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校園暴力調查:超兩成受訪學生「被欺負」過
室友所為,還揚言上傳網絡 當事女生留下陰影選擇退學
因為一些小小的過節,小娟(化名)竟被4名同學扒開被子,拍了不雅視頻,有人還揚言要上傳網絡。11月29日,此事發生在海滄一所技術學校的女生宿舍裡。
事後警方和校方介入調查,並將不雅視頻刪除。不過,小娟始終無法走出這一事件帶來的陰影,最終選擇了退學。
室友扒開被子用手機拍照
十六七歲的小娟,是海滄這所技術學校的新生,與其他7名女生同住在學校的宿舍裡。
小娟回憶:11月29日晚上9點左右,她在看書,宿舍裡還有6名女生,兩人在睡覺。9點10分,宿舍樓長點名後,她準備睡覺。
小娟爬上床,蓋上被子,脫掉衣服,正在換睡衣,突然,一個室友跑過來,開始掀小娟的被子,小娟不讓。
僵持過程中,同宿舍的另兩名女生過來,一起扒開小娟的被子,還有一名室友拿出手機,拍下了小娟的不雅視頻。
「我有點火了,讓她們把視頻刪掉,可是拍視頻的那個女生說:『刪什麼刪,你誰啊!我把視頻傳到網上,你信不信!』」小娟事後告訴導報記者,她和對方爭執但沒有結果,大家各自睡了。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小娟認為,其中一名室友與另一女生有過節,她幫後者說話,「得罪」了該室友。
警方刪除兩段不雅視頻
11月30日上午,小娟先後找了學校的校長和老師。
當天下午,小娟的姑丈黃先生趕到學校,「早上她哭著給我打電話,也說不清楚到底發生什麼事,就讓我來學校一趟」。
學校方面也通知另4名當事女生的家長,只來了一位家長。在校方主持下,雙方進行協商未果。於是,黃先生報了警。
民警趕到學校,將5名當事女生和兩位老師帶進辦公室調查,最終,在民警的幫助下,兩段不雅手機視頻被刪除了。
「我們的女老師看了兩段視頻,沒有太涉及隱私,已經刪除了。」這所技術學校的蘇校長告訴導報記者。
蘇校長表示,事後校方馬上讓有關部門介入調查,經了解,4名女生稱只是和小娟鬧著玩,拍視頻過程中,確實說了句「要把視頻放到網上去」。
有陰影,不肯回學校上課
事情已過去一周,卻給小娟帶來了很大的心理陰影。
「那時她們一直威脅我,說要是我告訴老師、家長或報警,就把視頻上傳到網上;還說,如果她們被開除了,我也沒好日子過。」小娟說,雖然視頻被刪掉,但她還是擔心以後在學校遇到類似事件,「怕同學又搞事,她們又會用其它辦法對付我。」
小娟的媽媽透露,事後學校老師讓家人把小娟帶回家,休息兩天,之後,小娟死活不肯回學校,一直待在姑丈家裡,一周沒去上課。
她說:「孩子害怕,這件事在她心裡一直有陰影,她根本沒辦法在這邊讀書,害怕這個環境,害怕宿舍同學。我們只能幫她退學,換一個新環境。」
4女生被處分,小娟將退學
目前,學校方面已經對4名當事女生做出了處分:拍視頻的女生給予留校察看處分,另三人都記大過處分。此外,校方建議,拍視頻的同學拿出500元,另三人各拿出300元,作為補償小娟媽媽來廈的路費。
經過導報記者協調,校方明確表示:會依照相關文件規定,按程序替小娟辦理退學手續;鑑於小娟情況的特殊性,校方酌情將原本50%的退學金額提高到70%-80%,具體比例,還會與小娟家長進一步溝通。
該校副校長石先生還表示,今後將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德育管理。
專家分析
校園暴力絕非偶然
鋼子老師工作室主任、心理諮詢師張晉崗認為:本案所反映的校園事件,絕非孤立和偶然,它反映了校園暴力已成為越來越突出的校園現象之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和自我調節能力,應成為一種成長教育的重要內容,但這個教育的承擔者是缺席的。
從心理輔導角度來說,學校和家庭應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要認識到學校暴力事件中的 「施暴者」和受傷者,都是心理問題的受害者,不要單純從道德和社會規範的角度來看待和批判「施暴者」,製造暴力事件,本身也是內心壓力和心理衝突的外在表現;
其次,心理輔導中,要對所有當事人同時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和諮詢,才能讓「施暴者」得到正確引導,更深入認識到錯誤和問題;
再次,對受害者,學校和家庭除表達關懷和支持之外,還要幫助其進行專業的心理輔導和危機幹預治療,最終讓個體回歸社會,進行正常學習或者工作。
此外,學校要注重孩子的素質教育,家庭也要積極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心理調適能力。
律師說法
侵犯了隱私權
福建金海灣律師事務所的黃小琴律師認為:青少年尚處於心智的塑造養成期,個性張揚的訴求往往會導致其不恰當的行為,法律意識的淡薄是導致該事件產生的重要因素。
黃律師表示,每個人的隱私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而該宿舍的同學侵犯了受害女生的隱私權;如果上傳到網絡或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的行為,情節嚴重的,要負相應的刑事責任。
手記
不僅僅與「色」有關
上個月,中山路附近,廈門某校女生被同班女生及其朋友撕掉衣服,用手機拍裸照。這一次,海滄一學校宿舍裡,小娟也被室友用手機拍下不雅視頻。
女生裸體照、不雅視頻事件,為何屢屢發生?而且,「施暴者」同樣是同校的女生。
這不僅僅與校園暴力有關。這個時代,鋪天蓋地的「有色」信息和畫面,讓少男少女眼花繚亂,一旦他們之間的矛盾難以自控,就可能演變成一種「學習」——— 複製「有色」畫面。他們用「色」傷害別人,也是「色」的受害者。
這也不僅僅是與 「色」有關。在一些媒介信息的畸形衝擊下,這些不成熟的少男少女更需要心理、生理的疏導和調整。但是,家長、學校除了滿足其物質需求和關心學習外,還關注過什麼?
失控的「色」是危險的,尤其對少男少女們。如何引導和預防,家長、學校和社會更應該思考,而不是等到留下傷害後,才大呼「色是鋼刀」。(海峽導報 記者 李立宇 實習生 池婷婷 朱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