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又出神級紀錄片了

2020-09-10 吃遍徐州

故土是刻在中國文人骨子裡的基因。


小時候我們學詩,很多人會背的第一首就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作家創作靈感源於生活經歷,即使是無腳鳥,也有最眷戀和血脈最相融的地方,眾多人物從他們的故鄉生根發芽。


央視最近做了一部紀錄片——《文學的故鄉》



目標角度下,本片的被採訪人物有賈平凹、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和莫言。這是由北師大紀錄片中心主任牽頭的項目,他們走訪了6位作家的故鄉,還遠赴日本、美國、歐洲,感受這些文字在世界文學界的影響和作用。



作家的感受和試圖輸出的觀點早就在自己等身的著作裡了,而這部紀錄片,更像是他們版本的《我和我的家鄉》。


首先鏡頭對準的人是賈平凹。


賈平凹這個名字首先就很陝西,方言裡「平娃」和「平凹」同音,就連回到老家,村裡老人見到他也會拉著手叫一聲「平娃」;



他的故鄉在陝西丹鳳,古代時候金和宋的分界地。


故鄉,用賈平凹的話說,就是「美麗而不富饒」。小時候經常用一人份的苞谷汁,衝水兌著給三個人喝,生活很苦。在賈平凹小時候,因為父親改造感受盡了世態炎涼,很多工作做不了,很多想去的單位也不能去,賈平凹沒辦法只好去了水庫工作。


結果因為勤勤懇懇珍惜機會,賈平凹陰差陽錯地去了西北大學,讀了中文系。中文系的出路無非就和大多數人一樣當編輯,而賈平凹很刻苦,他白天工作晚上寫作,在5平米的小屋子裡夜夜熬燈油,他大學畢業的第二年,他就獲得了「優秀小說獎」。



有時候寫不出來了,他就找自己的朋友何丹萌帶他去家鄉商洛,白天兩個人走村躥宅收集素材,晚上就頭對頭趴在方桌上奮筆疾書。


「滿山的枝柯,分不清哪一枝是老鹿的角。」這樣靈性的句子,就出自這段時間的陝南。



他樂於採風,當時正好是承前啟後的80年代,新思想剛剛激蕩,國外文學剛剛對中國這批作家產生影響。


當時賈平凹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大的影響,那時他的父親去世,他本人在心情沉鬱中創作了《廢都》,這本書問世的最初半年很成功,大家都在爭著搶著要他籤名,一時間洛陽紙貴。



因為當時很多人覺得,這書把家鄉農村的落後生活展現得令人不適,書裡還有大量性描寫的橋段,即使獲得了法國的費米娜文學獎依然臭名昭著。


用賈平凹的話說:「依然是靠盜版存在的,我家就有《廢都》60多個盜版版本。」



雖然這本書給賈平凹帶來了幾乎十年的心理陰影,但他一直在埋頭耕耘。


他每天寫作十幾個小時,一年能寫幾十個短篇,十幾個中篇。即使《廢都》的陰影仍然籠罩在心頭,但他還是創作出了新的作品,《秦腔》。


《秦腔》和故鄉是離不開的,這本書裡故事發生的地點叫「清風縣」,實際上卻是以他自己所在的棣花街的生活為素材寫作的。


賈平凹提出了一個叫「血地」的概念,是這樣說的:「血地,就是你娘把你生在這裡,這個地方對你產生的影響是最多的,要寫和生命最最有聯繫的……那就是秦腔這部小說。」



在《秦腔》寫作時,賈平凹找到了一些固定的人物。


「就像蓋房子時打下的樁」,所以裡面的大多數人都有原型,即使一些人已經去世,仍然還有健在的鄉裡鄉親知道自己被「平娃」寫進了書頁裡,當做一件開心的事兒。



備受好評的《高興》,也是一篇「同人文」。


《高興》的主角劉高興是賈平凹的小學同學和中學同學,他瘦,高,很會說話,不過在生活的岔路口時,他選擇去當兵而賈平凹選擇上大學,命運的岔路口把他們分開,賈平凹去了省城西安,而劉高興60歲才去城裡打工。


「高興」說,他們倆就像貼瓷磚,一個貼到了灶臺上,一個貼到了廁所裡……這個比喻,真的還蠻接地氣的。



不過因為賈平凹的「引薦」,高興也出了一把名,受到了各種電視臺的採訪,已經不打工了,還在幫人寫字謀生。


看到劉高興活得挺好,賈平凹卻說,如果要自己拉煤打工,肯定是比不上劉高興的。


現在,賈平凹所在的棣花街老路還在,但是也有了叫「清風街」的旅遊景點,模擬著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事情。賈平凹也覺得能為家鄉做一些事情,讓大家生活水平提高,很好。



說完了尋根文學的領跑者賈平凹,我們再來看看將「魔幻現實主義」這個詞,在中國首次推上高潮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管謨業先生 。


莫言小時候在山東高密的農村,小時候沒飯吃,一家人果腹的是不適合人吃的野菜,即使錘碎了也仍然喇嘴。


飢餓會給人前所未有的屈辱感,也讓莫言看清了人性的底線。



現在莫言故居已經變成了旅遊景點,但在幾十年前,這個土牆壘成的房子內壁上貼滿了報紙。有的正有的反,歪歪扭扭的,莫言躺在床上休息,沒事就看著報紙,正向的字正向看,反向的子倒著看……在這個逼仄的環境中,他完成了自己最初的閱讀啟蒙。



貧困讓他產生了背離的想法,後來走上了當兵的路。沒想到當兵的地方離家裡太近,莫言還覺得有點不開心。


在當兵的日子裡,他白天訓練種地,晚上回去就積極投稿寫作,很快小說就被一家雜誌社看上了,這也是管謨業第一次發現自己的作品變成了鉛字,他也變成了莫言。



後來參加軍藝考試,老師之前讀過他的作品,對他非常愛惜,甚至說出「就算文化課沒有過也要錄取他」的話。但是莫言考的很好,而且還笑稱,考試時候旁邊正好有一個世界地圖,試卷最後一道大題是「請說出中國周邊國家名字」,他天時地利人和,正好就地取材。


剛入軍藝的時候,莫言外表看起來並不起眼,在人群裡和其他人沒什麼兩樣。



他們那一代的人經歷過最巨大的變化,無論思想上還是文學上,都經歷過翻天覆地的認知,現在終於能聽、能讀、能寫了,每個人都像被憋壞了一樣。


軍藝文學系的安排也很簡單,早上聽課,下午大家就一起創作,當時有名校的教授開會,極大地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和視野,也是在這裡,莫言寫出了享有盛名的《透明的紅蘿蔔》。


這也是根據他的經歷所寫的,一個給鐵匠當學徒,拔蘿蔔被捉到的故事。經過作者意識的主觀加工後,形成了一篇奇詭美麗的篇章。



之前這本書叫「金色的紅蘿蔔」,但是編輯一看:到底是金的,還是紅的?於是大手一揮,直接改成「透明的」。莫言最初覺得不夠「輝煌」,但後來還是接受了這個美學範圍內的調整。


說來好笑,這篇剛寫完就受到了好評,各方要求開紅蘿蔔的研討會,然而服務員沒明白:透明的?紅蘿蔔?這是農業部的會吧?



之前是找不到素材,但是當積累到一定數量的時候,都是素材來找他。莫言屬於高產者,他的短篇不過夜,中篇一個星期就能寫出來……在同屆同學裡,他熬得最苦寫的最多,業餘時寫了幾十萬字。


《紅高粱》也是這樣被創作出來的。


他家門口有條膠河,膠河後面有孫家口橋,橋的石板現在還在,戰爭時期發生過壯烈精彩的故事,但是經過人的口口相傳已經帶有了文學色彩。


莫言說,明明過去了40年,但已經很難看出故事的原本面目了,這也是成文最後魔幻的原因。



「儘管時光是留不住的,但是石橋是永遠存在的……」



很快,莫言受到了張藝謀的賞識,老謀子帶著鞏俐和姜文,將《紅高粱》的故事和另一本中篇小說雜糅,搬到了大熒幕上。


「我要講的是我爺爺我奶奶的故事,七月初九,是我奶奶結婚的日子……」



雖然是在講爺爺奶奶的故事,但主角也不全是爺爺奶奶,而是高粱地,「像血一樣紅的高粱地」,一代代人的故事發生在這裡,又被記錄在這裡。


這一點無論在小說裡還是在電影裡,都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關於鄉土文學,茅盾是這樣說的:「&39;鄉土文學',我以為單有了特殊的風土人情的描寫,只不過像看一幅異域圖畫……因此在特殊的風土人情而外,應當還有普遍性的與我們共同的對於運命的掙扎。」


遊歷家一般的作者展示前者,而一定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才會展示後者。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紀錄片不是叫《作家的故鄉》,而是叫《文學的故鄉》。


比起作者本人對家鄉情感在文字上的投射,它更想挖掘的是文學本身與孕育出的土地之間的某種聯繫。像是從棣花街幻成、最終落地在丹鳳的「清風街」,又像是承載著幾噸情感質量的紅高粱地。


「應該有自己的文學王國,可以寫自己的一小地方,但這個小地方在某種意義上應該代表國家。」


話說回來,如果有機會,真想問問孫犁趙樹理啊……

相關焦點

  • 紀錄片的「出神」時刻 | 黎小鋒、賈愷專訪
    影片2019年參展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節 Luminous單元,並在2020年10月的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進行亞洲首映。 遊神考Ballad of Roaming Spirits中國|85分鐘導演:黎小鋒、賈愷紀錄片簡介:陝北土多,石頭少。石頭砌的廟,矗立在塬上。
  • 風起蒼嵐:風來晚反敗為勝,煉製出神級丹藥,她具有丹神的潛質
    小晚確實是一位煉丹師,她也是想憑藉煉製出神級丹藥來反敗為勝。不得不說小晚這麼做,必然引起很多人的注意,並且會讓她擁有丹神的潛質。其實煉丹師也有強弱之分,當年沐輕憂就是一位煉丹大師,只是去世的太早,讓人覺得很遺憾。而風戀晚現在已經徹底繼承了沐輕憂的衣缽,並且已經成為了煉丹宗師。
  • 【紀錄片】《鰻魚的故事》今晚十點央視首播
    時隔三年,繼《尋味順德》之後,順德題材紀錄片再次登陸央視紀錄頻道。今晚10點央視紀錄頻道將播出《鰻魚的故事》,為全國觀眾再次呈現一部話題級、現象級的系列紀錄片,貢獻鄉村振興戰略又一順德樣本,也為全力建設好順德高質量發展綜合示範區注入強勁新動能。
  • 央視紀錄片十大排行榜 盤點央視經典的10部紀錄片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你知道央視紀錄片有哪些嗎?本文為你盤點央視經典的10部紀錄片,這些經典紀錄片有美麗中國、自然的力量、公司的力量、大國崛起、園林、大漠長河、敦煌、南海一號、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大國重器,快來看看吧。
  • 薪火相傳:央視紀錄片《傳薪者》致敬大師
    央視4集系列紀錄片《傳薪者》——薪火相傳,致敬大師  「敦煌女兒」樊錦詩、「譯界泰鬥」許淵衝、「半世清史」戴逸、「詩詞留香」葉嘉瑩潤物細無聲地向我們走來。央視《國家記憶》從10月29日開始播出4集系列紀錄片《傳薪者》,以中宣部推出的首批哲學社會科學界德業雙馨專家學者為主角,及時紀錄播出這些文化界大師的感人經歷,向「文化國寶」致敬,反映他們的卓越貢獻,探尋他們身上閃耀的思想光芒和所體現的時代精神。  這組系列紀錄片,讓我們有幸深度走近大師,沐浴大師的思想和智慧,得到引導和啟迪。
  • 年度4k紀錄片《穿越絲路雙城記》央視首播
    12月15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承辦的「2020絲綢之路電視國際合作共同體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高峰論壇上舉行了共同體成員間合作年度主題作品——4k紀錄片《穿越絲路雙城記》全球首播發布儀式。
  • 出神造句和解釋_出神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出神(chū shén),多用於人物神態。近義詞有:入迷,入神。因全神貫注於一事而顯得發呆。[浩然《豔陽天》:「焦淑紅一邊端著飯碗吃飯,一邊出神。」]10、我們出神地聽老師講故事,不知不覺一堂課過去了。出神有關的成語:1、目不轉睛(mù bù zhuǎn jīng):睛:眼珠。眼睛不眨;眼珠不轉地盯著看。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看得出神。
  • 上半年央視紀錄片獲好口碑
    2020年上半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對紀錄片生產供給結構進行了深化改革,並取得突破性進展。題材上,著力拓寬紀錄片選取思路,全面記錄新時代;創作上,緊跟國家發展步伐,打造出《共同戰疫》《Hi,火星》《不老人生》《花開中國》等一批有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的精品紀錄片。
  • 央視再出神級紀錄片,豆瓣9.9分,看一秒愛一秒
    如果說國內有什麼神級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一定榜上有名。這部紀錄片從第一季開始,就一直是9.9的高分!可以說,這是央視在紀錄片領域交出的滿分答卷!2018年,央視《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上線,一件來自新石器時代的人頭壺,穿越時空,向年輕的觀眾發送了這則特別的訊息。
  • 央視大型紀錄片《絲綢之路經濟帶》盛澤開機
    每年農曆四五月,是蠶寶寶"上山"吐絲結繭的時候,也是吳江蠶農喜迎蠶繭豐收的一刻。千百年來,吳江蠶農都要到先蠶祠看場小滿戲,祈福蠶繭豐收,而且這種傳統保存至今,它承載了絲綢文化的精髓和深刻內涵,通過小滿戲我們就能看出蠶農的勤勞和對生活的熱愛。「我們就是要通過東方絲綢文化的畫面解讀,來向西方傳達一個東方絲綢文化的精神理念,讓他們也留下深刻印象。」
  • 《金剛川》之後,央視親自出手,「抗美援朝」紀錄片,影院上線
    一部紀錄片,最真實地記錄抗美援朝的紀錄片——《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來了!將在影院上映。這部紀錄片什麼來頭?央視親自出手的背後,還有著超強的電影公司群的依託。另外,不得不提到的一句是,在中影集團這邊,出品的負責人是焦宏奮。焦宏奮是何許人也?如果你查一查中影集團的資料就能知道,焦宏奮是中影集團現任的董事、董事長。由此,足見各方對於這部紀錄片的重視程度。
  • 央視經典紀錄片
    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喜歡看歷史類的紀錄片,央視近幾年還是拍出過不少精品,下面推薦一些我認為很不錯的紀錄片給大家。 1、歷史的拐點 這部紀錄片主要介紹了中國歷史上五個重要的節點:商鞅變法、漢匈之戰、澶淵之盟、下西洋、甲午戰爭,通過這種重要歷史事件來反思歷史的進程,不可多得的精品。
  • 那些讓你過目難忘的央視紀錄片海報 - 央廣網
    如果說觀看紀錄片是一場舒適又震撼、有趣又鄭重的文化旅程,那麼海報就是開啟旅程的門票。近兩年,央視紀錄片爆款頻出,甚至很多的海報設計都很有意思。《舌尖上的中國》系列《舌尖上的中國》主題圍繞中國人對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通過人物故事的方式,用鏡頭記錄不同地域的美食文化,隔著屏幕都能嗅到食物的香味!海報設計同樣是以食物為主。
  • 央視大型紀錄片《貨幣》(視頻1-10合集)
    央視大型紀錄片《貨幣》(第一集:有價星球)央視大型紀錄片《貨幣》(第二集:從哪裡來)央視大型紀錄片
  • 電競紀錄片《電子競技在中國》即將登陸央視,獻給被理解和被誤解的...
    由央視發現之旅頻道和騰訊電競聯合拍攝的電競紀錄片《電子競技在中國》,將於3月14日起每周六晚8點在央視頻道《CCTV發現之旅》播出,並在騰訊視頻、騰訊體育、BiliBili三大平臺每周日同步上線。
  • 央視精品紀錄片:《追尋宋金時代的別樣生活》
    覺得好,請轉發您朋友圈提示:後面有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張馨尹介紹以及她發自內心的感想---她可是一位美女呢!   央視視頻《追尋宋金時代的別樣生活》     由央視團隊製作的紀錄片《追尋宋金時代的別樣生活》 1月26日、27日在央視九套播出。吸引無數古城觀眾。現在我們把第一集《菜羹賦》奉獻給大家。
  • 20部央視紀錄片海報設計合集
    如果說觀看紀錄片是一場舒適又震撼、有趣又鄭重的文化旅程,那麼海報就是開啟旅程的門票。近兩年,央視紀錄片爆款頻出,甚至很多的海報設計都很有意思。
  • BBC又出神級紀錄片,霍金帶你生動有趣地了解奇妙黑洞
    Sir今天選了一部紀錄片,它的乾貨,正好能滿足日常裝X需求。《夜晚觀星:霍金與黑洞》The Sky at Night:Stephen Hawking on Black Holes選這部片,因為它足夠新。言談之間不經意說出來,絕不會被「哦我N年前也看過」之類的招數暗傷。(當然更建議低調行事,畢竟Sir的粉絲不少。)
  • 20檔央視紀錄片海報設計,美出新高度!
    文章來源:廣告也瘋狂近兩年,央視紀錄片爆款頻出,甚至很多的海報設計都很有意思。
  • 紀錄片《僑領單聲》在央視首次公映
    紀錄片《僑領單聲》在央視首次公映 2020年07月28日 14:48   來源:泰州日報   參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