這話沒錯,但如何把這個理念落地就往往做不到,就頗為犯難了。難處在哪裡?難就難在對團隊成員專業水平、性格氣質的把握和了解,決策者往往把團隊成員的忠誠度、以往的業績、特殊的才能當作當今用人決策的重要依據,因而往往張冠李戴,弄出差錯,而孫策、孫權洞若觀火,能堅定的力排眾議,才能將專業人做專業事的精神真正落地。
孫策的臨終囑咐表面上看只涉及到「外事」、「內事」即類別問題,實質上也包含了層次問題,有些人雖然類別特徵很明顯,我們不會張冠李戴,但還要注意層次問題,不能小材大用,不能對小材寄託大期望。窮途潦倒的劉備在水鏡山莊回答水鏡先生「左右不得其人」的責難時說:「備雖不才,文有孫乾、糜竺、簡雍之輩,武有關、張、趙雲之流,竭忠輔相、頗賴其力」。在這裡,劉備有類別概念,卻不懂層次,幸虧水鏡先生點撥他說:「關、張、趙雲,皆萬人敵。惜無善用之人;若孫乾、糜竺輩,乃白面書生,非經綸濟世之才也。」並點撥劉備去求天下奇才伏龍、鳳雛相助,劉備方才逐步走出迷途。先求得高人徐庶相助,大敗曹軍。後又三顧茅廬,求得伏龍諸葛亮為軍師,言聽計從,開創了基業。這說明識才頗為不容易;連善於識人的劉備都會當局者迷,我們就更要費心察人類別,知人層次,求貴人相助。
現代企業僅僅依靠團隊自身力量顯然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藉助外腦、外力、才能使團隊高效運轉,諮詢策劃公司、廣告設計公司、培訓公司等等,許許多多的企業都離不開和這些形形色色的公司合作,然而真正能讓人滿意的合作成果並不多。失望的、後悔的倒不少。什麼原因?仍然是企業決策人缺少識才的慧眼,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什麼項目要和什麼公司合作。現代商戰激烈,企業接單不容易,一些諮詢策劃公司往往離開自己的核心長處有單就接,有錢就賺,結果接到單後也無力做好服務,因而甲方企業最後有被忽悠的感覺。事實上,忽悠現象、灰色交易也是經常存在的,但另外一方面問題是,甲方企業不善於尋找合適的專業公司合作。比如我經常聽到人們抱怨一些培訓公司講課質量太差,聽了沒用,後來我用心聽了幾位老師的課程,發現這些評論也不客觀。不少培訓公司有他們的優勢課程,但是如果你什麼課程都聽他去講那就難免濫竽充數了。而這些培訓公司又樂於有單就接,因此,從長遠的角度來講是兩敗俱傷。甲方企業很快就不滿意了,乙方公司也難以為繼,於是更容易亂接單,形成惡性循環。該誰怨誰呢?目前恐怕唯有甲方公司獨具慧眼,找好合作夥伴,提出具體要求,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才是出路,你不要太在意他們過去的案例,不要太在意他們以前曾與什麼公司合作過,馮諼毛遂、曹劌、諸葛亮都是一舉成名的,以前都沒有過什麼業績和案例。我們實在沒有把握的話也可以試一試不入流的人才,或許大爆冷門也未可知。
無論是團隊成員還是外部合作夥伴,都要明白自己是擅長「外事」還是擅長「內事」,找準自己的定位,發揮自己的強項和特長,這樣不僅輕鬆許多,還會長治久安,還會互利雙贏,如果串崗錯位,張冠李戴,像張昭一樣拉攏一班善於「內事」的官員去決斷外事,是會誤大事的。而若像孫乾、糜竺、簡雍之輩小材大用,把泥鰍拉得鱔魚一樣長,則會上上下下辛苦死人也做不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