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牆很有趣。剛開始的時候,你恨它們;接著,你適應了它們;日子久了,你就會發現你離不開它們。」
1994年,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火遍全球,取代經典黑幫片《教父》成為IMDB評分榜單第一。如今16年過去,它的影響力絲毫不減,甚至被稱作「影史第一」。
為什麼一部有關「越獄」的電影,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威懾力?
因為,它可怕地映照著每個人的現實世界。
「監獄」只是一個隱喻,它代表著我們周圍的條條框框,可能顯而易見,也可能無從查覺。
女孩30歲之前一定要嫁人。
寒門難出貴子。
成功的機會輪不到普通人。
只有時刻保持懷疑、堅定自我的人,才能逃過這些「圈套」。
今天要分享的一本書《我把人生當喜劇》,就是關於跳出「圈套」的故事。
《我把人生當喜劇》
作者:徐風暴
重慶出版社2020年12月版
「只能這樣」的謊言無處不在
徐風暴人生的前二十年,用一個詞就可以總結:失敗。
兩次高考落榜、三次被公司辭退,在同齡人步步高升時,他似乎已經到達人生的天花板。
於是,當他終於在一家外企入職時,父母總算鬆了口氣。
終於穩定了。
另一層含義是: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王小波在《黃金時代》裡寫: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
這是大部分人的生活縮影,少年時躊躇滿志,迫不及待要衝出象牙塔施展抱負。
幾年後,坐在幾平方米的格子間,生活的重擊一次次砸來,每砸一次,欲望的火苗就黯淡一點,直至徹底熄滅,成為寫字樓的行屍走肉。
前幾年有一檔歌唱類綜藝《中國好聲音》,每當選手上臺時,嘉賓汪峰總會真誠地望著選手,脫口而出:「你的夢想是什麼?」
這一幕被網友拿來調侃、戲謔。
因為對已經投降的人來說,談論夢想是幼稚的、不切實際的,甚至是可笑的。
這時我們終於承認,曾經的夢想都是幻想。
但這,恰恰是最大的謊言。
你不是只有一條路走
有人在知乎上問:「怎麼才能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問題瀏覽量高達761萬。
這件事有些諷刺,我們驕傲地宣稱自由意志,卻搞不清楚自己的內心。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從小,社會只教育孩子應該做什麼,卻很少關心他想做什麼。
家長們以聽話與否,來判定一個孩子的好壞。順從妥協的成為榜樣,堅持己見的成為另類,就像徐風暴在書裡寫的一樣:
「為自己而活,可能是很多人的終極目標,有些人也許沒有意識到;而有些人,卻意識得有些早。沒有意識到的,渾噩一生;太早意識到的,我們叫他們叛逆小孩。」
去年,中青校媒面向全國各地高校的700餘名大學生和畢業生發起關於大學生制定職業規劃情況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87.18%的大學生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
「迷茫」,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迷茫的直接後果,就是隨波逐流,渾渾噩噩地跟隨大眾的步伐,在獨木橋上拼命廝殺。
每個人的努力,都成為施加在別人身上的砝碼,內卷無可避免。
其實,只要有人睜開眼睛,跳出人群,他就會發現獨木橋四周,到處都是平康大道。
徐風暴就是那個跳出來的人。
習慣失敗的他終於有一份光鮮亮麗的工作,按道理應該抓住機會,追求升職加薪。
問題在於,他突然找到了自己的夢想。
澳大利亞留學期間,由於孤獨困頓,徐風暴養成了看喜劇電臺的愛好。他被喜劇人治癒著,同時也想通過自己的喜劇治癒他人。
但是,從汽車工程師到喜劇人的道路,阻力無處不在,
個人能力、成名率、家庭壓力、生存壓力,每一項都張牙舞爪,嚇退一波又一波人。
但徐風暴堅持下來了。
如今,他從一個高考落榜、工作失利、在家待業的「loser」,變為美國最大喜劇電視臺Comedy Central表演專場唯一一個中國籍脫口秀演員,擁有幾十萬粉絲,全國專場巡演超200場。
他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我只能這樣選」不是陳述句,是疑問句。
人生需要想像力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 · 德韋克經過數十年研究發現,人類的思維模式大致分為兩種: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者認為,智商、才華、能力是天生的。天才無需努力,普通人再努力也無濟於事,自身的失敗經驗就是最好的證明。
成長型思維者相信,基本能力可以通過努力練習來提升,失敗不意味著對能力的否定,而是成功的必經之路。
可悲的是,我們的教育中充斥著固定思維。家長習慣指責一個孩子「你真笨」,而不是「你還可以做到更好」。遇到挫折時,我們通常說「我太弱了」「這個任務不可能完成」,而不是「要再努力一點才行」。
《肖申克的救贖》裡,當安迪準備用鐵鏟挖牆越獄,同伴嘲諷道:「這個小鐵鏟,你得挖六百年才行。」
固定思維者傾向於誇大事情的難度,以此證明某件事不可能。
但其實,在別人口中600年才能完成的事,安迪19年就完成了。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徐風暴身上。
《我把人生當喜劇》裡有一個片段直擊人心,初入喜劇領域時,表演冷場、不受尊重是常態,但他給自己定了四個目標:
1、上一場收費的演出。
2、擁有我的專場海報
3、去澳大利亞表演一次
4、上 Comedy Central(美國喜劇中心頻道)、主持奧斯卡。
如果「不知天高地厚」有另一個說法,用徐風暴的話來說,是「人生要有想像力」。
我們是活生生的人,卻通常把自己活成一棵樹,在固定的地方接受風吹雨打,還自我安慰這是人生常態。
然而,你如何定義生活,生活就如何給你反饋。
除了極少數贏在起跑線上的幸運兒,大多數人的生活裡,好事與壞事的比例是平均的。
不同是的,悲觀的人,慣於忽略周圍的美好,難得開心一次,很快就陷入低迷。
樂觀的人,總能把挫折視為上天調皮的玩笑,偶爾失落,休息後又滿血復活。
因為在後者看來,人生,是一場喜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