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喬苗兒
《創業時代》裡盧卡的原型,Talkbox聯合創始人黃何說「每一天都是最好的,創業時代。」
那麼哪一天才是對電視劇作品進行點評的「最好的一天」?這個問題,在媒介融合、人人均是自媒體,劇集評價標準急速更新迭代的話語背景下值得冷靜思考。
《創業時代》10月12日在浙江、東方衛視開播,「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獻禮劇」,華策出品,網際網路創業題材,乃至黃軒、周一圍、王耀慶、李建義、韓童生等如今深受網生受眾認可的實力派演員匯聚一堂的陣容,都沒能擋住《創業時代》陷入口碑不佳的窘境。
回歸到開篇的問題,何時才是對動輒數十級電視劇進行評價的最佳時機,在口碑、收視率、點擊量、話題度、價值觀、現實性等評價維度愈發多元的語境中,如何權衡各個維度的比重,才能對作品做出恰如其分、公允中立的判斷。如今54集的《創業時代》劇情進展過半,新劇觀察(ID:xinjuguancha)以此為例,試圖通過以上影響劇集評價的因子,結合內容,肯定創新所長的同時不迴避短板、不足,站在批評者的角度對其進行中立的分析,並對影響劇集評價的因子進行梳理,希望能夠對劇集給予公正評價的同時,探尋媒體解讀、評判的應有之路。
爭議:失真,生活邏輯讓渡戲劇邏輯,演技
《創業時代》從題材到班底承載了觀眾的諸多期許,或許也正是這份期待讓倒戈來的更猛,甚至從正常的評論迅速演變為口誅筆伐的聲討。「創業者不是這樣的」,「三觀不正」「演技差」,無論哪個維度的指摘,對於一部作品而言均是難以翻身的重錘。劇情過半,《創業時代》短板暴露不少,分條理析,還是要從文本出發。
首先是時代模糊造成的與現實的撕裂和隔膜感。《創業時代》改編自付遙同名小說,故事背景為2010年前後網際網路迅速崛起的時期,魔晶作為社交、辦公、通訊與一體的軟體,在10年前是新生事物,但在如今已並不鮮見。當微信、微博等佔據現實生活重要比重的軟體與「魔晶」同框,開發魔晶的必要性與現實意義必當受到質疑,專業度、真實感折損。
第二,人物行為的合理性值得商榷,戲劇邏輯強於生活邏輯。郭鑫年創業失敗到西藏隱居避世、認錯那藍和溫迪,羅維脫光衣服離開企業,本意是創作者想要通過戲劇性的手法展現創業者的離經叛道、乖張出格的性格行為特質,過於戲劇化的表達忽視了生活常理。片花中郭鑫年和羅維在競標現場大打出手,劍拔弩張的氛圍令人好奇二人之間到底有什麼過節,但是在正片中卻演變為情敵見面分外眼紅,不顧場合、身份釋放情緒,宛如小孩子鬧情緒,缺乏成年人應具備的情緒管理。戲劇化表達同樣要有度,雖然生活真實並非評價創作的唯一準繩,但切不可為了追求金句、噱頭而全然忽略現實審美好惡,從而失去生活質感。
《創業時代》本身存在問題,但說理要在同一範疇,就事論事。在演員演技方面的爭議,不但以偏概全至整體品質,更升級為對演員本身的攻擊,這一點是評論本身的失當。那藍的扮演者楊穎一直處於演技之爭的風口浪尖,在《創業時代》中對其不符女性精英形象的抨擊時有出現。新劇觀察(ID:xinjuguancha)認為,演員的二度創作與人物呈現效果密不可分,關係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對於演員情緒的表達、表情的控制和臺詞的念白等演技的考量和評判是題中應有之義,指出不足加以辨析,對於演員本身也是進益,但將演員演技不足等同於劇集本身品質不足,則有失偏頗。另外,演員與人物形象的探討同樣應當有清晰分界,溫迪的佔有欲、掌控欲是人物的性格,演員宋軼通過表演展現出來,由此上升至對演員的人身攻擊,已經超出了文本評價的範疇,是應當杜絕的亂象。
綜上,《創業時代》缺點不少,也不乏影視創作中的通病,但就其中一點或幾點整合,一棒子打死,到底不甚明智。先不說尚有一半內容未面見觀眾,下定論為時尚早。偏聽則暗,兼聽則明,做評論是一樣的道理,指出問題提出對策,同樣不能忽略長處。
價值肯定:題材稀缺,人設創新
從內容層面來看,《創業時代》有三點值得肯定之處。首先,題材的創新性明顯。從2017年開始,現實主義題材創作回暖,現實主義劇目內部類型創新,百花齊放。時值國家鼓勵青年人才自主創業,支持行業創新,《創業時代》聚焦網際網路創業領域,類型上有所突破,與時代精神同頻共振。全劇圍繞「碼農」的生活工作展開,以「魔晶」這一軟體的誕生貫穿始終,涉及軟體開發、金融投資領域,而以往以此為故事核心的劇目尚不多見,切入視角新意明顯,拓寬了現實題材的表現範圍,值得肯定。
其次,人物群像個性鮮明,是青年創業者的群像縮影。身無長物但敢想敢做的郭鑫年,精明強幹又冷靜現實的羅維,耍小聰明,將他人成果竊為己有的「偽創業者」富二代金城代表著三類迥異的創業者形象。出身不同,卻對網際網路行業懷揣著同樣的熱情和期許,這裡特別需要肯定的是「反派」金城形象的塑造,他不是符號化、功能性的人物,僅僅作為郭鑫年等人的創業阻礙存在,而是有自己的想法以及自我證明、自我實現的野心。父親金振邦是富甲一方的商賈大佬,這個非典型的「富二代」急於跳脫出家庭的溫室,以「出走」的方式證明自身的能力。祖母忌日回港與家人團聚,金城面對父親金正邦的規勸不為所動,家族企業和其中複雜的宗族關係令他厭倦。「混得不好只能回家繼承祖業」一度成為公共話題中對富二代們的調侃,金城的抗爭雖然路徑手段著實不夠光明磊落,但極具現實性。女性形象中,精英系的那藍、溫迪和徐佳瑩均展現了女性在職場中獨當一面的魅力,業務能力出眾,頭腦冷靜,有著與男性旗鼓相當的野心和抱負,作為創業者的徐佳瑩對自身夢想的堅持、對合作夥伴的鼎力相助,均是現代女性追求獨立、不攀附的精神寫照。
最後,創業的時代精神彰顯,青年人精神面貌的呈現應得到肯定。在劇情整體鋪陳方面,該劇對職場、愛情比重的把握較為有度。郭鑫年、那藍、羅維、溫迪、盧卡、楊陽洋三對年輕人情感關係變化圍繞創業事件展開遞進,在適度範圍內,沒有本末倒置,造成愛情線拖慢整體的節奏。劇中關於「創業」的探討,從網際網路行業輻射至整個創業領域,小作坊發展至流程規範、規模完備的大型企業需要經歷的成長陣痛、情與理、德與法的激蕩交鋒寫實殘酷,使該劇跳脫出「烏託邦」的夢境,燭照現實,令人反思。
早前《創業時代》的編劇張挺將該劇主題用八個字概括:青春不死,理想永生;將商場視作江湖,創業者、守業者,成功者、失敗者,眾生百態見諸江湖,有一股俠氣。在目前播出的內容來看,這口氣沒散;至於創業者究竟該是如何形神則見仁見智,有同行共情,直言「道出心聲」。
跳出劇本身,在《創業時代》播出期間,出品方華策做了另外一件事:用紀錄片的形式記錄創業的青年企業家心聲。誠然,對於創業題材劇集而言,真正的創業者群體中發散傳播,是拓展劇集影響力的創新宣傳渠道,同時也通過這種方式,令更多青年企業家走進普通觀眾的視野,使更多人加身對創業的了解,引發對不同行業創業者的實際關注。將藝術創作與社會影響融合,承擔社會責任令精神落地的層面,也是值得肯定的維度。
極化現象反思:有理有據,中立全面
在信息爆炸的融媒時代,評價機制的反應速度更快。對於影視作品的成色好壞,往往從播出伊始便伴生左右,但對於播出期動輒數十天乃至月餘的電視劇體量來說,通過開篇三五集的內容實現對全劇的內容價值判斷,較容易產生以偏概全、管中窺豹的局限性。傳統理論批評界,批評家們更傾向於在收看全劇之後才對內容作出評價,在通讀文本之後作出評價耗時長,發聲相對滯後,加之受眾對「爭議話題」的天然親近,相對客觀但溫和的傳統批評聲音日漸式微。
於是半月餘見於媒介端的爭鳴極化現象愈發明顯。愛之深者振臂高呼,奔走安利;恨之切者痛心疾首,疾言厲色。兩種態度均不完全可取,但豆瓣慘兮兮的3.4還是昭示著意見領袖的勝利。
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輿論環境中,說者更為迫切地尋求歸屬感。但為了博取關注而採取極端的評價,不僅有失公正,而且會傷害藝術評價的整體標準。不僅如此,基於個人的生活經驗、審美偏好等往往被視作是衡量一部作品好壞的準繩,卻忽略了個體與集體的審美差異。
奉行「民意」的豆瓣,這次的風向吹得有點跑偏,高標準嚴要求任何時候都可行,但矯枉過正不但會造成評判失衡,作品價值錯估,一竿子打死一船人的專制和武斷,對創作熱情才是致命損傷。
近期熱文
商務合作 / 轉載 / 加入社群 / 約稿
請聯繫微信ID:
15201655723 15757106106
1028627745 649778177
zsh762079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