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異地為官制度利與弊

2021-01-17 人民網

原標題:古代異地為官制度利與弊

  西漢時期,「異地為官」逐漸從模糊的傳統變為清晰的制度

  秦漢之前,地方政治中最為悠久的傳統其實是「本地為官」,即國君向天子負責,大夫向國君負責,而人民則向大夫和國君負責,和西歐的封建制如出一轍。

  西漢初年,劉邦從秦朝滅亡中得出錯誤的結論,認為秦亡是由於沒有分封,於是不但沒有強化中央集權,反而大肆分封劉氏子孫。結果是有漢一朝,地方豪強勢力坐大,無論是皇權、勳貴,還是本鄉長官,不但專橫跋扈、橫行鄉裡,甚至有條件、有本事和中央政權叫板,成為西漢政府推行統一政令的嚴重障礙。吳王、楚王等諸侯自不必說,「七國之亂」搞得中央政府風雨飄搖;甚至一個小小的鄉裡豪族、退休官宦都足可令朝廷頭痛。

  漢武帝時期,朝廷採取了幾條策略來對付地方勢力。一是推恩令,通過諸侯國的再分封而將地方勢力由大變小。二是抽離地方精英,使其無法發揮嘯聚一方的功能。特別是元朔二年(前127年)武帝從主父偃建議,「徙郡國豪傑及貲三百萬以上者於茂陵」,極大削弱了地方精英的力量。至於中央派出的地方官刺史所察的六條中,第一條就針對地方豪強而設,所謂「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

  但要做到中央集權的強化,僅憑上述措施還遠遠不夠。同時,在地方本土勢力削弱後,中央派出機構卻成為新地方勢力。如何使這些中央直屬官員保持對地方控制的同時,還能維繫對中央政府的忠誠,就成了一大難題。皇帝必須依賴官僚機構統治地方,但又必須防備它們坐大,這就造就了很多限制性的政治舉措。而「異地為官」就成為中央政府試圖割斷官員與地方勢力勾結、強化中央控制的首選舉措。

  雖然異地為官強調不避本籍會帶來「州郡相黨,人情比周」「瞻徇之弊」等危害,但畢竟異地為官從一開始便是出自統治者的私心,因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只是試探著作為一種非正式的用人辦法出現,並非正式制度。依照這種不成文的慣例,親屬不得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部門供職,官員不得在本籍供職。而朝廷用人的主官則通過揣摩聖意,逐漸地強化了「仕官避本籍」的傳統,使得上至郡國守相,下迄縣令、長、丞、尉,均不用本郡國人。

  不過,使這種慣例成立需要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要有足夠的官員可供調配。因為上至郡守,下至縣令,均直屬於中央政府,只有中央政府能在更大範圍內選擇合格的官吏,有了挑選的餘地和空間,才有可能對官員的任用地點有發言權。否則官員供不應求,哪裡有機會避籍指派呢?因此,漢代皇帝多注重人才多途入仕。察舉科目擴大至包括孝廉、茂材、賢良方正、文學、明經、明法、尤異、治劇、兵法、陰陽災異及其他特殊科目。武帝還曾下詔要求每郡必須舉薦一人,「不舉孝」及「不察廉」的二千石都須受罰。董仲舒做官就是通過察舉。當然,察舉出來的賢良方正未必都擔任實際的職務,多只是先做宿衛之臣。其實際目的則是壯大後備官員隊伍,具有隨時充實地方的人力資源。

  當中央選官的自主性加強,以及中央掌控後備官員的人力資源足夠豐富時,終於帶來「異地為官」從模糊的傳統變為清晰的制度。西漢二百八十餘任郡國守相的籍貫,絕無例外,都是外郡人。刺史五十一任,其中四十五人籍貫可確定不在本州。而東漢則更為嚴格,連妻子的籍貫都要迴避。史弼本應出任山陽太守,但是他妻子的娘家恰好在山陽轄內,於是史弼上書自陳應迴避,被調任為平原相。到東漢桓帝時,中國第一個關於任官迴避的成文法規《三互法》正式出臺。所謂「三互」,即「婚姻之家及兩州人不得交互為官」。《後漢書·蔡邕傳》描述道:「初,朝議以州郡相黨,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兩州人士不得對相監臨。至是復有三互法,禁忌轉密,選用艱難。」這是歷史上第一次通過法律明文規定的異地為官制度。

  異地為官制度隨著中央集權的發展而不斷強化,清朝時最為完善

  東漢之後,社會結構分化劇烈、軍事鬥爭放量升級、外族入侵接踵而至,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也歷經變化。但異地為官(或可稱之為「易地為官」)作為有效的中央集權手段,卻被一直保留了下來。當然,作為官員群體本身是不會喜歡這樣的安排的。所以,如何使其被眾人接受,並成為一種正式制度,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而其呈現的規律是:只要中央權力上升、權威強化,異地為官制度也隨之強化;反之,地方勢力坐大之時,異地為官原則就被淡化乃至拋棄。這樣看來,異地為官的制度化及其反覆,可被視為中央與地方博弈的結果。

  兩漢時期,地方勢力仍然強大。因為察舉制將選官的權力交給了地方官員,門第族望又成為選官的主要依據,這就形成了一個「你選我、我選你」的小圈子。從此名門望族靠壟斷教育資源和學術資源的「學而優則仕」成為帝國的統治支柱。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了一批累世公卿、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權的豪門大族。他們進而在朝廷為官,退而成為地方豪強。此外,秦漢時期的地方長官都可以自闢僚屬,實際上是將地方的用人權交給了地方主官。不過,儘管如此,門第的力量顯然不如周、秦、漢時封建貴族那樣強大。所以高門大族的子弟入朝為官時,還是多選擇服膺中央政府,謹慎地應用異地為官的原則。

  而在魏晉的九品中正制選官制度中,選官的權力不再交由地方官,而是被中央收取。即朝廷選擇「賢有識鑑」的官員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訪士人,評列九品,作為官吏除授的依據。「中正」們把地方人才劃分為九個等級,上報給中央,由中央任用。中正官評價人才的標準包括了察舉制度所規定的內容,但增加了「家世」和「才實」等條目,中正評定士人,家世、才能並重。不過一般來說,中正官一職也多由世家大族所壟斷,因此地方勢力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把持著選官的權力,地方官與豪強的聯繫依舊緊密。

  隋唐以來的科舉製成為異地為官制度發展的重大契機。科舉制的創立明顯抑制了豪門世家的勢力,擴大了官吏來源。與九品中正制不同,科舉制下選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試成績為依據。選官的權力也不在地方,而是全部收歸中央。隨著官員選舉逐漸脫離世家大族的控制,異地為官制度開始愈加廣泛和嚴格地推行。如唐朝的《迴避條例》不許官吏任職本貫州縣官及本貫鄰縣官。隋唐時還取消了地方主官自闢僚屬的權力。「海內一命之官並出於朝廷,州郡無復闢署之事」,所有進入流品的地方官員都由中央政府任用。但問題是,隋朝和唐朝都勤於開邊,任由藩鎮勢力作大,節度使集軍政財權於一身,甚至世襲,如同國中之國,最終成為中央政府的「掘墓人」。

  宋明以後的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的強化期。宋對地方勢力的反彈表現尤為激烈,幾乎是全面收回兵權和治權,造成強大的中央政府和孱弱的國家。明太祖朱元璋則將全國分成三大任職區,實行「南北更調」制,即北人官南,南人官北。不過,有個問題是,在異地為官制度下,官員是流動的,地方掾史卻須用本地人。這實際上削弱了朝廷對於地方的控制權。像宋江這樣的「刀筆小吏」,雖是小說家之描述,但也反映了當時本地「吏」欺上瞞下、一手遮天的情形,甚至將異地做官的地方主官也玩弄於股掌之中。

  等到清朝皇權大一統達到頂峰之時,也是異地為官制度最為完善之時。在「迴避本省」的基礎上,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進一步規定,「定外任官在籍(原籍或寄籍)五百裡內者(包括鄰省),都得迴避」。乾隆時開始規定祖籍也要迴避。道光年間,戴三錫是北京大興縣人,被授予江寧布政使,就是因為祖籍是江蘇丹徒,所以改調四川任職。在河南內鄉縣,自元大德八年(1304年)到清朝末年,歷任的一百八十多位官員,無一人是河南本地人。在湖北棗陽縣,明清兩代可查的九十七位知縣中,竟然沒有一個湖北人。異地為官制度被執行得可謂徹底。

  異地為官在歷史上強化了中央集權,卻壓抑了地方活力

  從歷史上看,異地為官是隨著中央集權的發展而不斷強化的。不過,有清一代,當中央集權體制達到頂峰時,也恰恰是地方精英失去活力之時。即便康乾盛世時期,人民的普遍貧困和官吏的普遍腐敗還是令來訪的英國使節吃驚不小。當然,對統治者而言,為防止地方勢力坐大而犧牲地方治理,是合理的選擇。但畢竟,地方精英的抽離、地方治理的衰朽也會帶來嚴重後果。所以,中國千百年來央地關係的兩難是:或者中央集權強化而地方朽化,或者地方勢力坐大而威脅中央。

  異地為官在歷史上強化了中央集權,卻嚴重壓抑了地方自治活力。官員任職於陌生的鄉土,風俗不便、情形不知,甚至語言不通,很難得到當地民眾足夠的信任和威望,必然降低地方治理水平。同時,異地為官對於官員本身的前途來說意味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學者研究表明,有清一朝,江浙新進士被派往西北、西南偏僻之地當知縣的可能性極大,如此既沒油水,且遠離中樞,升遷較難。而陝、甘、滇、黔等貧困地區中進士的士子,則被派往江蘇、浙江、江西、湖廣等富庶之地當知縣的概率極高。這些變易對官員的挑戰太大,困難太多。如梁啓超所言:「以數千裡外渺不相屬之人,而代人理其飲食、訟獄之事,雖不世出人才,其所能得者幾何矣。」

  此外,就算是異地為官,也要隔三差五把你挪一挪,免得任職時間太長根基牢固。這就容易造成官員的無序流動。許多官員剛熟悉情況,不到一年半載就又調任新職,對於地方就是一種折騰。頻繁的官員流動和短暫任期,加重了官員的短視行為,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皆出於此。至於那些需要花長時間、大氣力才能解決的真正重要的問題,流官們往往避而遠之。

  「異地為官」制度,其實僅僅是中國式中央集權的產物。自秦漢起,中央集權的整體架構一經開創,其他的配套制度也會跟上,異地為官制只是其中之一,即由於熟人社會中鄉土、血緣的重要性,為強化皇權計,迴避本籍成為統治者必然的選擇。其目的是方便朝廷控制官員。但若換一個角度思考,如果民主和法治本身能夠制度化並被徹底地執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效忠對象都是民眾本身,那麼地方官是否忠於中央政府這個帝制時代的最大擔憂其實根本就不存在。所以,要解決「異地為官」的種種問題,必須跳出選官制度本身來進行反思。

  (作者為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①(南朝宋)範曄著:《後漢書》,北京:線裝書局,2010年。

相關焦點

  • 古代異地為官制度缺了點啥
    在他的著作《中國鄉村生活》中,一個悲劇故事道盡了異地為官制度之下的官場醜態。明恩溥所居地附近有一戶顯赫人家,家中權勢最高的人官至閣老或大學士。當地縣令不太會曲意逢迎,又在一些事上惹到了這位閣老的兒子,被他一封家書告到了京城父親那裡。不久後,縣令接到一紙調令,前往四川某縣任職。
  • 科舉制度的利與弊
    那麼,有這樣重要意義的科舉制度有什麼利與弊呢?一、科舉制度的利1、科舉制度在政治方面: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增進了各方面人才的收集,代替了之前的世襲制,使得之前平民百姓也有機會進入官場。
  • 中國古代賦稅的利與弊:利大於弊的賦稅,如何推動王朝的滅亡?
    賦稅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稅收,它能給朝廷帶來巨額收入,賦稅的變化,也和朝代的更替息息相關。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起源很早,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賦稅制度開始完善和統一。由於不同的朝代,賦稅制度也是不一樣的。秦朝前,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賦稅五花八門,比如:齊國的均地分力、與之分貨。而每個國家的賦稅不一樣,卻面臨著改革。
  • 歷史深析:中國古代藏書制度的發展歷程
    《史記》記載老子為「周守藏室之史也」,這個守藏室就是周王室有目的地收藏圖書檔案的地方。我國古代藏書溯源大抵如此。 我國古代藏書能夠綿延不絕、源遠流長,主要得力於歷代統治者對於「文章」和藏書的重視,所以藏書也是自「官家」開始,並隨著歷史的進程,由官府藏書而至於私家藏書,再發展為寺院藏書和書院藏書,四位一體,四輪並轉,進而形成我國古代藏書之大觀。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任領導人中,毛澤東是當過教師的人。我們至今還可以讀到他上課用的「教案」。
  • 天津正畸的利與弊
    核心提示:其實不管是看什麼病都是有利弊之分的,牙齒矯正自然也是不例外的,今天就有【天津市中諾口腔醫院】中的專業醫生為我們詳細的解答一下關於牙齒矯正利弊的一些回答吧。   其實不管是看什麼病都是有利弊之分的,牙齒矯正自然也是不例外的,今天就有【天津市中諾口腔醫院】中的專業醫生為我們詳細的解答一下關於牙齒矯正利弊的一些回答吧。
  • 網際網路大浪潮下的「網紅經濟」,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其實網紅們現在的賺錢形式,也是依靠自己的知名度,從而為商家帶貨,這樣的話就可以賺取不錯的經濟收益。如果說要有不同,明星們會以演戲為主,通過演戲來博得大家的好感,而網紅們則是用直播趣味性去吸引大家。那些大網紅們的經濟收益,可能就連二線明星都趕不上。
  • 農村繁瑣複雜葬禮的利與弊
    農村繁瑣複雜葬禮的利與弊陳慶華 為葬禮準備的酒席這些年隨著農村日新月異的變化,農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他們投入在婚喪嫁娶方面的精力和財力也越來越多。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信奉者,讓我用唯物辯證法來分析一下這樣做的利與弊。利:有助於傳承部分優秀傳統文化,如毛筆字、輓聯、戲曲等;形成了農村葬禮的各流程服務,為如法師,樂隊、廚師等人員提供一定的經濟收入,為一些人創造了一部分就業機會;葬禮過程中幾十個人團結協助,共同完成紛繁複雜的葬禮流程,從一定程度上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 南京口腔醫院-牙齒矯正拔牙利與弊
    南京口腔醫院-牙齒矯正拔牙利與弊 時間:2020-12-17 16:21:18 南京康貝佳口腔醫院 南京口腔醫院-牙齒矯正拔牙利與弊。牙齒矯正也就是口腔專業上的口腔正畸治療,是治療牙齒畸形、錯牙主要的治療方法。
  • 盲目自費出國留學,弊大於利!
    智課選校帝小編介紹:盲目自費出國留學,弊大於利!輕率地自費出國弊大於利,並且是弊極大,利極小;為害很大。主要原因是:自費出國留學基本上是「燒錢」,要花費家庭的全部或大部存款,對於大部分中國家庭來說;自費出國的開銷是巨大的,幾乎是天文數字。
  • 養貓小知識:貓咪絕育的利與弊
    當然,最主要就是要看鏟屎官是怎麼考慮的。所以今天就著這個事情,我們認真的來了解一下貓咪絕育的利與弊吧!基本上可以避免子宮蓄膿,子宮蓄膿感染率為百分之二十三,嚴重時能導致死亡。有效降低肛門萎縮發病機率,有效降低子宮、宮頸、卵巢腫瘤的發病機率。絕育後的貓咪不會感染通過性行為而傳播的貓愛滋等疾病。從發情中緊張、煩躁、食慾下降的情緒中擺脫出來;恢復原來的活潑可愛,性格也變得更安靜,不會再像發情時亂嚎亂叫。重要的是,做了絕育的貓咪會比沒做絕育的貓咪壽命延長兩倍左右。
  • 追星的利與弊——以肖戰粉絲為例
    追星的利:1、偶像具有帶動作用。比如:我身邊有非常喜歡肖戰的朋友,她之前是一個比較佛系的女生,什麼都無所謂。但她喜歡上肖戰之後 ,她開始很努力,因為她覺得我的偶像都這麼努力還這麼帥,那我也要像他一樣。這就是偶像的一個帶動作用,可以讓一個人更加具有動力去做某些事。
  • 越南古代官職制度完全脫胎於中國,甚至還設置了明清混合的機構
    縱觀越南自立後歷史,可以看出越南各代官職制度都是模仿同時期期的中華官制。越南這種模仿主要是為了穩定政權,也是表面越南不遜色於中國。越南阮朝的烏紗帽越南李陳時期模仿宋朝制定官職制度越南自丁朝自立以後,國家建立自然以建立官員職務制度為首要,所謂「體國經野,設官分職」為治國之首務。
  • 螺紋保險套的利與弊 女生喜歡螺紋還是顆粒
    隨著社會性觀念的改變,也出現了許多類型的保險套,還有一些功能型的保險套和情趣類型的保險套,這些種類都非常多,市場上的產品也都眼花繚亂,五花八門,大家對這一類型的保險套也都需求挺大的,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螺紋保險套的利與弊
  • 高考日語的利與弊!這些你都了解嗎?
    高考日語的利與弊都有哪些呢?今天芥末小編就給同學們介紹一下選擇高考日語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關於高考日語同學與家長們最關心的應該就是高考日語對於以後考大學選擇專業是否有影響?以後成功考入大學是否需要從新學習英語?全國都有哪些地區可以申請高考日語?高考日語真的可以提高分數嗎?
  • 御史是個什麼官:淺析我國古代的御史制度
    御史,是中國古代執掌監察官員的一種泛稱。先秦時期就有這個官職的出現了。御史制度的發展戰國時,韓趙魏齊秦都設御史,其主要職能仍然是記史,但已經兼有了監察的職務。《史記·滑稽列傳》:執法在旁,御史在後。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中央集權統治的基本模式,其中包括負責監察內外官吏,促進國家法令上下貫徹實行的御史制度。
  • 碩士論文研究董明珠自戀 結論:CEO自戀可能弊大於利
    碩士論文研究董明珠自戀 結論:CEO自戀可能弊大於利時間:2020-11-18 19:5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碩士論文研究董明珠自戀 結論:CEO自戀可能弊大於利 近日,浙江工商大學的一篇碩士學位論文引起熱議,題目為CEO自戀及其經濟後果研究以格力電器(66.930
  • 初一作文:追星的利與弊
    ……而處在現在這個局面的我們有沒有認真思考過追星的利與弊呢?追星在家長和老師眼裡固然是「十惡不赦」的,他們認為追星必然會影響學習。事實證明,他們的想法對於某些人來說是十分貼切了。有些人為了追星,不惜一切去獲取愛豆的照片……他們還不惜錢財去買海報,籤名照,甚至花上幾千元只為去聽一場演唱會,去看一眼愛豆。
  • 又是一年高考季——淺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高考加油中國古代的科舉制也是寒門學子入官為仕的重要途徑,歷史上也誕生了眾多通過科舉成為名臣良將的案例,可以說科舉制是中國選賢任能制度的一個裡程碑。中國的科舉制初創於隋朝,隋朝之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吏選拔採用的是「九品中正制度」,即各州郡推薦本地的人才,並分為從「上上」至「下下」共九個等級,以此作為吏部授官的依據。這種吏製造成的結果就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到了隋朝,隋文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度」,開創了科舉制。
  • 拉薩市實行城鄉居民跨省異地就醫備案制度
    為方便城鄉居民異地就醫,拉薩市實行跨省異地就醫備案制度。近日,記者就為什麼要備案、到哪裡備案採訪了市醫保局相關部門負責人。拉薩市醫保局醫療保險管理中心負責人次仁金宗介紹,城鄉居民跨省異地就醫,以前費用要先行墊付,回到拉薩後再申請報銷。
  • 四級英語作文範文:兼職的利與弊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寫作>四六級作文>正文四級英語作文範文:兼職的利與弊 2016-09-08 15:20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