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是《做家務的男人》,很多人知道這個綜藝,雖然水花不大,但也是真的值得聊聊。
這節目的名字起的很直白了:男人,做家務。其實這節目立意蠻好的,打破刻板印象:家務不是女性的義務和職責,男性也要做家務,一起分擔家庭的瑣碎。
可惜,節目MC請錯了。
朱丹。
估計大家對她的印象還停留在「迪麗熱媽」,但我認真告訴大家,我今天下午看完她在這節目裡的觀點發言,只覺得喊錯人名根本不算什麼,朱丹真正需要糾正的點,是她一個新時代女性,思維方式還停留在過去。
節目中,張繼科拿出一片面膜準備敷,朱丹看到之後表情就變得有些奇怪,「張繼科你怎麼喜歡敷面膜呢?」
後來又帶著萬分詫異的眼神說,「你已經第二次拿出面膜敷了!你平時……保養……是嗎?」
可以理解為,在朱丹的印象裡,張繼科是一個硬漢運動員形象,張繼科這個名字和面膜這種保養護膚用品無法關聯,略有違和。
但這個思維方式在這個時代說不通啊。
朱丹怎麼說都是娛樂圈裡的人,她應該可以了解到,這些年各類美妝品牌不僅僅喜歡官宣女明星當代言人,更愛官宣男明星代言美妝,王一博、王俊凱、易烊千璽……如今這些當紅的流量都有美妝或護膚代言。
以及,之前NARS還請過張涵予站臺呢。張涵予比張繼科更硬漢吧?更和美妝不搭嘎吧?可是人家品牌喜歡啊。
都說張涵予去為站臺美妝產品,像是大佬來談收購的。但我覺得這事兒不能只說段子,美妝只能是精緻美女代言嗎?不啊,也可以是男性。那只能是細皮嫩肉的小鮮肉代言嗎?不啊,硬漢也可以和美妝拉近距離。
這年代,每一方面都要「打開」。當然,目前來看朱丹還沒有打開這個思維。
朱丹不理解張繼科保養護膚只是一個前菜,她目前最受爭議的是關於「兩性情感」的看法。
開口就是,「女人離不開孩子,女人就應該有女人的樣!」朱丹一本正經地講著這句話,一旁的王祖藍只好無奈地笑了笑。
不難發現,朱丹對女性的年齡、婚姻都極為在意,哪怕是她已經結婚生子,也仍舊有種焦慮感。
她覺得女性在步入三十代以後,在婚戀市場上的優勢會逐年變小。而當自己沒了年輕時的優勢,女性的擇偶標準就會降低。
隨後,坐在朱丹旁邊的嘉賓是李誕,李誕眯著眼睛笑著說,「不結婚也可以啊,我四十歲不結婚怎麼了?」
朱丹聽到這句話後,表情明顯不是那麼認同和愉快。
OK,這就不得不放出李誕老師的名句了。「我覺得害怕結婚不是病,一個社會,非要讓人結婚才是病。」
注意,李誕老師可是已婚人士噢,卻也完全沒有隨時隨地催人結婚的毛病。已婚人士能說出這樣的話,可以和大張偉並列成為人間精品了。
不只是結婚話題,還有兩性相處話題。朱丹的觀點是:男人的童心很珍貴,但是有些女人因為壓力所迫,忘記守護這份童心,然後男人就越來越不想在你面前展現可愛了!
我看已經有博主把這段話發到了微博上,熱評第一是:女人的辛苦不珍貴嗎?現在很多女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長大的獨生女,人家的童心就不值得保護嗎?
這個時代女性比男性承受更大的壓力和社會偏見,在這時候難道不應該讓女性的童心得到守護嗎?反而要讓本就頂著壓力的女性不忘守護男性的童心?
朱丹不是突然變成這樣的,第一季《做家務的男人》她也是節目MC,當時朱丹在節目中說,周一圍第一次為她做飯的時候,她特意跑到廚房拍下周一圍的做飯背影。
說一句稍顯刻薄的話,朱丹對待愛很卑微。很多人都想不明白,朱丹好歹也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長大,為什麼她的思想會如此禁錮?我的看法是,她有些自卑,從而導致性格中沒有強大的ego。
朱丹可以說是從小跟著媽媽長大,她對爸爸是沒有什麼記憶的。
父母剛結婚的時候,朱丹爸爸開始有咳嗽的症狀,但當時大家以為是小感冒,沒有放在心上。後來朱丹爸爸的病變成肺病,再後來惡化成肺癌。朱丹七歲的時候,父親去世。
所以朱丹對爸爸的印象是很模糊的,父愛對她而言是一個很空洞的東西。她剛一出生,爸爸就生病,父女倆並沒有太多時間相處。
朱丹說爸爸去世之後,媽媽帶著她去送爸爸最後一程,可是她年紀太小了,不懂什麼叫做「人沒有了」,只記得到處都是白色的,當然也不明白為什麼到處都是白布白花。
小小一隻的朱丹就站在棺木前,朱丹媽媽啪的一聲扇在她臉上。聽者吃驚問,這是在幹什麼?
朱丹用著她主持人的標準語速回,因為按照當地習俗我要大哭,媽媽沒辦法,只能狠狠打我,這樣我才能哭出來,這是最直接的辦法。
父親去世之後,朱丹家裡債臺高築。
一是家裡沒了頂梁柱,朱丹媽媽所在的紡織廠每個月只有那麼一點工資;二是早年朱丹爸爸生病,家裡到處借錢看病,欠下了一個大窟窿。
我想朱丹小時候應該是很會看人眼色的孩子。
她知道媽媽為了爸爸的病在借錢,一開始還有親戚朋友借給他們,但後來大家也都發現這是個不治之症,便幾乎沒有人願意借,害怕借出去的錢再也收不回來。
朱丹媽媽也是個很驕傲的人,在朱丹爸爸去世之後沒有回老家,而是一個人帶著朱丹在異鄉生活。因為回老家就要被人帶著異樣眼光去看待,親戚朋友會在背後嚼舌根,哎呀她老公沒了,哎呀她欠下好多錢……
要強的朱丹媽媽,便在異鄉靠著做紡織女工帶著朱丹長大。
沒有房子,沒有一個非常固定的住所。朱丹小時候住的是紡織廠廢棄的房子,大概十幾平米,在樓梯的拐角處,又陰又潮。
朱丹小時候的「遊樂場」就是媽媽所在的紡織廠,朱丹媽媽其實不願意讓她在工廠裡玩,因為那個年代的紡織機器還沒那麼先進,時不時就會有鋒利的梭子飛出來。
「但是我不怕啊,我得粘著我媽啊,她可是我全部。」朱丹說。
成長環境造就,朱丹成了一個很早熟的小孩子。別的孩子都會找父母要吃的要喝的,朱丹也饞也想吃,但從來不張口要,因為知道媽媽一個人帶她太難,給不了她這些。
如果一定要說朱丹小時候提過的要求,那就是吃螺螄。在朱丹的概念裡,螺絲是肉,吃螺螄就是開葷了。
就真的是太苦太苦了,朱丹的阿姨就去找朱丹媽媽,說,要不你把孩子過繼給我吧,你一個人帶著孩子怎麼再嫁,就算不再嫁,一個人帶孩子也太難了。
朱丹媽媽說,我懷她十個月,這麼多年養她,她是我唯一的女兒,我不能離開她,我得扛下來。
朱丹就在這種根本談不上富裕的家庭裡長大了,和母親相依為命。媽媽強勢的性格,肯定是有影響到朱丹的。她自小就知道不能認輸,遇事要有一種死扛精神。這都讓朱丹長大後有一種雷厲風行的勁頭,並且倔。
但其實她的內心是有些自卑的。從小就知道親戚不喜歡她和媽媽,還沒懂事先懂得家裡借了好多錢,以及別的孩子那種幸福飽滿的成長環境她是沒有的。
朱丹曾說過她去看心理醫生的經歷,她想不明白,為什麼她對小時候的記憶不是連貫的,而是像切鏡頭一樣不停轉換的。
心理醫生說朱丹有一些「選擇性記憶」。
「選擇性記憶」是說一個人在受了外部刺激之後,大腦只選擇和自己固有觀念、興趣相符的那一部分,逃避掉一些人和事。
這也是朱丹內心有些自卑的體現,她不願直面過去的不幸。同時這種性格會讓她在有的時候想要急於證明,或是證明自己和老公恩愛,或是證明自己喊錯人名純屬失誤,她仍然可以擔得起「主持人」這個職業。
她渴望得到外界的認可,不管是家庭還是事業。
以及,朱丹從小和媽媽相依為命,太懂得人間冷暖,所以會有一些些討好型人格,希望大家都開心,從而忽視了「自我」。而ego釋義「自我」,是為本我服務的,朱丹恰恰缺少了這一點。
ego強大的人,強就強在他首先會顧及自我感受,從自己出發,再談其他。並且面對外加的打擊,會保證自己整個機體不受傷害。
從朱丹在《做家務的男人》中的發言能看出,她最在意的是別人有沒有得到守護,比如守護男人童心這番言論。
當她從自我出發的時候,就會變成「四十歲結不了婚怎麼辦」,很少有想法是真正基於自我出發的。
唯一辦法,就是先學著去愛自己。不過大家也知道,「愛自己」這句話沒用的,和家人告訴我們找男朋友要擦亮眼一樣,不痛不癢,不是我們聽聽就會做到的。
這種性格產生,家庭因素實在紮根太深,可能有些人一輩子都別不過來這個彎,她不是意識不到,她是太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全部用來填補別人的看法,敏感的同時又放低了自己,愛的卑微。
這道題真的無解,不是誰都能完全從小時候的經歷中走出來的。朱丹身為主持人,只希望她能少說,如果做不到扭轉觀念,那就少說兩句吧,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