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現象級熱播劇《三十而已》迎來大結局。
「渣男」入獄,小三遠走,顧佳帶著兒子重新生活。
滬漂王漫妮離開上海,決定去愛丁堡學設計。
「拎不清」的鐘曉芹找回自我,成了知名暢銷書作家。
這是充滿爽點的結局,也是充滿槽點的結局,無論如何,這部風靡7月的女性話題劇終於落幕。
電視劇已經結局,它拋出了一系列30歲女性的真實困境,讓人產生共鳴。
30+女性依然要面對社會加諸的種種無形壓力,解決問題的答案不在電視劇裡。
不完美的30歲
《三十而已》打破了一些傳統電視劇慣用的單薄人性,試圖展示人物缺陷。
比起一直掛在微博熱搜上的「渣男天團」或是「終極綠茶」,顧佳、王漫妮、鍾曉芹這樣30歲的都市女性才是編劇的重點戲。
編劇張英姬的初衷很簡單,「3個30歲的姑娘,經過整部戲的故事,落在30歲不過而已,是希望大家能有更多的勇氣去面對挑戰。」
全職主婦顧佳是整部劇裡討論度最高的角色,她完全顛覆了人們對全職主婦「不夠獨立,依附丈夫」的刻板印象,展現了新一代全職主婦形象:
學歷高,能力強,魅力無限。她的凌厲作風甚至形成新的網際網路熱詞「顧學」。
最接近「完美女性」的顧佳也有不完美之處,通過努力不停去前進本身沒有錯。但未來屬於未知,充滿著不確定因素,很難盡在掌握。
顧佳規劃性很強,可所有規劃建立於家庭之上,遇到如「丈夫出軌」這樣的不確定因素,容易「白忙活一場」。
和規劃性很強的人一起生活,兩人目標同樣明確還好,如果其中一方步履不停,另一方隨遇而安,雙方都會感到疲憊。
誠然,這不是許幻山出軌的理由,但兩人之間的相處方式,暗暗為日後的變動埋下伏筆。
最接近「完美」的顧佳尚且如此,月薪15k,租房花7k的「偽精緻」滬漂王漫妮,和生不生孩子都無法自己做決定的鐘曉芹更是被觀眾詬病。
王漫妮一面以現代獨立女性的標準審視自己,一面希望通過經濟實力雄厚的男人擺脫生活困境;鍾曉芹是本地獨女,沒野心,渴望陪伴,甚至拒絕上司主動拋來的升職機會。
《三十而已》刻畫了三位沒那麼完美的女性,也刻畫了三種不完美的伴侶。
陳嶼沉穩靠譜卻難以溝通;梁正賢有錢有品位,同時擁有多個伴侶;許幻山哪怕沒有出軌,也始終躲在妻子的羽翼下。
這樣看來,「陳養魚」、「許放炮」、「梁有錢」似乎沒一個能擔當傳統影視劇中男主角的設定。
人物不完美絕非缺陷,影視劇常常對女性角色性格處理模糊,男性角色又抽象化完美,有淵博的知識背景,極強的工作能力,豐厚的收入,還能向前者獻上忠實的愛情。
可真實人性也從不完美,理解、寬容、善良是人性中善的一面,同時,懶惰、多疑、善變、虛榮亦是無法忽略。
「不完美」是編劇張英姬對人物性格的洞察和習慣,她希望塑造一個有缺陷的人物形象,再通過經歷推進,讓人物成長,有蛻變的過程。
一個沒那麼完美的女性,經歷更多難以避免的變故和成長,把自己的缺角補上。似乎是編劇想要強調的事情。
為什麼是《三十而已》?
這種不完美,讓她們在虛浮的劇情中,多了一絲「人味兒」。
或許這是《三十而已》之所以能成為今夏「爆款」的原因之一。
開播兩天破1.6億,上了近150個熱搜,僅主話題的微博超話討論已超過530萬,閱讀191億。
劇情瑕疵頗多,但在收視率方面,是一部話題度極高的女性題材劇。
它同時抓住了中產焦慮、年齡焦慮、全職主婦、獨立女性、富豪、出軌、滬漂等多個近年熱議的話題。
編劇一再強調,自己沒有抱著「爽劇」的初衷創作,可糅合了各類爭議話題組合而成的《三十而已》,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會是爆款。
三十代的所有困難和焦慮被放大,集中投射在30歲這一年。各種「爆款」元素堆砌,有些像一鍋亂燉。
劇中的30歲女性們和現實中的30歲女性有相似之處,王漫妮喝水用的是壓泵而不是飲水機。「讓人負擔不起的不是這些東西的價格 , 而是帶這些東西搬家 。」僅僅幾個租房的小細節,道盡漂泊的心酸。
鍾曉芹像是茫茫人海的多數平凡女孩,工作普通,她缺乏顧佳的野心,也沒有王漫妮的能力,只想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也有不同之處,不是每個王漫妮都能遇到曲折卻浪漫的愛情經歷,也不是人人都能像鍾曉芹那樣,生來就是一線城市家庭獨女,自小備受呵護。更別提能力和地位遠在普通人之上的顧佳。
如果按照三個都市女性的故事線穩定前行,想必這部劇會有更好的呈現形式。
劇情發展到後期,逐漸脫離了三人組的處境和困惑,走向了人們對富豪圈的獵奇圍觀和婚戀出軌等家長裡短老套路。
被觀眾痛罵的「小三」林有有像是個為了增加話題度而產生的「工具人」,媒體人蘿貝貝曾發微博質疑:
太誇張了,北京女孩放下一切追有婦之夫到上海,要死要活不依不饒,如此行動力怎麼不考慮直接去追星?太多爆款話題雜糅,勢必會在一定程度增強戲劇性,削弱真實性。
這並不意味它毫無可取之處,比起國內其他主打「女性題材」的電視劇,《三十而已》是有進步的,只是這種進步有局限性。
近年來,「女性獨立」是熱門話題,各家影視公司也爭相推出所謂「大女主劇」。
《都挺好》裡的蘇明玉和《安家》中的房似錦,有著悲慘的原生家庭。《我的前半生》裡逐漸獨立成長的主婦羅子君,丈夫出軌並且堅決離婚後不得不獨自生活。
獨立,成了一種被動的選擇。
最終幫助她們實現自我躍升的依然是男性,職場有可靠的領導,身邊有貼心男友,很難不將觀眾引導向:成為更好的自己,嫁個好男人。
《三十而已》同樣有很多不足,但它試著向前邁進了一步。
它展示出了相對真實的30歲女性困境,不用「原生家庭」解釋女性角色的奮鬥動力,也不再依靠男性成為她們逆風轉盤的拯救者。
顧佳努力躋身上流社會,王漫妮留戀車水馬龍的都市繁華,鍾曉芹渴求情感滿足,都是源於自身需求。
編劇張英姬說,這是一部三個女人爬山的故事。
顧佳一開始就明白自己要爬哪座山,要爬多高,期間有什麼困難她都全盤接受,王漫妮出發前不清楚自己想爬哪座山,但她卯足了勁一個勁兒向上爬。鍾曉芹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只是跟著別人一起爬。
劇中親密關係的諸多問題也揭示了:沒有人能真的拯救你,讓自己不再墮落的只有自己。
類似的理念,波伏娃在70年前說過:
「男人的極大幸運在於不論在成年還是小時候,他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通常為時太晚。」女性的重新開始最終只能依靠男性嗎?家庭主婦能不能當獨立女性?經濟自給自足卻希望通過結婚改變處境的女人算不算獨立?
編劇試著給出不一樣的呈現方式,但答案依然模糊。
大團圓了,之後呢?
有太多尚未解決的問題,讓主角三人組顧佳、漫妮、曉芹的重新開始像一場幻想中的美夢。
最後一集,編劇用堆砌的金句詮釋了主角們在風雨之後逐漸豁達的心態。
鍾曉芹成為豆瓣閱讀連載並出書的作家,掙了160萬,和陳嶼重新走到一起。回首這一年,她感慨:
三十歲,這一年總算要慌慌張張地過去了,可是往回細數,往前探路,哪一年不慌張?顧佳終於甩開這段婚姻成為名正言順的獨立女性,在茶廠重新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才華。
她走在一望無際的茶園裡,生活慢了下來:
三十歲,只是被時間偷走了一點小青春。帶給我們的卻是獨一無二的閱歷,體悟情感的經歷,和追求更好的動力。
王漫妮在酒吧裡和梁正賢重逢的那一幕,更是典型的爽劇畫面。梁正賢透露出自己已經和香港的女友分手,並以「一起看看世界」的理由提出複合。
此時王漫妮用果斷而漂亮的姿態回答他,「世界的景色是挺多的,我也想看一看,但是現在我更想一個人去。」
肉眼可見,每個人都在變得更好。可謂是另一種層面的完美結局,但它經不起仔細推敲。
鍾曉芹豆瓣閱讀出書真的能掙160萬嗎?有同為豆瓣閱讀的寫作者吐槽自己連160塊都掙不著。
王漫妮在短短幾個月內,性格變化太快,她是怎麼決定去愛丁堡讀設計的?
顧佳靠開茶廠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當她站在綠茵茵的茶林裡,聯想到網上熱議的林有有,莫不是在諷刺什麼?
《三十而已》急於向我們呈現出主人公漂亮翻身的結局,忽略了其中最艱難也最重要的過程。
的確,我們渴望看到一些體現三十歲女性困惑和真實處境的影視作品,來解答大眾的疑惑,或撫慰人們的沮喪。
但在問題沒有給出解決之前,以從天而降的完美結局結束這場鬧劇,顯然不合適。
這個夏天,30+女性們前所未有地被大範圍地討論,從《乘風破浪的姐姐》到《三十而已》。無一例外,它們也背上了高開低走的罵名。
30歲是個人生的節點,告別了青澀的20歲,迎來了更多關於職場晉升,婚戀家庭甚至子女教育等更複雜的現實難題。
「姐學」盛行背後,我們想看到,體面優雅的姐姐們是如何找到這些問題、解決問題,再迎接新的問題,從而面對生活給出的挑戰。
不是作出虛無的保證「未來將會一片光明」,更不是哪怕功成名就無可挑剔的姐姐們,依然要像20歲小姑娘一樣為了舞臺削足適履。
我認可編劇的立意:「三十」是內容,「而已」是態度。「而已」代表著一種灑脫的生活態度,30歲又怎樣?無論什麼年齡,都能自己決定開始和停下的腳步。
體面的生活,從容的態度,都是要掙的。需要經歷更長時間的思考,更多次挑戰,無法憑空獲得。
這部電視劇的結局,像是短暫甜蜜的安慰劑,安慰劑造成的虛幻再美好,也無法解決實際問題。
故事裡的三位女主角看上去都獲得新生,找到了人生的正確解答。
而故事外,社會依然充斥著年齡焦慮,職場晉升不公,單身女性被催婚,已婚已育女性面對職場和家庭的權衡。
30+或者即將30歲的普通女性,前方仍然是一團看不清的迷霧。
1.三聯生活周刊《當女人30不再成為話題,才是真正的「三十而已」》2.新京報書評周刊《<三十而已>:女性並不完美,也不需要完美》4.ZAKER《獨家丨<三十而已>編劇自述:創作沒有奔著「爽劇」套路,就是想寫真情實感》5.南方人物周刊《三十而已:中產階層焦慮和獨立女性幻夢》今日互動
你有30歲焦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