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即將結束,樂隊的夏天卻如火如荼。音樂綜藝《樂隊的夏天2》如期而至,而節目中最為大家喜愛和熱議的非五條人莫屬。
不了解這個組合的朋友可能以為這是一個五人組合的樂隊,實際上主唱就兩個人:仁科和阿茂。阿茂就是茂濤,不過大家習慣喊他「阿茂」。
節目中那麼多樂隊,為什麼單單五條人脫穎而出?除了五條人獨特的音樂風格,讓網友瘋狂迷戀的是兩人身上自帶的幽默感。
在第一期節目中,大家看到的五條人就自帶出場方式。阿茂一身花襯衫,腳下踩雙紅色人字拖;仁科一身黑夾克,倆人形象截然不同,個性十足。
最令人驚訝的是現場表演。仁科對樂隊說,表演開始的最後一刻看我起什麼音就出什麼伴奏。於是,配合默契的樂隊在表演前最後一秒換了歌。
當時現場除了五條人樂隊,大家都是一臉茫然。尤其是導演組,辛苦準備的舞美白費,顯示屏沒有歌詞,這一場「變故」可是嚇壞了導演。
然而也是因為臨時換歌,五條人選了一首方言歌,加上沒有字幕,五條人最後成績墊底淘汰。
歌迷們看到這個結果都很惋惜,可難過不到一秒,又被直率的五條人笑瘋了。
原來在最後離開的時候,仁科和阿茂當時並沒有很難過,仁科卻擔心另外一件事。他很認真的嚮導演道歉,並且安慰導演「我覺得你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導演瞬間驚出表情包,網友們也都笑瘋,五條人從此順利出圈。
更驚訝的事情還在後面。五條人在《樂隊的夏天2》裡面可以說是「死去活來」,三次被淘汰,三次復活,這都多虧了群眾們堅持撈五條人!
很多網友甚至留言,提議「五條人」改名「五條魚」,因為他們整個夏天都在撈五條人。還有網友開玩笑說「五條人」有五條命。
拋開五條人自然流露的幽默吸引了觀眾,他們的作品也令人驚豔。
五條人正式成立是在2008年,成員就只有仁科和阿茂。他們的組合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相遇。
2001年,阿茂前去廣州,投靠在華南師範大學就讀的哥哥,和哥哥一同住在學校宿舍。主要靠賣打口CD生活。
2004年,仁科在「海豐原創音樂會」上與阿茂相識。不久之後,仁科就來到了廣州和阿茂一起謀生。當時阿茂建議仁科賣盜版書,兩人的市井生活從此開啟。
他們當時的據點主要就是石牌村,倆人在這裡度過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也深受那裡的影響。專輯《夢幻麗莎髮廊》寫的就是石牌村的場景。
有人說五條人的歌很有階級性,描寫的都是生活在底層的人們。《阿虎》講的是爛仔追愛的故事;《夢幻麗莎髮廊》寫的是廣東姑娘被騙依然堅強生活的故事。
的確如此,五條人的歌寫的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場景根據他們住所的改變而改變,主角也因此而變。但不變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
從家鄉海豐到廣州,五條人的創作軌跡很清晰。方言歌曲越來越少,普通話作品增多。也因此,曾有媒體稱他們是「社會民謠」和「方言民謠」。
對於五條人來說,他們一直都在改變,不在乎被定義。聽過五條人的歌曲,熟悉那個地域的人會找到內心的歸屬,陌生的人也會沉醉在那個具有獨特文化底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