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部高分紀錄片,你會希望孩子今後做醫生麼?

2020-11-24 錢江晚報

今天和大家看一篇和孩子職業選擇,也和我們日常生活有關的內容,關於醫生。

在世界很多地方,尤其在英美國家,醫生真是個高大上的行業。這是網上流傳的一個美國醫生薪資數據表:

來源:醫脈通,作者:cheng

在美國,普通人年薪達到七八萬美元,就算不錯了;而醫生一年小几十萬很正常。所以很多在美國的華人,非常希望孩子從事的行業,就是「醫生」。開口閉口 Doctor,很體面,不光掙得比平常人多,職業安全係數還很高 ---- 這一行,越做經驗越多,年歲增長,並不「折舊」。

美國大學本科並不設醫科;上醫學院,就跟上法學院、商學院一樣,必須是大學畢業後,算是一種職業教育。比如,這是哈佛醫學院 --- 哪家娃兒被這樣的學校錄取了,父母會覺得孩子的一生會是妥妥的光明。

其實呢,這只是萬裡長徵第一步。醫學院要上4年,畢業後(拿到 Doctor 學位),就開始做「實習醫生」 - medical residency. 如果做個家庭普科醫生、內科醫生,實習期是3年+,如果要成為神經外科醫生,實習期是7年+

要了解美國醫科生職業成長,美劇《實習醫生格蕾》可以追一追

實習期內,累死累活,加班沒商量。而且工資不高 .... 5萬美元左右起步,隨著年限增長,6萬多也就一般到頭了。

來源:醫脈通,作者:cheng

不過苦雖苦,多年的媳婦還是可以熬成婆的;過完實習期,就直奔精英之路去了。熬成精了,還可以PK一下豪斯醫生這一類的 ... 不為生計發愁,而且還特自由、任性!

美劇《豪斯醫生》,也是好看的不行不行的 ...

那麼,如果在國內選擇做醫生這一行,會是怎樣呢?

很多人會想起此次疫情中衝在前線的醫生,也會想起醫生的收入待遇,更會想起這些年被廣泛報導的一些醫患矛盾 ...

這是一個崇高的職業,也是一個 「性價比」 不容易被清楚定義的職業。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篇文章,反映的是醫科生畢業後在中國要經歷怎樣的培訓,才能成為一個正式醫生。

來自Reddit:向真正的英雄致敬

之所以推薦,兩個原因:1、了解國內醫科學生的職業發展情況 2、以後去醫院,遇到這些年輕的實習醫生,請多一些理解、寬容和善意。

你會希望孩子今後選擇做醫生這一行麼?文末有投票,一定參加哦!

這幾年中國的螢屏上,以職業為題材很難落到什麼好口碑。

特別是涉及到「菜鳥成長」這個母題,不是把職業劇拍成「我跟上司談戀愛」的偶像劇,就是把所謂的職場綜藝拍得像素人造星、表演痕跡很重。

真實,才是觀眾最大的訴求。

最近深圳衛視拍攝了一檔醫療題材紀錄片——《我的白大褂》,或許能讓膩煩了劇本的觀眾感受到一絲清流。

這兩年的國產醫療紀錄片佳作頻出,《生門》、《人間世》等聚焦醫院人生百態的真實記錄,每部都狠戳我們的淚點。

但《我的白大褂》還是在優秀的前作中殺出了一條新路。

因為它的主人公,是幾個正在積累經驗、還沒有正式進入職業生涯的「規培醫生」。

這也是為什麼有網友說,看這部紀錄片好像更像在看真實的「令人心動的offer」,看年輕新手如何摸索著進入職場的大門,更看到了本土醫生真實的成長之路。

因為規培醫生,並不是像以前紀錄片裡那些久經沙場、經驗豐富的成熟醫者,而是一群跟著帶教老師到處學習的「預備役」。

這個人群對於醫療門外漢來說很陌生,甚至壓根都沒聽說過還有這種醫生的存在。

這卻對於我們每個人未來能擁有怎樣的醫生,至關重要。

01

再菜的新手,也沒時間慌張

「規培醫生」的出現,始於2014年我國正式啟動了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

在這之前,我國長期缺乏對醫學畢業生的二級學科培養,使得他們畢業後即刻被投入到醫院從事臨床工作。

這就導致臨床醫師獲得的培養和成長,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所在醫院的條件,無形中阻礙了我國醫療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

而規培醫生,便是要在學業結束後以住院醫師的身份接受1-3年的規範化培訓,在有資質的培訓基地(基本都是普通人認知中的「好醫院」),跟著帶教老師輪流在各個科室學習和實踐。

通俗點說,這有點類似於大企業裡那些會輪崗的「管培生」,目的是完成從紙上談兵到在一線摸爬滾打的轉變。

儘管規培醫生是缺乏經驗的新人,但醫院這個特殊的職場上,可沒有讓人能提前排練的劇本,也沒有容許每個人都做好心理準備的時間。

《我的白大褂》開篇,就是一位規培醫生小林遭遇到的「靈魂衝擊」。

小林輪轉到急診科規培後,第一次參與重大搶救,便是十分危急的情況——

一位神志模糊、精神混亂的男子被送到急診室,狀況已經十分不好,甚至還在高喊著拒絕救治,讓觀眾都跟著揪心。

第一次參與如此緊張焦灼的搶救,小林作為一個新手,不可能不慌。

最慌的是,在幫忙搶救的時候病人的瞳孔已經在放大,一雙眼睛直直地看著她。

但這種恐懼感只存在了幾秒鐘,也只被允許存在幾秒鐘。

超聲專業的小林沒有慌張的餘地,在醫生們密切的配合中,她必須冷靜專業地接手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但是,這位情況危急的男子還是沒有挺過來,驟然離開了人世。

一開場就看到如此悲劇的觀眾尚覺得衝擊過大,又何況是第一次面對搶救失敗的新人醫生呢?

醫生也是人,也是從沒有直面過病人死亡的階段過來的人,會難過和痛心的人。

但醫生又畢竟是醫生。再難以接受的崩潰、衝擊和悲傷,也只能在盡到自己的責任後再一個人學著消化。

紀錄片的另一位主人公小蔡,在急診科跟著帶教老師學習的時候,也遇到了急迫的突發狀況。

一位四十多歲的男子,突然出現胸口、腹部疼痛難忍的症狀。

經過迅速的排查,癥結竟然是可能危及生命的主動脈夾層。

診斷後,醫生立刻向患者的妻子說明了情況有多嚴重:

不救,那一定沒希望;

救了,也只有60%多的存活率。

在這人命關天的艱難抉擇之外,還有更現實的足以壓垮這個家庭的東西:費用可能高達三十萬。

遭遇如此重大突變的親屬立刻情緒崩潰,而在旁邊一直試圖勸慰和幫忙的小蔡,親眼看著他人撕心裂肺的悲傷,也忍不住眼眶泛紅。

萬幸的是,因為救治及時,這位男子最終順利地完成了手術、保住了性命,讓屏幕前的觀眾也跟著鬆了一口氣。

最讓人感嘆的是,救回這位男子,光靠醫生的同情心是不夠的。

是小蔡的帶教老師高度冷靜又專業的判斷,給了病人一線生機。

兩次測量腳踝處血壓發現兩腳血壓不對稱時,醫生便警覺地預判這可能是動脈夾層。

於是,他立刻叫停本來安排的普通CT、上增強CT,並及時叫來心外科專家會診,每一步決策都果斷又準確。

在爭分奪秒但又有序妥當的安排中,醫生們才從死神手裡搶回了這條生命。

經歷了這一切的小蔡,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些才是她作為規培醫生最需要向老師學習的。

在醫生這份工作的成長中,沒有彩排、沒有演習,唯有真刀真槍地直面每一個案例、每一條生命。

這部片子獨特的價值也正在於此:給更多普通人打開一個窗口,看看醫生之所以成為一個成熟的醫生,可能經歷什麼。

正如片中所說,這「遠不是換一身衣服那麼簡單」

02

「你樂意讓新手給你看病嗎?」

當然,並不是所有規培醫生都一定會遇到驚心動魄、生離死別的時刻。

比如口腔專業的小周,她的規培任務是在所有口腔相關科室輪轉學習。而她遇到的最大難題是——

兒牙科哭天喊地的小朋友,真的太難搞了。

每個躺在操作臺上的小孩,都有180種哭嚎的方式讓人崩潰。

儘管非常不安又不知所措,小周還是努力克服自己的笨拙,學著其他醫生的方式安撫每一個孩子。

但在小周的努力之外,還存在著一個極為現實且由不得她的問題:一般人往往不願意一個沒啥經驗的新手醫生給自己看病。

小周的帶教老師黃主任其實經常努力向患者推銷小周,好讓小周能有機會上手,在老師的把關下做一些基本操作。

但患者不樂意,也不是不能理解。

有人覺得,我花錢掛的就是專家號,當然更願意讓醫生本人給我操作。許多家長帶孩子看病,更是「精益求精」,只信任最有經驗的主任醫師。

有時也不僅是家長拒絕。像兒牙科這種情況,小孩子長期在一位醫生處看病,自己都會主動選擇最熟悉的醫生,而抗拒小周這樣的新醫生。

本來上手機會就少,再加上被帶教老師和孩子的家長同時盯著,任何一個規培醫生都難免緊張、露怯。

屏幕裡小周不小心操作失誤的時候,觀眾都能感受到那種窘迫和自責要溢出屏幕了。

小周遭遇的「不被信任」和有限的實踐機會,其實也是現實中廣大規培醫生普遍面臨的困境。

在丁香園論壇的「規培」版塊,規培醫生們最常發在這裡的一種吐槽,便是抱怨自己經常只有旁觀和打雜的份兒。

就像知乎用戶@醫路堅持楊大俠 所說——

規培醫生「身兼採集病史、書寫病例、下醫囑、臨床取藥、臨床操作、寫病程、上手術……一系列職責。其內容不可謂不多,以致部分人員感覺儘是在幹無用之功,沒學著什麼本事。」

身為所謂的培養對象,整天忙得腳不著地,但大部分的精力其實都沒有花在提高臨床診療水平上。

片中一位規培醫生也自我吐槽:其實平時幹的最多的是寫病歷。

這不僅有些背離規培制度的本來目的,也容易形成一個尷尬的死循環:越不鍛鍊,越沒法熟悉業務;越不熟悉業務,就越難獲得患者的信任。

片子中,答應讓小周給自己孩子看牙最痛快的一位家長,本身就是同醫院的醫生,也正在帶著規培醫生學習。

只有過來人才深知,不練是不行的,沒有一個醫生是一上來就什麼都會了。

這看似輕描淡寫的兩句話,或許不止是讓身為患者的我們對新手醫生多一些理解和認可,也揭示了規培醫生最需要、也最難得的東西。

03

他們真正的壓力,

要把節目放大100倍

通過幾集紀錄片,就連我們這些門外漢都看得出來,規培醫生能遇到一位言傳身教、認真負責的好老師,在實踐中能得到提點,是多麼重要。

更何況,在如今的環境裡做醫生,任何一個小細節都可能藏著玄機。

片子中,小林需要詢問一位患者的近況。由於老師認為對方可能有焦慮傾向、對於自己的病情極為敏感,因此需要特別關照。

沒有經驗的小林在打電話時,直接把「考慮到您比較容易焦慮」說出了口,話術中的稚嫩立刻被老師指了出來——

對方本就敏感,這麼直說出來,太容易激化矛盾。

麻醉專業的小潘,第一次輪轉到外科並參與到手術中時,也學到了外行絕不可能知道的經驗。

經驗豐富的老師告訴他,把切下來的組織拿給病人家屬看之前,要丟掉沾血的紗布,換一塊嶄新乾淨的墊著。

這樣做是為了減少視覺衝擊,也是考慮到家屬的心情。

對於觀眾而言,看到醫者的知識與經驗被傳承下去,更是一種莫大的心安。

儘管老師們採取的方式各不相同——

有貼心和藹的老師,會努力為規培醫生創造實踐機會,在他們自責或受挫的時候給予鼓勵。

也有嚴厲的老師,在工作中任何一個環節都隨時隨地抽查規培醫生背誦知識點,不放過任何一個疏漏。

這其實也是一種用心良苦:結合實戰重溫一下學習過的書本知識,比看10遍書都有用。

不管哪一種,《我的白大褂》裡呈現的幾位規培醫生的日常,都可以說是規培生非常理想的學習和成長環境了。

也正是因為這種「理想」,使得一些業內人士對它頗有微詞:

片子中關於醫療本身的細節,是真實的。但對於規培醫生的現狀,也有一些更瑣碎、不堪的壓力被隱去了,並沒有得到完整的呈現。

比如,現實中並不是每位規培醫生都能在這兩三年的時間裡,收穫到真正有價值的教導和經歷。

除了前文所說的「打雜」,在過往的報導和醫學類論壇討論中,我們其實能看到這制度設想的成果,或多或少被不成系統的執行和管理削弱了。

有些醫院被官僚作風滲透,嚴格的上下級關係一層層到了規培生,就只剩下「活又多,壓力大,一點做不好就挨罵」。

有人稱自己在科室根本「沒人管」,天天就相當於「混」;

也有人所在的醫院雖然有給帶教老師打分的制度,但實際上和老師也不會相處多久,「何必互相為難」,最後就只落得形式主義。

比起精神上的收穫,規培醫生們還面臨著更加現實的物質問題:錢。

窮,是規培醫生永恆的吐槽主題No.1。

2018年澎湃新聞的報導顯示,一線城市規培生平均補助為2291元/月,二、三線城市的數據則分別為1567元/月和1384元/月。

這個數據來源丁香園論壇的904位網友,而他們中的90%都來自三級甲等醫院。

每月微薄的一兩千塊錢,甚至都會讓人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那些幹著繁重冗雜的活的規培醫生自嘲為「廉價勞動力」,也就不奇怪了。

看到這些不便呈現在電視鏡頭中的細節,反而更能讓人明白,為什麼要將鏡頭對準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年輕醫生。

除了讓大眾了解這些新生力量的努力、勤奮和成長,他們背後的這些並不光鮮但卻戳中痛點的現狀,也同樣該被社會看到。

讓他們成為紀錄片的主角,只是第一步而已。

也許這種努力收效微乎其微。就像此前的優秀醫療紀錄片播出後,我們一邊震撼、感動,一邊也會懷疑,這真的能讓當下緊張的醫患關係、醫護人員不盡如人意的生存狀況有多少改善嗎?

但這就像醫生們救人時面臨的抉擇:不去做,就沒有一丁點變好的希望。

這種彌合分裂、打破隔閡、呼籲理解的努力,多一點,是一點。

文章來源:Vista看天下

相關焦點

  • ​書希望被人看,這部紀錄片也值得被你們看
    這部紀錄片去年一上線,便收穫了豆瓣9.5和B站9.9的高分評價。戳上方海報跳轉播放作品共五集,以書為題材,聚焦的是編輯、譯者、裝幀設計師、書店老闆、舊書藏家、繪本作者、閱讀推廣人等一群繞著書打轉卻隱身於書後的理想主義者們,娓娓講述一場場有趣而動人的相遇。
  • 10部豆瓣高分紀錄片,陪你的孩子過一個有趣的寒假!
    這幾天,不斷有家長來詢問,有什麼適合陪孩子一起看的紀錄片?其實紀錄片的種類有很多,適合中小學生看的紀錄片不僅有科普類型的BBC紀錄片,還有很故事性很強的紀錄片。為此,D紀錄特地給家鄉們梳理了10部適合與中小學生一起看的紀錄片,快收藏起來陪孩子一起看吧!01  《愛貓之城》
  • 宅家也能漲知識 這些高分紀錄片太適合孩子看了!
    宅家也能漲知識 這些高分紀錄片太適合孩子看了!時間:2020-02-12 14:41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宅家也能漲知識 這些高分紀錄片太適合孩子看了! 疫情之下,宅在家成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如何打發空閒時間?
  • 9.8逆天高分,這部紀錄片孩子一定要看,不僅僅因為大自然的美景
    還有天堂鳥、獵狗、切葉蟻——這些你不曾見過的美麗物種,都出現在了Netflix最新的自然紀錄片——《我們的星球》(Our Planet),全片一共8集,一推出就在豆瓣拿下了9.8的高分。《我們的星球》是由屢獲獎項的劇集《地球脈動》的創劇人傾情打造,而《地球脈動》1、2季的豆瓣評分均在9.7以上,足以讓人信任這部紀錄片的質量,那些高清美輪美奐的大自然美景,讓觀眾們還以為是在看BBC的《地球脈動3》。
  • 大熱紀錄片《中國醫生》總導演回復網友提問:肯定會拍第二季!
    隨著第九集「初心」的播出,在這段特殊時期陪伴了觀眾一個多月的大型醫學人文紀錄片《中國醫生》,也宣告了網播結束。 這部播前幾乎沒做過任何宣傳的紀錄片,憑藉真實樸素的敘事,切中了疫情當下觀眾對醫護人員的高度關注,在豆瓣獲得9.3的高分。
  • 五一看什麼?2020年高分紀錄片都在這兒
    我們為你整理了2020上半年裡最值得觀看的5部高分紀錄片,還沒看過的小夥伴,假期裡趕快投屏看起來吧1《最後之舞》豆瓣評分:9.7」至少,這部紀錄片可以讓那些穿著AJ的年輕人們有機會知道,一個人要偉大成什麼樣子,才能成為人盡皆知的符號。如果你錯過了喬丹的時代,請一定不要錯過這《最後之舞》。
  • 看了紀錄片《中國醫生》,更加尊敬他們了!
    熬夜看了幾集《中國醫生》紀錄片。坦白說,拍的很好,不煽情不歌頌,更多的是把醫生作為一群有血有肉的普通當事人來展現,但終究還是眼窩淺,哭了好幾次。被砍傷的陶勇醫生,是一個曾經幾乎不限號、會為貧困病人墊付醫療費用、為無數患者重新帶去光明、專業排名全國前幾的的溫柔醫生,或許今後他無法再像以前那樣為病人臨床診治,但他說,治病救人不一定是一直在手術臺上,非常慶幸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
  • 這部高分法國紀錄片,孩子看三遍都不夠
    周末,孩子在公園小路上看見幾隻馬陸,興奮地蹲著觀察,當馬陸爬進了草坪,孩子特別失落,這些小蟲子在我們看來很平常甚至無聊,但是孩子卻非常感興趣,並能捕捉其中的微妙。在城市生活中,我們與小蟲子接觸的機會少之又少,在家裡的休閒時光,我和孩子無意間發現這部法國紀錄片《微觀世界》,簡直為孩子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 今天武漢解封,來看看這部高分抗疫紀錄片
    鬥比之前參與了一部紀錄片的製作,叫《冬去春歸·2020疫情裡的中國》,裡面的slogan是「沒有一個春天不會歸來」,今天再看這一句,真是好應景。今天武漢解封,很多人在做熱乾麵紀念這段日子。而在疫情期間,街道上空空蕩蕩,看不到一個賣熱乾麵的店面,沒有熱乾麵的武漢,那不是真的武漢。
  • 4部適合孩子觀看的高分紀錄片:所謂的富養,就是給孩子見識世界
    現在很多的孩子越來越喜歡看電視,一般家長們都會給孩子們看動畫片。一般其他的電視劇相比於孩子來說,可能不太適合,所以家長們一般要麼選擇動畫片或者專門給孩子看的綜藝節目。除此之外,其實有很多的紀錄片也非常的適合孩子看,而且一部好的紀錄片將就是打開另一世界的大門,甚至比書籍、或者動畫片更能夠去引起孩子的共鳴與思考,而且能夠不斷的豐富孩子的知識,去激發出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
  • 韓國電影:高分紀錄片直擊內心,你看過幾部
    韓國電影質量高的很多,其中不乏高分紀錄片!今天為大家介紹5部韓國高分記錄片,直擊內心。不知道你看過幾部呢!這部影片是「眼淚」的第三集,其他兩部分別是《亞馬孫的眼淚》和《北極的眼淚》,整部影片想我們展示了我們想不到的非洲,我們不知道的非洲故事與角落。喜歡觀看紀錄片的朋友可以三部連看,全方位的了解創作團隊的靈魂所在,本片是在2011年MBC上播出的,也是震撼心靈的紀錄片。四《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豆瓣評分9.1。
  • 網友強烈推薦的五部高分紀錄片!你喜歡看哪一部呢
    一部紀錄片或許對你無足輕重,但蝴蝶撲翅未嘗不可捲起成颶風。五部紀錄片,五種讓你變得優秀的契機,來不及看的記得先收藏哦!1.如果你是個消費者,這部紀錄片可以讓你洞察消費背後的秘密。如果你從事銷售行業,這部紀錄片就是你的殿堂級教科書。2.
  • 這部講流感的紀錄片,讓孩子也能理解「現在怎麼了?」
    該如何看待人類和自然的關係…… 我希望能啟發孩子,以一個更開闊的視野和格局,來看待這次的公共衛生事件。所以,在找了很多權威紀錄片之後,我最想給大家推薦這部,稍大點的孩子也能看懂的片子——《對抗致命傳染病》。
  • 這部高分紀錄片 讓我們深思疫情和未來
    就像紀錄片中所警示的:「當提及又一次流感大流行時,問題不在於它是否會發生,而在於它何時發生。」    阿爾貝·加繆在其經典之作《鼠疫》中說,「人世間的罪惡幾乎總是由愚昧無知造成,如果缺乏理解,好心能造成和惡意同樣大的危害。」    所以,在我們攻克難關之際,不妨看看這部紀錄片,深思疫情和未來。
  • 疫情期間不出門:在家陪孩子看這幾部高分紀錄片,比旅行還長見識(附...
    不過就目前來說,儘量減少外出是最好的防護,但不少孩子都覺得在家多少有點無聊。很多孩子都是把之前喜歡的動畫片或電視劇再看一遍,我覺得趁這段時間,給孩子看一些高營養的紀錄片,其實是個特別好的選擇。這篇文章是我在看過的所有紀錄片裡,選出了6部最適合陪孩子看的。想特別分享給「鬧劇荒」或者不知道陪孩子看什麼片子的朋友。
  • 8部高分藝術啟蒙紀錄片,讓孩子真正成了人
    藝術啟蒙系列的紀錄片去年介紹過一些,這次我們根據最新的各種推薦和排行榜,做了一些更新,篩選出8部高分藝術紀錄片,介紹關於世界藝術發展、大藝術家、著名藝術作品、著名博物館及展品的基礎知識。有空和孩子一點點看,就完成了藝術啟蒙,以後再去看展覽、逛博物館就不是走馬觀花了,會真的很有興趣、很享受。
  • 他被罵「喪家之犬」,卻是中國3000年來「地表最強」老師:這部高分紀錄片,一定要給孩子看!
    孩子們居家,我必不可少的,就是搜羅一些優質的紀錄片給她們看。一是紀錄片反映的是真實的世界,二來,孩子們可以通過紀錄片,深入的吸收到某個領域的知識,增長見識。前段時間,我發現了一部講述中國古代史的紀錄片,豆瓣評分 8.6,看過後感覺也非常不錯,拿來分享給大家。這部紀錄片叫《中國》,也叫《中國第一季》共 12 集,講述從春秋到盛唐的文化、歷史。
  • 優家春節特別篇(下):假期最適合陪孩子看的高分紀錄片之人文藝術
    這部紀錄片沒有教理教義的講解及探究,只是科教與佛教歷史知識的掃盲,非常適合孩子觀看。共40集,在唯美的畫面中看著白馬馱經和東土釋迦,讓人不禁思考,西遊記這個佛教故事深入每一個孩子的童年,我們跟佛教又是怎樣的關係呢?
  • 12部高分紀錄片,讓孩子深深認識到中國有多美!
    長假在家,帶孩子像看劇一樣看它,也是不錯的選擇。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media/md20790敦煌,以石窟和壁畫聞名天下,地處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春風不度玉門關」,講的就是這裡。這部紀錄片一共10集,它將給孩子帶來一片不同的天地 ...敦煌莫高窟,人稱「沙漠中的大畫廊」。
  • 5部高分地球紀錄片,教孩子學會保護環境!
    今天是世界地球日,小編為大家整理了5部地球科普高分紀錄片,空閒時家長們可以帶著孩子一起觀看,這一定能讓孩子們對我們的地球家園有更深刻、震撼的認識。看完別忘了和孩子們交流感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