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少年于謙
進入2020後,不難看出,網易雲音樂在版權上的建設正在提速。
在接連拿下華納版權、滾石唱片等經典流行曲庫後,網易雲音樂也在分眾音樂品類上發起了衝擊。
6月22日,網易雲音樂宣布與日本知名說唱廠牌BPMT(BPMTokyo)達成版權合作,獲得旗下海量說唱歌曲版權全面授權。
BPMTokyo是日系說唱的代表廠牌之一,旗下擁有日本衝繩說唱代表人物Awich,風格獨樹一幟的JP THE WAVY,新聲代說唱歌手代表kZm等眾多優秀的說唱歌手,他們的作品在海外積累了超高人氣。
事實上,這並非網易雲音樂首次在日音領域探索了,在拿到BPMT曲庫之前,網易雲音樂曾先後與KING RECORDS、NBC環球娛樂日本有限公司、日本哥倫比亞唱片、吉卜力工作室等內容方達成版權合作,將一大批優質的動漫原聲以及日語流行歌曲引入國內。
而此次拿下BPMT後,網易雲音樂也將進一步強化自身在分眾音樂版權市場的優勢。
為什麼網易雲音樂會成為日本版權方的首選?
長久以來,日本本土音樂市場仍然以唱片銷售為主,這也導致其在對外版權合作中更偏向保守。而隨著流媒體的不斷衝擊,特別是國內流媒體平臺的崛起,日本音樂產業開始轉變思路,逐漸對外開放了版權合作。
對於日音相關的版權方而言,在面對外來版權合作也並非沒有顧慮:
1、雖然通過影視、動漫OST的宣發,使得OST類原聲的日語歌曲在海外有較高認知。但對於更多其他類型的日本音樂來說,受限於藝人/團體在海外的影響力,用戶數量仍偏向小眾。如何精準找到這批用戶,是一個難題;
2、即便在找到了合適用戶和聽眾,如何這個基數上進一步放大歌曲影響力,提升版權價值?
得益於社區化的氛圍,網易雲音樂從誕生之初便有分眾音樂的土壤,當年網易雲音樂破圈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一眾以播放器工具為主要形態的產品中,用社區屬性撕開了突破口;並幫助用戶發現了不少優質原創音樂,逐漸被用戶熟知。
這也讓用戶在使用網易雲音樂時多了一絲未知感,用戶在這裡中不是簡單的通過搜索、聽歌的邏輯,而是期待能從中發現自己沒聽過的好音樂,亦或找到收聽同樣類型音樂的人,產生共鳴。所以,發現和分享是刻在網易雲音樂骨子裡的基因。
首先通過用戶UGC的歌單構建,各類音樂可以依靠個性化的算法+部分人工推薦的方式,推薦給合適的聽眾。日音用戶也可以在不需要具體音樂人和歌名信息的情況下,找到想聽的類型和風格的音樂,極大的降低了日音用戶獲取優質音樂所花的時間成本。
並且通過樂評、Mlog的形式,為分眾音樂的用戶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渠道,逐漸形成圈層歸屬感,從側面也加深用戶對此類音樂的認同和粘性。在此前提之下,用戶也易於自發為所喜歡的歌曲創造新的內容,形成二次傳播。
米津玄師的《Lemon》網易雲音樂用戶留言
根據小鹿角智庫發布的《日本音樂在華推廣現狀洞察報告》顯示,有高達79.33%的日音用戶會收藏歌單,在除聽音樂外的用戶消費行為中排名第一。而在網易雲音樂站內,看歌曲評論的用戶佔比達61%,通過評論表達自我的約達25%。
顯然,在社區化運營思路之下,分眾音樂有了更多被發現、被放大的機會。這也為日本音樂的版權方放大音樂價值提供了落腳點。
為什麼說年輕人才是放大音樂價值的基石
移動網際網路的紅利逐漸消退後,音樂平臺競爭的下半場,已經不再是單純內容版權和渠道之爭,而是對新生代年輕用戶之爭。
這也成為版權方在考量音樂平臺時的基準。
為什麼版權方要找到年輕且多元的用戶,第一對於存量版權而言,版權方無疑希望能通過平臺來找到更多新的聽眾,把歌曲傳播的「周期性」提升為「長期性」。
其二對於偏向分眾化的版權而言,版權方也無疑希望能夠通過用戶二次創作突破原有聽眾圈層,破圈得到更大的傳播價值。
而年輕用戶對於音樂平臺來說則意味著更高的內容消費能力、更高的音樂內容接納度以及更強的音樂創造力。
直白來說,年輕用戶更願意為了他們熱愛的音樂付費,也樂於為此創造新的內容,形成二次傳播。
這一點從小鹿角的報告中也能論證:日音用戶以95後年輕人群為主,佔比超9成,其中00後佔比74.41%;在職業結構上,學生群體成為主力軍,佔比高達82.81%,其次為企業職員和自由職業者,在學生人群中,又以中學生和大學生比例最高,分別為54.17%和28.28%。
BPMT乃至吉卜力工作室選擇牽手網易雲音樂的原因或許同樣如此:根據Mob研究院2019年9月的研究報告《Z世代大學生圖鑑》中顯示,網易雲音樂憑藉接近1000的TGI指數,成為最受Z世代歡迎的娛樂應用之一。
而這些也和網易雲音樂一直堅持社區化的運營密不可分:網易雲音樂從一開始便將自己定位為社區,並在後續樂評、歌單、Mlog、直播等方面不斷創新。這使得用戶在聽歌之外,可以通過創建歌單展現自己的音樂品味,在歌曲下面分享自己的故事,可以把自己對音樂感知製作成Mlog,也可以直接在雲村和音樂人直播中與自己喜歡的歌手互動。
換言之,在網易雲音樂中,用戶既是內容的消費者,也是內容的創作者。
中國流媒體平臺 幫助日本音樂發現潛在聽眾
在很多人看來,日本音樂在內地的影響力和傳播度相對較弱。
但其實在華語流行音樂普及的初期,一大批膾炙人口的金曲都受到了日本音樂的影響。比如李克勤《紅日》、小虎隊的《青蘋果樂園》、劉若英的《後來》等都是翻唱自日本歌曲。
然而由於日本唱片市場對於數位音樂的保守態度,使佔得流媒體先機的中國日音用戶,很難找到合適的正版音樂收聽渠道,而日本音樂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也有所下降。
幸而在流媒體興起的大勢下,日本音樂產業也開始從實體向數字的轉型,對流媒體也從抗拒到接受轉變為到主動擁抱。
根據日本唱片協會(RIAJ)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付費訂閱與廣告支持的音頻流媒體服務在2019年為日本音樂行業創造了419.7億日元(2.85億美元)的收入,該數值相較於2018年的313.7億美元增長了33.8%。
另一個方面,與日本唱片公司合作海外流媒體平臺也給到其轉型信心。
通過流媒體的傳播方式,日音在海外市場增速明顯。根據網易雲音樂後臺數據顯示,2016年日本音樂播放量以及以日音為主的ACG(動畫、漫畫、遊戲的總稱)音樂的總播放量呈現爆發式增長。其中,日語歌曲播放量同比增長達80%,ACG歌曲播放量同比增長達280%。
日本唱片公司早先不願意轉型流媒體的原因之一在於,在本土市場,唱片公司在實體唱片中獲得的收益要遠高於數位音樂。
而在海外流媒體平臺的推動下,也給日本音樂版權方在海外找到了新的商業模式,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其發行思路。
比如與日本愛貝克思集團達成版權合作後,網易雲音樂在同年7月,就創新推出了國內首張日音數字專輯——日本男子流行組合放浪新世代from放浪一族的《無法流淚的PIERROT仰望不見日月的天空》。
2019年,日本超人氣樂隊RADWIMPS的數字專輯《天気の子complete version》,目前已在網易雲音樂售出超過20萬張,創下了日本音樂數字專輯在中國的最高銷量紀錄。
此前從未發行過數字專輯的木村拓哉,也於2020年1月發行了數字專輯《Go with the Flow》,並在網易雲音樂收穫了最高的平臺銷量。
根據國際唱片協會IFPI發布的《2019年全球音樂產業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已經躍居成為排名第七的音樂消費市場,這無疑對國內音樂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長久以來,國內音樂行業自唱片時代到數字流媒體,一直遵循的國際路線。而隨著網易雲音樂創新化的運營思路下,不僅多元化拓展國內的音樂產業,也對海外音樂產業發展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