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包青天》因為詭異的配音加上新穎的推理破案劇情,曾經也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陰影)。說實話,這個題材如果好好挖掘一點都不比《名偵探柯南》的IP小。
就像《名偵探柯南》一樣,《少年包青天》中除了男主包拯外,他還有一群或幫忙或添亂的小夥伴,正是因為如此,包拯也像柯南一樣達到了「走到哪裡哪裡死人」的境界。
不過這麼多年過去了,隨著人生閱歷的增長,如今再次回想《少年包青天》這部電視劇,忽然發現竟然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他就是男二公孫策。
在這部劇中,公孫策不管是出身還是見聞都比包拯要好,因為他爹是廬州府尹,所以他從小就見識了很多事情,而讓他在劇中人氣不足的原因是碰到了比他還聰明的包拯。
比起出身,包拯與他的單親媽媽相依為命,他能學會推理破案也是因為他母親的醫術很高,有時會幫官府驗屍。而包拯與公孫策其實是同窗好友,在上學的時候,包拯就擁有了天下第一聰明人的稱號,因此讓公孫策總是不服,後來就一直在斷案上想要與包拯一分高下。
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我們在追劇時,包拯開始推理案情,一到關鍵節點的時候,公孫策突然就懂了,他緊接著就開始繼續的推論。搞的案子好像他破得似的。
當時每次看到公孫策「搶功勞」,就很是不平,覺得他破不了案也就罷了,怎麼人品還這麼差,明明是包拯找到的線索,他卻在那裡出風頭。
然而,如今才發現,公孫策這個角色其實並沒有那麼不堪,他的存在也不是為了襯託包拯的厲害,或者只是一個工具人。公孫策的人設就像是包拯的補充一樣,當然包拯也是公孫策的另一面。
包拯思維縝密,善於發現細節,但是他也有缺點,如果身邊沒有人加以矯正,包拯事實上也沒有傳說中那麼厲害,就像主題曲裡說的那樣:「一些漫不經心的說話,將我疑惑解開」。公孫策在關鍵點上的判斷要比包拯更準確,我們之所以覺得包拯厲害,是因為絕大部分的線索是他發現的。
正是因為有公孫策的存在,才避免了包拯一意孤行地冤枉賽中原,冤枉八賢王。也是有公孫策在,每次包拯失去理智的時候都有人站出來勸導他。
曾經觀眾一直把公孫策看作是包拯的競爭對手,可在包拯認識的那麼多人中,公孫策恰恰是對他幫助最多的一個。就像公孫策最後對包拯說的那樣:跟著你一起出生入死,狀元也沒考成,到最後功勞都是你的,這就是我公孫策的命。
這麼多年過去了,《少年包青天》算得上是這個題材的巔峰之作。不管是從推理細節還是在道具演技,在之後的20年裡都沒有其他劇可以超越。現在猛然回想對它的記憶已經有些模糊,不難想像再過十幾年估計沒多少人還會記得曾經喜歡過這樣一部古裝推理劇。
其實有些好劇就像公孫策一樣,很容易被人誤解、遺忘。這也許就是它們的命吧。
每日心選原創內容,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