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多倫多有大批人遊玩、大批人離開,來去之間逗留輾轉,自然要吃東西。
對於遊客來說,選餐廳最頭痛——至少我是如此,心眼小,翻來覆去地想即將到訪的餐廳到底值不值得去,有沒有更好的;
而那些即將離開多倫多的饞嘴市民們,也總在盤算還有沒有什麼「走前必吃」——我還是其中一員,且身邊有一大波屬於這兩類的朋友,三天兩頭來煩我「到底該吃些啥」。
那好,乾脆出個私人的多倫多必吃攻略好了,要好吃,要有代表性,要出了多倫多就吃不到。當然,還是那句話,適口者珍,各人口味標準不盡相同,也歡迎看官無私分享自己的必吃清單。
1987年,多倫多開了一家只有12張桌子的小餐廳,叫Lotus,主打中餐和義大利菜的fusion,一開業就受到《紐約時報》、Art Culinaire、Zagat的瘋狂好評。
這可能是中餐第一次在加拿大的高端餐飲中嶄露頭角。餐廳主廚叫李國緯,英文名叫Susur,當時年僅29歲。
16歲時,Susur進入香港半島酒店西餐部當學徒,開始正式接觸義大利、法國和瑞士菜。學成出師後,他花了一年半的時間週遊南亞、東南亞和西歐,20歲(1978年)移民多倫多,開設了前文提及的Lotus。·
1997年,在Lotus紅到爆的如日中天的時期,Susur竟然毅然把餐廳關了(莫名想到新加坡Andre),千裡迢迢舉家搬去新加坡,當上了新加坡同樂餐飲集團(可能大家對這個集團旗下的海鮮共和國、新加坡海鮮、同樂軒、羲和同樂、跳舞螃蟹等餐廳更熟悉)的總顧問。
2000年又殺回多倫多,開出了驚世駭俗的餐廳Susur Restaurant:開業第一年就榮膺多倫多最佳餐廳,並且是多倫多歷史上少之又少的世界前五十餐廳。也因為Susur Restaurant,李國偉被Food&Wine封為「千禧年十大名廚」之一——至於他的烹飪風格,Susur Lee在一個訪談中自己說了:「當你閉眼吃我的菜時,你會覺得在亞洲;但當你睜開眼睛,你會看到歐洲。」
真正讓李大廚舉世皆知的是2006年的美國版Iron Chef,李國緯和美國名廚Bobby Flay打成平手;2009年又參加Top Chef Master(今天的菜單裡還有當時Susur Lee用來大殺四方的fusion咖喱雞),拿了個亞軍,後來更是在亞洲版Master Chef裡當評委。
如今,在Luckee歇業之後,Lee Restaurant是主廚的所有重心所在,也是全加拿大最人氣最優秀的餐廳之一。
在Lee Restaurant點菜似乎不需要怎麼糾結,因為幾道菜實在太有名,都不用看菜單:比如鎮店之寶Singaporean-style Slaw,坊間好評空前絕後,甚至有人說改變了他們對沙拉一輩子的看法——更值得一提的是,這道菜竟然是一道純素。
沙拉主料19種(其實並不算多,如今很多歐洲名店喜歡弄五六十種原料的沙拉),明顯吃出來了的有以下:
炸米粉、黃瓜、白蘿蔔、胡蘿蔔、醃仔姜、西紅柿、炸青蔥和新鮮青蔥、醃珍珠洋蔥、蘿蔔苗、羅勒、花生碎、白芝麻、炸芋頭絲,一堆花花草草,以及紅菜頭做的沙拉醬。
醬汁講究除了放在盤底,中間還要澆一層,拌起來更均勻更透徹:炸米粉和芋頭的酥脆油香,蔬菜絲的清甜混了白蘿蔔和仔姜的一絲絲辛辣,三種蔥立體和諧的蔥香以及醃漬的酸甜,大量花生碎和白芝麻的乾果香和細碎嚼勁,以及酸甜平衡、東南亞特徵明顯但又說不出原料的沙拉醬,非常好吃,應該算是完美的東南亞式沙拉之一,調味保守但勝在幾乎無懈可擊香氣和口感——不過實話說,並不會吃完了想跳舞,「改變對沙拉的看法」應該是針對老外來說吧。
主菜當然首選Susur Lee首本名菜Pecking&CharSui Duck Breast——國內有無數餐廳在做「新派」烤鴨,無非加一些跳跳糖or果醬什麼的,了無新意了無驚喜。Susur希望他的客人在這道菜裡同時吃到中國北方烤鴨和南方叉燒的影子,菜的做法卻無論和烤鴨還是叉燒都沒什麼關係。
Susur嫌鴨皮太油,去皮鴨胸醃漬兼熟,外層焦香內裡還算軟嫩;另邊廂把油封鴨裹糊煎炸至外脆內爛,醬汁很妙,竟然既有甜麵醬的鹹香厚重,兼備叉燒的甜美濃鬱,還有一絲難說的香料味——光是這樣吃已經挺好吃了,但是沒啥驚喜,那麼下面驚喜來了:
烤鴨伴侶一上桌豔驚四座:首先荷葉餅應該加了黃油,軟韌到百揉不破同時輕鬆透光;黑醬汁是上文的中式醬加白芝麻,黃醬汁竟然是很熱帶的芒果生薑泥;醃珍珠洋蔥、香菜、黃瓜等都仔細切好;為了模仿鴨皮的脆感,特意配上輕脆利落的炸腐皮,更厲害的是一碟鵝肝醬!幼滑細膩到極點的肝醬(據說裡面還加了雞肝)酒香濃鬱,單作為肝醬來說水準已經極度之高,可以單賣——更令人嗨皮的是同行飯搭不吃鵝肝醬,歸我一個人獨吞——奢侈起來餅皮裡只包鵝肝和腐皮,爽。
Top Chef Curry Roasted Chicken是Susur Lee在Top Chef的得獎菜品,搬上菜單後點擊率當然老高。用咖喱醃漬後烤到皮脆肉嫩的雞卸下兩腿和一條雞胸,難得的是雞油頗多軟滑濃鬱——在多村難得有這麼有雞味的雞;
玉米面包丁和菠蘿丁烤脆,菠蘿片用烤箱烤乾,秋葵也烤得焦脆鮮甜,配上戲稱的紅綠燈醬汁:紅的是芥末籽番茄醬,綠的是辣椒薄荷chutney(chutney是種香料加醋加糖加水果的醬汁,來自印度),黃的當然是咖喱,屬於偏甜偏柔和、椰漿香氣強的版本。一道菜中表達清楚了chef的南亞、東南亞和歐洲的心路歷程,關鍵是很好吃。
單從口味上說,Lee的菜已經非常好吃且夠新穎獨特,更皆菜品設計和完成度都很好,哪怕味覺衝擊方面大招牌和默默無聞的菜品之間可能有一點差距,但也因此有了突出強調。總之,非常好,是多倫多最值得吃的一間餐廳,幾乎沒有之一。
📍地址 | 601 King St W,
Toronto, ON M5V 1M5, Canada
多倫多fusion菜雙雄並立,唯一能和Lee一決高下的只有Nick Liu了(花邊是在新一季Iron Chef中,Susur Lee作為擂主以細微優勢打敗過Nick Liu)。Nick主理Dailo是一個奇特的餐廳,一直被Lee打壓一直很堅挺,但每年Canadas 100 Best榜單都比Lee好看一些,甚至在一段時間內風頭蓋過了低調下去的Lee Restaurant。
Nick Liu的父母是客家人,自己學的卻是正統法餐,故出品和選材其實都很亞洲,只是技法和流程上像西餐更多——室內裝潢亦是,細節中透露出一大堆的亞洲元素,甚至比Lee更多。餐廳菜單很短且菜量不小,想多多嘗試者記得周末再來,此時才有種類多且招牌菜集中的Chef's Choice菜單供應。
招牌菜Crispy Octopus Taco用上了春卷皮,切丁的是紅燒五花肉、軟熟的烤章魚腳和豆薯(jicama,其實就是廣東人愛煲進湯的沙葛,侍者怕俺們聽不懂,解釋成了「一種蘿蔔的根部」),已經夠棒,還要淋上混入參巴辣椒醬的大蒜蛋黃醬(Aioli),撒上蔥絲兒,食味豐富香濃刺激,好吃。
生牛肉Torched Tamari Glazed Beef Carpaccio就真的fusion到家了。牛肉質量奇高,用上了加拿大最好的肉店之一Olliffe的九十天乾式熟成的肋眼眉肉(rib cap,肋眼的上蓋肉,臺灣牛排教父鄧有葵的看家肉「老饕牛肉」就是這塊),以魚露調味,除了一堆認得出認不出的香料(好像還有醃漬的瓜),點綴以小時候最愛的垃圾食品炸蝦條,味型很東南亞,肉肉本身軟滑多汁無筋,精彩。
恕我少見多怪,看到這碟殺馬特的Fried Watermelon還是吃了一驚,沒想到很不錯:西瓜裹一層乾粉輕炸後沾滿肉鬆,內裡溫熱香甜爆汁,肉鬆選的微辣,去膩的配菜除了豆芽和羅勒還用上西瓜皮,雖然味道中規中矩,但選材的大膽在多村不多見。
沒有糖醋排骨,但有Sweet&Sour Pork Hock,是為糖醋豬肘——雖是豬肘,但選料hin刁鑽,除了每一塊都方方正正,難得的是每一塊的肥瘦異常均勻,簡直像豬臉;至於調味嘛,餐廳所說的「Po Po'soriginal Sauce(婆婆原汁?聽起來很像把婆婆也熬進去了)」其實就是偏甜的糖醋排骨的味型,照例是杏仁碎、蔥蒜點綴,中國人吃著沒什麼新奇,但肉肉處理實在是好,瘦肉酥軟肥肉豐腴,比例恰當入味透徹,燉完後還猛火將外層烤出一點香脆,最幸運的人還搶到了那一塊軟粘微彈的肉皮……
總的來說,Dailo的fusion是大膽至極,光看腦洞其實已經超過了lee,至於好吃不好吃——好吃,但不驚豔,亦或說驚豔多來自於搭配,而不是味道本身;至於值不值得吃——非常值得,光見識一下榨西瓜和外脆內酥的肉肉們都值回飯錢;何況這種風格如此膽量,即使是放在任何事都很fusion的多村,也鳳毛麟角少之又少,基本上是獨一份。
📍地址 | 503 College St,
Toronto, ON M6G 1A5, Canada
國人對他們家Donna Dooher並不熟悉,但她可是加拿大的餐飲教母,1989年開的Mildred Pierce Restaurant給多倫多帶來了Brunch的概念——在她之前,多倫多居民都周末睡懶覺,後來雷打不動乖乖按時起床,上Mildred Pierce排隊去。
2008年,Donna把雄霸村裡brunch榜首20年的Mildred Pierce Restaurant關了,轉過身在LibertyVillage開了一家更精緻更有flagship格調的Mildred'sTemple Kitchen。直到今天,這裡依然是brunch聖殿,永遠的多倫多乃至加拿大第一(畢竟Donna是同級別廚師中,唯一以brunch打出天下的一位),在顧客口碑中除了需要排隊,幾乎毫無差評。
2012年,Donna被選為CanadianRestaurant and Foodservices Association(即加拿大餐廳協會)主席兼董事長,後來又成了Taste Canada的主席——雙料主席的身份,讓Donna一躍成為加拿大餐飲業龍頭老大,也成為了全國乃至全球最有分量的女主廚之一。後來,Donna開始擔任Canada's 100 Best榜單的國家級評委,其專注於早午餐的菜譜Out to Brunch也拿獎無數。
@TorontoStar
親民和藹的Donna名言無數,例如那個出名的比喻:在專業廚房中,女性就像需要小心烹調的雞肉和餃子,而男性就像豬蹄(大豬蹄子???)燉豆子,豪邁地扔進水裡煮,再加糖漿和大蒜——雖然有別,但兩者都大有用處。
每桌必點的Mrs. Biederhof’s Blueberry Buttermilk Pancakes是鎮店之寶,自打開業就有,直接賣出了五十萬份還多——如此厚度但極其鬆軟細膩的Pancake,該是美式Pancake的巔峰之作。
之前有朋友反應他家的Pancake出品有點急,但這次吃到的大氣周正,細膩度、溼度和空氣感簡直不遜於那些討巧的舒芙蕾鬆餅,且工藝上有技術含量太多,從麵糊的配方(加進大量酪乳Buttermilk),乃至攪拌的手勢和時間全靠經驗(拌過頭就幹硬無神了)。
在做pancake的時候已經放了藍莓進去,煎出來剛剛破皮香氣四溢,但還是要加上大量野藍莓醬——他家的野藍莓醬可是Donna的獨門秘方,傳說中加入了樹莓醋、紅酒醋、白酒醋、生薑、檸檬汁等等,並吃不出單獨某種配料,但真的錯綜複雜酸甜平衡,見功力顯身手;另加上楓糖漿和打發奶油,後者冰涼順滑濃香不膩,前者指定來自渥太華旁邊的安省楓糖中心Lanark County。整道菜完整成熟,算是我有限的經驗裡,吃過最佳的pancake之一。
Veda’s Choice是Donna版的班尼迪克蛋,非常法國的路線,用酥脆鬆軟、黃油十足的可頌代替English Muffin,常見的荷蘭醬加進紅蔥末和新鮮龍蒿碎,變成同樣溫暖順滑的BearnaiseSauce;
煙燻三文魚鹹香無筋,而兩枚水波蛋自然是渾圓流心技術完美。一道菜簡簡單單但經典見功夫,酥脆軟彈黏滑兼有,煙燻三文魚和Bearnaise醬的鹹度被可頌和雞蛋拉低,適口落胃。
侍者強烈推薦Wally’s Cheesy Savoury Tart。一個塔並不大,每份是四分之一,看著蠢笨乾澀,其實是剛出爐的熱辣版本,一刀子下去,酥皮撲簌簌掉屑——他家的自製酥皮號稱Five Star Pastry,的確是堪比頂級Bakery的出品。
點菜時以為怎麼也吃不完,其實最後只剩下配菜的烤土豆和沙拉,幾乎空盤。我不愛排隊,但Mildred's Temple Kitchen是我心目中極少數值得排上一兩個小時的餐廳,也是我短時間內吃到水準最高最舒服的brunch,幾乎可以拿來作為樣本,告訴城中別家餐廳brunch應該怎麼做。
哦對了,Mildred's Temple Kitchen早午餐時間段只能等位,但午餐晚餐都可以預定無需排隊,下次當然要再去,吃早午餐並不供應的Donna拿手菜藍莓雞胸華夫餅啊!
📍地址 | 85 Hanna Ave #104,
Toronto, ON M6K 3S3
Pai Northern Thai Kitchen
為什麼來多倫多要吃泰國菜呢?因為這間泰國菜實在太好吃太傳奇了。
Nuit Regular是如今全國最炙手可熱的主廚之一,護士出生但天賦異稟,從泰北小鎮Pai(現在也都是遊客咯)的Curry Shack,到抵達多倫多的第一件餐廳Sukhothai,每一間餐廳都火得不可思議。後來,Nuit開出了旗艦店Pai Northern Thai Kitchen,在Yelp上常年霸佔多倫多人氣第一的餐廳,也隱隱成為了全國最好的泰國菜甚至異國菜之一,也有了高端版的Kiin(加拿大前一百)、Sabai Sabai等其他傑作(早期多倫多第二火的餐廳Khao San Road也是她管,總之幾乎壟斷了多倫多泰餐)。
要說Pai的榮譽,最夠分量的該是BlogTO的多倫多第一泰國菜,以及被泰國政府官方封為了鳳毛麟角的Thai Select Premium指定餐廳。與此同時,Nuit也給BC、新斯科舍等一大堆個泰國餐廳當顧問,並在某一集Master ChefCanada中,作為全國最佳主廚之一擔任客座評委。
來到Pai,如果只能吃一道菜,那必須吃最最下飯的PAD GRA PROW——指天椒肉碎飯辣度自選,但不管多辣,都能很好地吃到刁鑽恰好的調味和繞梁的鍋氣——肉可以自選,一定一定要豬肉啊,才更油更香。
米飯幹身彈牙,小碗裡裝的是經典的nam prik nampla醬(魚露+糖+辣椒+蒜),簡單但平衡開胃解膩到不行,最後把溏心簡單戳破,通通拌勻了吃,毫無槽點。
鎮店之寶CHEF NUIT PAD THAI這可能是城中最好的pad thai,內容除了滑溜的河粉,還有豆腐、豆芽、韭黃、香菜、雞蛋,再自選雞肉或牛肉,炒得乾濕正好鍋氣撲鼻,調味老道平衡異常合適,配上烤香的花生碎,是一碗非常有水準的pad thai,放在曼谷該也能吸引不少食客。
清邁面KHAO SOI雖不是最主打,但人氣很旺。黃咖喱湯底的調味依然精彩老練(城中大部分Khao Soi都膩得嚇人),椰漿很節制魚露很有戲,雞蛋面夠滑溜,炸麵條夠酥脆,撒點青蔥和香菜,但就是很完整很過癮很好吃——不管是牛肉還是雞腿,都酥爛入味皮香肉軟。雖然已經很不錯,但如果再配些生紅蔥、青檸之類的,當然更複雜更完美。
Pai那種精確刁鑽的調味、穩重成熟的出品,讓大家都不自覺忽略嘈雜昏暗吵鬧的環境,專心吃菜,想找茬都找不出啥來。這樣的出品,放在泰國本地也應該是一家人氣餐廳,放在多倫多更是那種閃閃發光的地標——還便宜,不吃幾頓渾身難受。
📍地址 | 18 Duncan St,
Toronto, ON M5H 3G8, Canada
身為多村飯袋一枚,Buca總該聽過吧:多倫多著名的Buca三胞胎,BucaKing、Bar Buca和Buca Yorkville,每家都是Canada’s 100 Best Restaurant榜單的常客,屬於超級重量級名店。
Buca King是總店,富麗堂皇,主打豬肉和內臟,「nose to tail」;Bar Buca是親民輕鬆的日常選擇,早午餐一位難求;至於這Buca Yorkville(真名是Buca Osteria&Bar),最年輕卻最耀眼——2018年加拿大第四、多倫多第二,光宗耀祖榮譽等身。
廚房大佬Rob Gentile在這間現代溫暖的餐廳裡,咬牙忍痛捨棄了他最愛的豬部件們,主打義大利風格的各種海鮮——自然,意面和披薩還是雷打不動的。
沒有了羊腦、豬耳朵這些本地人吃得戰戰兢兢的東西,換成所有人都喜聞樂見的新鮮水產,各榜單排名和口碑都高出本店很多——不變的還有成熟穩定的技巧和踏實家常的理念,哪怕菜品完全不一樣,風格明顯一脈相承,怎麼吃怎麼喜歡。
遠看很像蝸牛(or生煎?)的Nodini是Buca必點的麵包。
熱辣香濃的麵包球彈性和空氣感兼有,加進足量的橄欖油、大蒜和迷迭香,暖胃熱身,想不好吃都難。
他們家的Burrata Pizza是所有嘗試過的吃貨都五星推薦的一款,理所當然地榮獲了「學徒最愛pizza」的稱號。
這款pizza配料很簡單,但無懈可擊:老老實實,多汁自然的番茄、新鮮甜羅勒,加上最愛的奶香四溢水嫩滑彈的布拉塔芝士,橄欖油都是價格不菲的Terre di San Mauro(來自Calabria大區,有標誌性的青蘋果、番茄和香料香氣),酸甜鹹香平衡正正好。
pizza餅底極酥脆,微帶炭香。上菜時會配上一把大剪刀,讓食客很有儀式感地自行將pizza大卸八塊,每個人都能分到更酥脆焦香的邊緣和更柔軟的中心部位。其實空腹的話,俺應該可以獨自磕完這一尺多長的一整張,才不要和誰分享。
作為意面的忠實擁躉,在剛到多村時就屁顛屁顛地跑去buca的king st店吃了這碟名傳四方的BIGOLI(也是少數兩間buca都長期有賣的菜),一年後再吃,依然精彩:手工鴨蛋黃做的偏粗意面,熟度自然是完美的彈牙al dente——義大利人堅信意面硬一點、嚼久一點,才能體會到更多的味道;口味其實是很傳統的ragu(肉醬),加了點馬斯卡彭奶酪柔和口感增加奶香,關鍵在於肉醬加了鴨雜!!!乍吃完全吃不到任何鴨雜的感覺(鴨味都沒什麼),但在穩當的鮮甜濃鬱之後,反上來一陣形容不出的異香,難以描述,只是絕對好吃——也絕對是多村乃至加拿大獨一份的意面,做得精彩穩定,牆裂建議嘗試。
前文提過,Buca Yorkville海鮮拿手,鎮店之寶就是這道章魚Polipo e Vongole:這可能也是村裡最好吃的章魚之一。兩大根章魚腿燉到軟熟微彈,再大火燎外皮至香脆,口感完美。
擔心不夠鮮?旁邊BC省的蛤蜊們飽滿多汁鮮甜無比;擔心不夠濃?牛寶寶(veal)的骨髓油香上頭;至於零散擺上焦脆的朝鮮薊和黑洋白菜(cavolo nero,託斯卡納地區常用的蔬菜),以及用Fregola(義大利撒丁島Sardinia特產)球型意面裹上鮮掉眉毛的湯汁,就更平衡更添花。碗底的湯對亞洲人來說可能偏鹹了,但是正常的義大利鹹度。
從落座前,到痛快澎湃地吃完每一道菜並讚揚不斷,到埋單離席依然嗨森——BucaYorkville擁有心目中「經吃」的好餐廳的全部素養:本就是喜歡的菜系,加上簡單、穩定、成熟的出品和思路,連侍者介紹起菜來也胸有成竹輕重拿捏得當。相比Bar Buca更複雜更有底子,相比Buca King從食物到環境都更輕盈現代,對「度」的把握非常討喜。
📍地址 | 53 Scollard St
Toronto, ON M5R 0A1
與其說Alo是個餐廳,不如說Alo是個現象——在其他fine-dining普遍最多提前一兩周預定的多村,Alo誇張地提前一個月都訂不到——到今年,已經,且是加拿大唯一入圍世界前一百的國家級餐廳。
有幸者如我,提前兩個禮拜打電話給餐廳(平均80%的佔線率),訂到周末六點的吧檯好位——要知道,整個alo也就幾席緊鄰廚房的吧檯,和廚師溝通零距離無死角,訂到就是賺到。
來聊聊餐廳本身。Alo是個拉丁語單詞,意為「滋養」;餐廳主打新派法餐,主廚Patrick Kriss履歷豐富,早期在個人很喜歡的多村法餐老大哥AdP學藝,之後轉戰紐約師從名廚Daniel Boulud,幹了三年(那時候Restaurant Daniel還沒有被降成兩星捏)。Restaurant Daniel停業翻修的時候,Kriss去了法國,先後供職於名震九霄的Regis Marcon和La Maison Troisgros。2010年,他返回多村,在名店Splendido幹了兩年,再後來的坐鎮Acadia使他徹底聲名遠揚(然鵝,這兩家現在都歇業了)。兩年前,他和幹練的總經理Amanda Bradly組成了Alo團隊的雛形。
頻繁更換菜單是Alo的亮點之一,所以無法推薦什麼招牌菜——每一道都好吃,只看個人喜不喜歡。比如剛坐下來就得到一碟Amuse Bouche——曾幾何時alo的餐前小食是四個鵝肝泡芙,想想就夠膩乎,如今雖然仍有鵝肝,但已豐富太多:加楓糖、波本威士忌和脆餅的鵝肝批、裹脆米的李子醋味鵝肝批、填進Gougeres(法國一種類似泡芙的圓餅)裡的切達芝士蘋果醬慕斯,以及放上魚子醬內含檸檬醬的空心脆球(餐廳把它當作souffle),從鮮腥到甜濃、從香脆到輕盈,變化多端有誠意,功力盡顯。
那次還吃到了一份美妙的Venetian Caviar,造型讓我想到了Thomas Keller的鎮店名菜Oysters and Pearls(也是好玩,此行在alo吃到的是加魚子醬的,據說以前還真的有加生蠔的版本),不過alo的版本低調很多:順滑細膩到沒朋友的蘋果濃湯香滑順口,配上軟化的煙燻黃油,加一勺酸奶油(culturedcream)一勺魚子醬,貌似很簡單,但平和統一的柔滑鮮甜中有霸道的腥甜和淡煙燻味的點睛,實為溫暖落胃的上上之選。
主廚法餐功底紮實,膽大起來旁徵博引亞洲元素,一套tasting menu下來連貫流暢主題明確邏輯性強,算是城中少有的世界級餐廳。因為菜單換得極勤,少數菜品明顯不那麼成熟不那麼經得起推敲,但瑕不掩瑜——人在多倫多,好歹要去過一次Alo,比上過CN塔什麼的有意義多了,
小分隊Alo全測評可戳👉Alo測評 | 多倫多排名第一的餐館值得排隊兩個月去吃嗎?
📍地址 | 163 Spadina Ave,
Toronto, ON M5V 2L6, Canada
在裡面的RESTO BOEMO,可以吃到名廚Ivana Raca拿手的松露土豆丸子Boemo BohoTruffle Gnocchi:
鎮店之寶是這碟Boemo BohoTruffle Gnocchi,堪稱城中意面新貴。各種小蘑菇打底,有強烈的飽滿的菌香;白醬的厚度合適,細滑濃鬱不膩不粘;土豆丸子(Gnocchi)當然是新鮮現做,柔軟沙滑,刻意保留了少量土豆顆粒增加口感,樸實穩妥,有大地之氣。
當然了,還要加進足夠的黑松露,華麗簡約暴力——加幾刀可以讓廚師刨多幾片松露在面上,味道並無甚差異,但可以輕鬆產生自己很富有的錯覺。
城中最佳泰國菜之一Khao San Road在Chef's Hall開設分店Little Khao。
我最愛的Pad Gra Prow怎麼做都不會難吃,羅勒肉碎炒指天椒,醬油、魚露和糖調味,LittleKhao額外加入了甜椒洋蔥和生脆的豆角,並不太辣,但不變的是無敵開胃下飯,偶爾咬到肥肉的部分更香。
和別家常見的配煎蛋不同,Little Khao配的是很不錯的溫泉蛋,拌來更溼潤滑口。當天的漏洞是米飯質量普通,但瑕不掩瑜,總體還是蠻好吃。
如果這都不夠吸引,那麼前文提到的大廚Nick Liu在這兒開設攤位該是足夠嚇人了。Little Dailo的左宗棠雞做得尤其不錯,和最膈應人的唐人街版本(當然了,正統湘菜也有左宗棠雞,只是和唐人街的完全是兩個玩意兒)是兩個玩意兒。
大塊雞腿肉上漿勻薄,外層酥脆,裹汁很久後還不軟塌,而內裡比想像還要多汁。調味中正老練,比常見的味型酸一些,更爽利更開胃,再撒點炒香的黑白芝麻——這該是俺吃過最合胃口的左宗棠雞了。
小分隊Assembly Chef's Hall全測評可戳👉多倫多最名廚雲集的Food court攻略!拉麵炸雞泰餐烤肉,都是城中Top1!
📍地址 | 111 Richmond St W
Toronto, ON M5H 2G4
小吃的話很糾結,Seven Lives、Banh Mi Boys、BlackbirdBaking Co.等等雖也好吃,但離了多倫多也吃得到。那好,再推薦一遍最愛的Bang Bang Icecream好了。
作為傳奇烘焙店Bakerbots的分支,從多倫多頂尖的曲奇餅、肉桂卷、切片蛋糕,搖身一變,賣起多倫多最出色的冰淇淋,毫無隔閡自然至極。
從上往下數第二排的口味全都好吃!
至於冰淇淋本身的質量,簡直好得不可思議,是我心目中妥妥的多倫多第一質感,細膩無渣、綿軟黏滑,實在挑不出刺兒,更難得的是哪怕每種口味糖、奶、水配比不一樣,質感全都很完美。
店裡的泡芙也烤得好,酥脆溼彈兼有,和Burnt Toffee是絕配,店家的宣傳圖中,泡芙夾得就是BurntToffee——原則上,個人不愛所有burnt toffee口味,太甜太重,但Bang Bang家是唯一我很喜歡的Burnt Toffee,重點是,加進了不少大塊的、香脆的、不粘牙的太妃糖!
冰淇淋本身也不至於太甜,太妃糖香氣很足,和泡芙一起,用吃漢堡的pose吃,只覺得香甜滿足。
小分隊全測評可戳👉多倫多冰淇淋地圖:吃了上百家,選出這七家
📍地址 | 93A Ossington Ave,
Toronto, ON M6J 2Z2
多村城中精品餐廳遠不及這幾家,無論是高大上如Alo,還是犄角旮旯裡的小店,都是每一個Torontonian的回憶。如果有一天你會離開這個城市,哪幾家店是你的走前必吃呢,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撰文 | 學徒食客
圖片 | 學徒食客
編輯 | 學徒貝習
本文為吃貨原創文章,僅代表原作者立場,
不涉及任何商業利益。
僅為傳遞、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行為的建議。
宅在家裡還能比在飯店吃的便宜?
戳FoodHwy小紅車外賣
享受大多地區獨家折扣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