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農耕文明歷經工業文明,現在正在逐步邁向以網際網路信息技術為依託的「雲經濟」時代。幾百年前的封建社會,是一個「家天下」的社會,一個人管理一個國家,一家人統治一個組織;今天的網際網路的時代,是一個「信天下」的社會,層級制的社會管理體系變得更加扁平,信息技術正在重塑原有的經濟單元和社會景觀。
「無」是網際網路經濟、是虛擬經濟、是「雲經濟」。「有」則指的是「傳統產業」和「實體經濟」。雲經濟時代下,網際網路、大數據、雲技術等數字領域的創新應用,催生了巨大的非物質性資源,社會成員通過佔有和分配信息、虛擬現有場景、塑造消費模式等,將新的社會資源轉換成新的權力形式和經濟動能。
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三部委先後發文,明確提出把支持線上線下融合的新業態新模式作為經濟轉型和促進改革創新的重要突破口。目前5G的商用、雲計算的崛起,都給雲經濟提供了堅實的產業基礎,使各行各業實現不同程度的「雲化」。因此,雲經濟是網際網路新興技術推動下的一次國內經濟結構重塑。這個重塑,體現在包括但不限於「推動傳統產業數位化升級」、「催生實體經濟新業態」和「淘汰落後低效的產業經濟」三個方面。
首先,「雲推手」。推動傳統產業和實體經濟的數位化升級。具體而言,即是「雲」對製造業、農業等傳統實體產業進行升級與賦能,無論是生產運營,還是營銷推廣,都為實體企業者賦予了網際網路時代下的新發展方向,煥發了新生機提供了新思路。
在產業端,隨著中央對於「新基建」概念的提出,以及對「中國製造」的推動,先進的網際網路技術底層平臺的搭建已初步形成,新興的網際網路傳播渠道(如直播、短視頻等方式),開拓了以往傳統產業包括製造業在內的傳播和銷售思路。很多傳統製造業(如鍋爐廠家、鑄造件等工業企業),通過短視頻等新媒體方式對外介紹生產使用過程當中出現問題的解決思路,體現專業形象的同時在行業中塑造信任感,甚至進一步推動轉化並獲取訂單。形成了針對傳統的營銷思路的新補充,通過「雲」拓展了銷售和變現渠道,為製造工業帶來的「雲上生意」的新方式,真正實現了「線下產品—雲—線上+線下推廣和銷售」的新營銷模式。
雲經濟對我國農業的信息賦能也頗見成效,很多農業產區都已建設了智慧雲平臺,實現了水肥一體化灌溉、土質檢測、氣象預警、蟲害監測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設,從業者只需通過信息中心搭建的智慧雲平臺,實時監控養殖狀況,便於全方位及時化的做出響應,全面優化農作物種植以及畜牧養殖產業,實現了農業生產的智慧化、精細化、高效化的發展。與此同時消費者可以通過雲端數據進行農產品的追溯,確保其產品的安全性和合規性,實現生產和購買鏈條的全程透明。所以通過雲端對整個農業的賦能,推動整個產業的進一步現代化和信息化,讓農業不再是「靠天吃飯」的代名詞,真正實現了「天人合一」的新境界。
在消費服務端,也隨時可見「雲」帶來的高效與便捷,覆蓋了中國消費者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以物流服務業為例,通過雲端數據的高速運轉,縮短了產業端到交易端的流程,消費者無需久等就能收到訂購的產品;同時雲端服務帶來的流量與經濟增長,還將近一步反映出企業社會責任,突顯企業形象。中國移動發布的「防疫復工工具集」應用,依託中國移動IT+大數據能力,為個人、社區、企業三大類受眾提供了疫情期間行程查詢、周邊疫情地圖查詢、電子通行證等功能;企業微信開工首日就受到百家企業的青睞,幾十萬場線上會議通過企業微信或騰訊會議等召開,也都印證了雲經濟不僅是社會經濟的新動能,未來也將成為中國人、中國企業的身份、信用、形象標識。
其次,「雲融合」。雲經濟將成為實體經濟的創新拐點。雲經濟將進一步推動實體經濟的創新性發展,催生實體經濟新業態。我們所說的「雲經濟」由雲上經濟和雲下經濟所構成,現實生活中雲上經濟的業務、訂單和相關工作需要大量的雲下運營公司、服務人員及團隊去完成。據2020年相關數據統計,中國外賣騎手人數總量超700萬;中國已經有140多家網約車平臺公司取得了經營許可,全國合法網約車駕駛員已達150多萬人,日均完成網約車訂單超過2000萬單;中國電子商務的賣家規模,淘寶網預計達到2300萬左右,京東網已經有800萬左右的商家,拼多多也擁有1000萬左右的商家在線經營。現在的中國雲下經濟的從業人員可以說是千軍萬馬,猶如成吉思汗的鐵騎,把一件件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產品快速的、集約的搬入到每個消費者的家門口。雲下經濟的活躍也表明了雲上經濟與實體經濟並不是平行線,實體經濟、傳統製造業是社會經濟的基礎,網際網路「雲經濟」是實體經濟轉型與升級的催化劑,二者在融合發展催生新業態、新模式。
當下,中國雲上、雲下經濟融合之路已經初見成效。尤其在今年新冠疫情之下,雲上雲下為整個社會環境帶來了產業的變更。雲醫療、雲教育、雲辦公、雲購物甚至雲蹦迪等在疫情期間紅火起來,線下經濟轉型線上、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成為穩定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也成為新的流量聚集地:抖音的雲賞花,通過「美景導覽+櫻花知識科普+抖音直播間」玩法引發近800萬用戶關注;淘寶的雲春遊布達拉宮,直播總計觀看量達到92萬人次,超過了布達拉宮全年150萬人次客流量的一半以上;快手推出了「雲蹦迪」,快手主播甚至做到開播26分鐘吸粉30萬,點讚達到300多萬。汽車品牌開啟直播雲試駕;影視製作方組織雲觀影發布會,徐崢的《囧媽》在短視頻平臺發布3日平臺播放量及影片版權直接收益雙雙超6億。各樣的「雲營銷」層出不窮,由於線下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品牌們在線上為海量用戶開啟了雲遊通道,提供了集賞景、娛樂、互動於一體的線上場所,從而為屏幕另一端的用戶帶來全方位陪伴,滿足用戶心靈的需要。在未來,尤其是在5G、VR、AR等技術發展成熟後,用戶對於雲服務的體驗會更加良好,雲經濟也會與實體經濟有機融合,誕生出更加新穎的形式,加速了「萬物皆可雲」現象的發展,一場場「雲改革」正在悄然的發揮其經濟驅動的新能效。
最後,「雲國際」。雲經濟將成為中國經濟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要素和歷史性拐點。2020年11月《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全社會公布,建議中強調了加強宏觀經濟治理資料庫的建設,提升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手段輔助治理能力,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同時,系統化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等建設。
在全球一體化和多邊貿易的時代大背景下,人與社會,人與人、國家與國家的界限發生著變化,這種界限越來越模糊朦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價值觀和「一帶一路」的國家級頂層合作倡議。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將更加開放的與世界經濟和全球市場進行深度的對接。因此,未來的中國的「雲經濟」並不僅僅局限於國內,而將對接世界成為「國際雲」。通過國際雲與全球經濟市場對接,以國際化的標準和全球市場經濟體系作為基礎,對國內的產業體系、行業標準、產品品質、服務內容進行更新升級,並根據國際市場和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淘汰一批無用的概念、無用的職業、無用的學科,無用的產能及低效的產業……從而通過「雲經濟」完成國內「舊」經濟的改造,從而藉助國際化市場競爭態勢,完成國內社會經濟各個層面的新舊動能轉換,實現由「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的升級改變,持續性的向世界輸出「中國方案」與「中國標準」。
「無中生有」是建立在「有中生有」的基礎之上。「有」是實體經濟,是工業文明,是社會經濟的基礎。中國自建國和改革開放以來享受到了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當下又在大踏步的步入網際網路、大數據、雲技術的信息文明時代,在「有」與「無」的模式中,將商品交換、資本交換、信息交互帶來的社會經濟效應持續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