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戲
▲ 莆田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出品
獨角戲,一個人的一臺戲,一個人的生旦淨醜,吹拉彈唱。
當《千金選婿》的鑼聲又起,熟悉的腔調從黃金鑾的唇齒之間流出時,一聲「哎呀」,一聲「何暈」,莆仙方言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故事情節令人發噱,表演技巧大拙不工。你很難想像這樣流暢的吹拉彈唱是出自一位患有白內障、腦萎縮的語言、記憶、行動和表演能力已大不如前的的古稀老人。
黃金鑾,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獨角戲傳承人,這個對莆仙戲情有獨鍾、12歲就進入當地莆仙戲班、隨班到處演出的藝人,由於早年患有小兒麻痺症,他常常需要付出更甚於常人的努力,戲班生涯為他精通多種樂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他在命運的碾壓下,孑然一身卻猶然堅持戲劇夢想時,獨角戲成了他唯一的選擇。背著近40斤的樂器工具,走街串巷,拋撒辛勤的汗水,進行刻苦的鑽研,他創造出了一套有著自己獨特風格的獨角戲,《千金選婿》、《三鴛鴦》等多部短小精煉的說唱小戲,在群眾中大受歡迎,常演不衰。也許是因地制宜,在涵江行走演出的他,戲文裡帶著出海人的粗糲與堅韌,而那些被海風反覆吹刮著的故事,其實都像是他個人命運的真實寫照。
如今,他只剩左眼還有著一定的視力,思維、記憶、技藝都隨著腦部疾病的困擾逐漸遠去。即便如此,命運仍然無法動搖他對藝術的執著,只要身體允許,一有空,他還要即興唱上幾句。那近乎條件反射式的表演是對歲月流逝的頑強抵抗,也是對人世艱辛的不屈吶喊。
與黃金鑾有著相似的藝術人生軌跡的還有仙遊的林友汀,這位年屆八十的老人,是如今仙遊縣裡唯一掌握「獨角戲」絕技的老藝人。13歲那年,他與莆仙民樂結緣,憑著驚人的天賦,很快就學會了二胡、鑼鼓、笛子、嗩吶等各式民間樂器。後來,他又學會了莆仙戲裡生、旦、淨、醜等各種角色的表演,並成為戲班裡的臺柱。由於文革等種種原因,林友汀忍痛離開了演藝舞臺。返鄉成家後,對傳統戲樂難以割捨的他不斷苦心鑽研,精心創作了短小精悍、適合一個人表演的《三家福》、《水仙瓶》等莆仙戲小戲。手、腳、嘴、鼻配合併用,一一演奏著樂器架上的鑼鼓、笛子、嗩吶等樂器,並不時以不同的聲調唱起生旦淨末醜等諸多形象的唱詞。一個人的莆仙戲舞臺,一個人的廣大教化,嬉笑怒罵。
這樣的藝術,很難用絕對的標準來掂量。也許更令人動容的是他們對藝術的至高熱愛、對人間的至微觀察和對命運的至深感悟。
更多資訊
編輯:李娟|值班主任:戴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