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珺 編輯/ 馮寅傑(本文原載於《創業人》雜誌 原標題《李果繁:創業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專訪三段錦藝術總監李果繁》)
你無法在任何地方找到「三段錦攝影機構創始人」的頭銜,李果繁更願意稱自己為這家攝影機構的「藝術總監」——如同一名舵手,掌控三段錦航行的方向。
三段錦的名字很耐人尋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外物」,故「三」為上;「段」如階梯,寓意著發展的每一個階段;而「錦」自然代表了那些美好的事物。從李果繁的角度來看,希望公司可以一步步發展,以臻至完美。
你可見過將道家思想融入商業,卻依然顯得文藝雅致?三段錦如是,李果繁亦如是。對他而言,藝術與商業是全然不相矛盾的,一方包攬海水般耐人尋味的靜謐,另一方則容括了火焰般的激情。這種冰藍色與烈焰紅的結合,在他的片子裡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你看得到模特眼神中透露出來的絲絲憂傷,卻又為利落的線條、張弛有度的構圖讚嘆連連。
興趣始於一九九七
1997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香港回歸,五星紅旗與紫荊花區旗共同在維多利亞港升起;這一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各國匯市與股市一路狂瀉;這一年南海老人鄧小平逝世,其傳奇的一生至此落幕。然而這一切似乎都過於宏觀了,對於許多升鬥小民而言,這些更像是每天晚上七點的新聞聯播,並沒有柴米油鹽來得實在。
而李果繁記憶中的1997年,是由無數的膠捲組成的。那時的柯達還沒有破產,國產好貨鳳凰照相機所屬的公司也剛剛掛牌上市,文藝青年津津樂道的寶麗來尚未沒落,單股股價甚至達到60美元。當年19歲的李果繁,在為父親拍攝畫展時,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接觸到了攝影,不想自此便再不能離開。
在2002年之前,李果繁所有的攝影知識都是自學的。從那以後,像許多逐夢青年一樣,他開始了「拜師學藝」的北漂生活。彼時師從時尚攝影師娟子,在四年的學習生活中,將攝影慢慢滲透進生命,「攝影是我的一部分」。
做了兩年時尚類獨立攝影師後,一次偶然的機會,李果繁為一對明星新人拍攝了一組婚紗,頗受好評。時值婚紗攝影行業混亂,業內並沒有一個明確標準,面對大量客戶的剛性需求,許多機構都想分一杯羹。李果繁自然也是其中之一。於是2009年,三段錦攝影機構正式掛牌成立。
形式如衣,內容為魂
在他們大片白色裝修的影棚裡,有紀錄行程的小白板,還有一隻名叫大民的白色貓咪。三段錦甚至為大民開通了專門的微博帳號,而標籤則是「對拍照很不屑」。這只在我看來表情犀利、擁有藍綠瞳色的貓更像是三段錦的一名成員,而非寵物。它偷喝水杯裡的水、蜷在陽光充足的玻璃前打瞌睡,拍攝的間隙蹲在一邊目睹模特擺出風情萬種的造型。如你所想,這的確是一個年輕的團隊。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成員平均年齡僅24歲的機構,正逐步成長成為這個行業的領頭羊。
在北京這樣隨便丟一塊磚頭都能砸到一名「攝影愛好者」的地方,是什麼支撐著這個幾乎不做任何宣傳、成立至今僅三個年頭的機構繼續逐夢?
很簡單,就是風格。
與娟子華麗優雅的風格不同,李果繁的片子拍攝風格簡約並極具形式感。沒有太多花裡胡哨的裝飾,講究的光線與構圖,「猶如一把利刃」,往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讓李果繁自己來評價,「照片傳達出來的情感是很憂傷的。」
在那段自由拍攝的時期,並不明白自己要追求怎樣人生的李果繁理想不斷碰壁,走了不少彎路,荒廢了一段在今天看來十分寶貴的時光。談到這裡,他語氣之中透露出來的感嘆,大有「日月逝矣,時不我與」的感覺。在這段迷茫的時期,李果繁的片子大多被苛刻的形式感充斥著,內容的部分顯得相對脆弱,如同一隻負殼的生物,無法拋棄長久以來的堅持,反而被殼拖慢了腳步。
如今已過而立之年的李果繁,正在朝著「不惑」的目標一路小跑。明確了自己的目標,極具視覺衝擊的形式感背後,內容的表達更為全面。靠形式鑄就的力量感,在感情內容的支撐下也顯得更為紮實。這樣大氣、簡潔又被賦予誠摯感情的照片,才是李果繁眼裡的好作品。
每個行業都會有一批優秀的人,Terry Richardson與荒木經惟是李果繁最為欣賞的兩位攝影師。或許你會認為他們的作品大膽且赤裸,但在李果繁看來最吸引他的正是這種坦誠與真實。「攝影只是為了表達一些東西,所以誠實地面對自己就OK了,沒有那麼確定的框架。以前想過各種表現形式,最後覺得根本的意義是樸素的定格。」他解釋道。
不會被品牌綁住
如果你不再是現在的你,那會選擇怎樣的生活?每個人對這個問題都會有不同的答案,李果繁對此的回答則是「珠寶設計師、園丁或是鐵匠」。這些聽起來八竿子打不著的工作在他的眼中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表達生活。「攝影只是人生中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已,不是全部,比如寫作、繪畫、甚至談戀愛。人生是由N多的東西組合在一起的,攝影只是其中一種。」
「品牌」並不足以捆綁住他對自由的嚮往。對藝術工作者來說,現實生活與理想背道而馳似乎是常見的矛盾。很不幸,李果繁也曾掉進這個漩渦並在其中苦苦掙扎。「你要有通達的智慧、或者充足的財力,才能夠獲得想要的自由。」沒有花朵可以不依附於土壤而存活,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對他而言,三段錦便是這樣一個土壤,讓他在創作的同時擁有一個保障,而這並不足以成為縛身的繩,外面天空海闊的創作環境永遠擁有致命的吸引力。
李果繁更像一名藝術家多過像一位商人,這表現在三段錦的經營過程中,便是對管理經驗的匱乏,資金周轉困難的情況時有發生。未來在不斷完善自己的同時,他希望將三段錦打造成一個平臺,注入更多新鮮血液,擴展影棚的規模。
如他所說:「我其實不會拍照,我只是剛剛開始而已。」
⊙ 以上內容版權歸屬「iNews新知科技 」所有,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