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陸的年輕人們還在社交網絡嘲諷《我們不一樣》聽眾的審美品位時,大壯這首歌曲的官方MV播放量卻在YouTube上悄然破億,而大壯也成為繼胡夏和薛之謙之後,第三個達到這一成就的中國大陸男歌手。
油管上MV頁面數據。
讓人難以想像,五月天、王力宏、蔡依林、孫燕姿和S.H.E這些曾經的華語樂壇的天王、天后與天團,在YouTube的榜單上會輸給大壯和薛之謙。
如果你覺得這個榜單不能說明什麼,那麼更能代表臺灣地區普通民眾品位的KTV點唱榜上,《我們不一樣》同樣表現強勁,2017年,該歌曲連續問鼎多周錢櫃點播榜冠軍,而當時最強勁的競爭對手,則是李玉剛的《剛好遇見你》。
截至上周(12月5日)的錢櫃點播榜,第一名是李榮浩的《年少有為》,第三名是薛之謙的《演員》,《我們不一樣》依然佔到了第15名。
大壯。圖/視覺中國
《我們不一樣》的詞曲作者和演唱者大壯本是一名網絡主播,不過這首歌在大陸火起來,卻是依靠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
一段帶著劇情或是展示木匠、手工的幾十秒小短片進行到尾聲時,「我們不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境遇……」總是適時響起,病毒式的傳播使得歌曲的受眾面迅速擴張。
而在臺灣地區,《我們不一樣》的爆紅和其他在臺灣發展的華語歌手一樣,依然是憑藉KKBOX、YouTube、Spotify這些主流平臺。
所以,其實大陸社交網絡對於這首歌的指責其實是無理且粗暴的,它更像是一種審美上的優越感所形成的鄙視鏈,試圖通過對這首歌不屑的表達,來鄙視《我們不一樣》聽眾的社會階層。
而這首歌下面的YouTube評論也很有意思,大陸網友依然在對這首歌發出惡評,相反來自臺灣地區,以及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地的人,反而對《我們不一樣》表現出了喜愛。
錯位感在此時再度凸顯了出來:鄙視《我們不一樣》的大陸年輕人,多是在周杰倫、蔡依林、林俊傑、五月天這一批華語歌手統治的樂壇之下成長起來的,對大陸網絡歌手嗤之以鼻,至今仍見諷刺「QQ音樂三巨頭」(指的是在QQ音樂排行榜上曾常年霸榜的許嵩、徐良、汪蘇瀧)的段子。
而相反,臺灣地區的觀眾卻欣然接受了《我們不一樣》,他們稱讚這首歌及其演唱者大壯的江湖氣息,關於調侃的段子,也是「我們不營養」這種諧音、善意的調侃。
這種反差筆者覺得與審美無關,而是社交網絡群體兩極化所帶來的必然,我們執著於「審美鄙視鏈」的優越感而非審美本身,所以大陸的年輕人把《我們不一樣》強行歸類到《老鼠愛大米》和《QQ愛》時代的網絡歌曲中,並用周杰倫、陳奕迅和五月天的收聽習慣以示自己和這些網絡歌曲受眾的區分。
但這些,並不能阻擋《我們不一樣》取得的巨大成功。當筆者看到吳青峰和田馥甄在社交網絡上也開始用「土味情話」玩梗,我意識到:原來這種東西的傳播力早已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自然,樂壇裡不止是應該有《我們不一樣》這種接地氣的歌,不止應該有成人抒情的芭樂,多種風格是樂壇良性發展的充分且必要條件。
但是,《我們不一樣》的成功並不說明審美的倒退甚或是樂壇完了,而是普通勞動階層從精英那裡拿回了話語權,並深刻地影響著市場。我們可以呼喚更多風格的出現,但沒人有權利鄙視《我們不一樣》,以及它背後所代表的社會階層。
□褚漢辰(樂評人)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陸愛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