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李白是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友的詩人,他在漫遊和漂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跡遍布中原內外,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
李白在湖北安陸住了有十年之久,很多時候都是以詩酒會友,在外遊歷。在此期間,李白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兩人很快成了摯友。開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相會。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我們都知道,送別詩在寫法上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題目會點明送別的地點、人物、去往的方向,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情感的表達上往往會借景抒情。但是,離別之情卻是不盡相同的。這和離別的季節、離別的心境、人物的性情都有關係。比如說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寫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種離別之情是少年時的心情,堅強而樂觀。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這樣表達對朋友的深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中年人的體貼,年少人可能沒有那麼細緻。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卻更多的是借詩句來表明自己的一種人生志向:「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那麼,李白與孟浩然之間又是一種怎樣的離別呢?當我們細細地去品味這首詩時,你能品出什麼味道呢?
詩的題目,已經把送別的地點、送別的人物,去往的地方告訴讀者了。廣陵是什麼地方呢?廣陵就是今天的揚州。揚州雖然面積不大,人口也不算很多,卻是個歷史文化名城,在唐朝時非常繁盛。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詩的前兩句再次重申了送別的人物、地點與時間,以及前往的方向。「故人」指的就是孟浩然。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自由而愉快,彼此間建立了深厚的情誼。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煙花三月」這四個字帶給你一種怎樣的感受呢?你能想像一下那樣的景象嗎?這是春意最濃的時候,江南一定是芳草連天,繁花似錦。我們可以想見,孟浩然此行一定是美好而充滿詩意的。
緣於廣陵,緣於煙花三月,離別不再是憂傷的,相反的,離別是詩意的。如果說元二西出陽關,一路上的行程讓人擔憂,那麼孟浩然在煙花三月前往揚州,足可以令人羨慕了。「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江南的春景給人以無限的想像空間。詩意的離別還和送別的人以及當時的社會有關係。李白和孟浩然都是風流瀟灑的詩人,他們之間會有不舍,但更多的內心的灑脫。讀著李白的詩句,我想起宋代王觀在《送鮑浩然之浙東》一詞裡這樣寫到:「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詞人雖然很捨不得友人離去,但還是對友人寄予了深情的祝願:願你能和美好的春景長相伴。我想,李白對於孟浩然一定也有著同樣美好的祝願吧。當時正是盛唐,一切都是欣欣向榮的,讓人對未來充滿信心,也就沒有了「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感傷了吧。
但,即便是詩意的離別,即便李白對孟浩然的行程充滿了嚮往,對孟浩然寄予了深深的祝福,畢竟是離別,李白還是充滿了深深的依戀與不舍。但這首詩妙就妙在,詩人沒有一個字寫自己的不舍,只把筆墨用在了描寫別後的景物中。這景是李白眼中之景,他看到了什麼呢?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孟浩然乘坐的船已經漸漸駛離岸邊,漸行漸遠了,可是李白沒有離去。他一直站在江邊,目送著故人越行越遠的風帆。他的目光一直追隨著船兒,直至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是他依然不捨得離開,翹首凝望,只看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嚮往,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我們知道,送別詩的意象有很多,其中水也是。詩人對朋友的情誼就像這滾滾東逝的長江水一樣,奔流不息,正所謂「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了。
當你讀這兩句詩時,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孤帆」。我們知道,長江是黃金水道,來來往往的船隻不少,為什麼李白卻說是「孤帆」呢?我想,這個「孤」字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在李白的眼中,他只注意孟浩然的船隻,他的目光都集中在載著友人的那艘船上了,其他的無心關注。另一方面,當友人離開之後,留下了李白一人在此,此刻他的內心是孤單的。我們聯繫「平明送客楚山孤」一詩句來理解,就很容易體會了。孟浩然走了,帶走了李白的依戀,李白的嚮往。李清照有一句詞是這樣寫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不知道孟浩然的船會不會因為裝了太多的情感而變得沉重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