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方序 蔡卓鶯
4年前,來自杭州的小董(化名)剛剛高中畢業。他是一個愛打籃球、愛打遊戲的陽光大男孩,像每一個大學新生一樣,剛剛步入大學的他對未來充滿著期待。
但某天起床,他發現自己的臉不太對稱,右臉比左臉稍大一點。幾個月後,左右臉的不對稱越來越明顯,到醫院一檢查才發現,下頜骨居然藏了一個7公分的腫瘤……
發現雙臉不對稱
誤以為是咬肌肥大
某天清晨,他的室友在洗漱時提醒他兩邊臉似乎不太對稱。小董仔仔細細地照鏡子端詳自己,的確右邊的臉比左邊的稍稍大一點。按了按臉,不痛,咬了咬牙,不酸。上網查了查,可能是因為經常右邊咀嚼食物導致咬肌肥大,算不上什麼大事,學習一忙,就把這事放下了。過了幾個月,小董偶然間再次仔細在鏡子前端詳了自己的臉,發現右邊的臉似乎更大了,心裡略略有些打鼓,決定還是去醫院看看。
校醫院的醫生檢查了小董的面部和口腔,發現右側的下頜骨明顯較左側膨隆,按壓有輕微的不適,兩顆後牙都有少許的鬆動,牙齦略略有些紅。
拍了口腔全景片之後才發現,小董的右下頜骨裡埋著一個7cm多的「炸彈」,巨大的陰影佔據了右半側的下頜骨,一部分的牙根也有不同程度的吸收。
罹患造釉細胞瘤
為保命截去半張臉
焦慮的小董根據校醫的建議來到了浙大二院,將口腔全景片交給口腔外科的醫生看後,得到了右下頜骨造釉細胞瘤的診斷。
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的小董迷迷糊糊的聽醫生解釋。造釉細胞瘤雖屬良性腫瘤但呈局部浸潤性生長,浸潤性生長是指肉眼可見的邊緣外還有一些微小的病灶像衛星一般存在。
這會導致牙根的截斷性吸收,單純挖除的手術方法容易復發,而且多次復發可發生惡性變。因此一般建議在腫瘤外正常骨質處將頜骨包括腫瘤整塊截除。
一聽要截骨,小董仿佛糟了晴天霹靂,他才20多歲,人生剛剛開始,臉上一塊支撐外形的骨頭沒有了,而且連帶的牙齒也沒有了,這未來的日子該怎麼辦。獨自就醫的他沉默了許久。
帶血管游離骨移植+種植牙
這種新術式最大功能達到恢復效果
在他沉浸在迷茫中時,醫生告訴他,根據他的腫瘤範圍,可以選擇以自體骨移植來重建頜骨外形,此後還可以通過種植牙的方式來恢復牙列,達到面型和咀嚼功能的雙重恢復。
一切似乎又有了希望。
傳統的下頜骨截骨手術後可以選擇重建鈦板植入恢復下頜骨下緣外形,但口內牙列因無頜骨支撐,活動義齒修復困難,而且重建鈦板長期使用後應力集中容易折斷,需再次手術更換。
綜合考慮,游離帶血管腓骨移植手術可最大程度的做到快速完成功能性重建,縮短治療時間,減輕痛苦。小董和家人商量後,決定採取這一方案。
這一方案的背後,是數位化團隊對CT數據的分析測量以及模型3D列印製作。
腫瘤切除導板的使用使腫瘤的切除過程更為精準和微創,腓骨截骨導板的製作可以儘可能減少供區的損傷,使自體骨得到充分的利用。
同時也引導腓骨在頜骨缺損區的擺放,達到面型最大程度的恢復,在3D列印的模型上預彎制的鈦板可以作為輔助引導腓骨的擺放,也可以儘可能的貼合腓骨。
多團隊通力合作
快速康復助力小夥平安無恙
除了數位化團隊,顯微外科的技術也必不可少。對直徑1-2mm粗細的動靜脈,顯微鏡下進行精細縫合,保證血流的通暢。除了整形科醫生,口腔外科醫生也是指尖繡花的一把好手。
手術中
細心且優秀的醫生、強大護理團隊、頂尖的麻醉、堅實的兄弟科室的後盾,是完成這一手術的保障。
8個小時的手術奮戰後,為了保持血管穩定,小董必須臥床制動。他在解除制動當天立即開始下床活動,後順利出院。一切都和預想的一樣。
手術後半年多,小董拆除了內固定鈦板,腓骨癒合良好,雖然頜下有一條不那麼明顯的傷疤,但日常生活中幾乎沒有兩側臉不對稱的困擾,腫瘤也沒有復發。
專長種植的醫生又為他設計了種植牙方案,牙周科醫生解決了種植體周圍軟組織不足的問題,並且幫助他維護了全口牙周,矯形科醫生最終為他戴上了思念好久的新牙,發音、咀嚼、進食都得到了改善,不仔細看仿佛一切都沒有發生過。
今年6月大學畢業的小董正式踏上了社會,不久後還交了女朋友。生活還在繼續,這段「刀光劍影」的回憶了成為他人生的一個驚心動魄但是又無比欣慰的節點。每次的複診,口腔黨支部各個科室的通力合作,都支持著他繼續下一段人生旅程。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