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三大終極問題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世界上能完美回答這三個哲學問題的人屈指可數。
哲學的問題太深奧了,但問題很直接,一點不複雜,人人都可以有答案,也不會有對錯。而我們有幾個關於「水果的問題」,一點兒也深奧,看似很淺顯,但實際上比哲學三問還要複雜。
如果我們問你這幾個水果中的基本常識性的問題,你確定你能回答對麼?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水果?
對於大多數人,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都會很不屑的說一句:「水果就是富含水分的、可食用的植物果實,這連初中生都知道。」
這個問題,看似是一個基本常識,可實際上,它非常複雜,也是很多人的認知誤區。我們在小學、初中學自然、學科學的時候,可能由於知識講得比較淺,從而造成了這種認知誤區。
水果,其實不僅僅指「富含水分的植物果實」,水果的廣泛定義是指富含水分、可食用的植物果實、種子、莖及其衍生物。
而且我們初中時聽說過的,果實是由植物子房發育而來的,這個也是一個「錯誤」的認知。果實不僅僅是由植物的子房發育而來,還有可能是花託、花萼等發育而來的「假果」,這些屬於非真正的植物「果實」。生物學上,可以把果實分為單果、聚合果、復果。
舉個例子。我們常見的水果—草莓,實際上食用的主要部分不是草莓的果實,而是草莓的花託。草莓身上的那些白色小點點,也不是草莓的種子,而是草莓的果實,這種類型的果實叫瘦果。
另外,我們常吃得菠蘿是由中心肥厚而肉質的中軸、中軸上生的肉質苞片和螺旋形排列的不發育的子房三者合起來組成的球狀體。我們吃得菠蘿也不是單獨的一個果實,而是一個聚合果。
生物學上,對果實的闡述,較真起來是比較複雜的。
實際生活中,我們對水果的闡述就更複雜了。
什麼是水果?
這闡述起來比較難。因為水果本身不是一個什麼嚴謹的概念,沒有什麼明確的範圍,更多時候是根據大家的日常習俗來的。
比如,我們認為聖女果是水果,但又認為西紅柿是蔬菜。而在生物學上,聖女果跟西紅柿都是番茄,它們的關係就跟紅富士蘋果和黃香蕉蘋果一樣。這樣來較真的話,那聖女果到底是不是水果?
再比如,甘蔗有果蔗和糖蔗,那麼甘蔗是不是水果?雪蓮果食用部分是雪蓮果的根莖,那雪蓮果是不是水果?有些玉米品種的玉米粒水分非常大,又甘甜,可以直接鮮食,那這樣的玉米是不是水果呢?
實際上,大家都可以將這些稱為水果,沒有什麼錯誤的地方。當然了,如果你說它們不是水果,這也不是什麼大錯。
在水果的歸類上,大家可以「唯心」一點兒,我就認為西紅柿不是蔬菜是水果,黃瓜是水果不是蔬菜,也是沒問題的。
所以說,水果不是一個什麼嚴謹的歸類,別人說甘蔗是水果,那就是水果,說雪蓮果是水果,也就是水果了。沒有什麼嚴謹的對與錯。
什麼是水果?習俗問題是大於科學歸類的,因為「水果」本身就不是一個科學上的歸類。
第二個問題:什麼是果樹?
如果我們問,蘋果樹是不是果樹?100%的人都會回答:「當然是了」。但如果我們問「草莓是不是果樹?」
很多人可能會不屑的嘲諷道:「草莓怎麼可能是果樹?」
在日常認知裡,果樹要是「樹」,草莓又不是樹,怎麼能是果樹?
這是一件很尷尬的事兒,像我這樣的,以前學得果樹專業,寫得畢業論文是草莓,如果按大多數人的認知來看,那草莓都不是果樹了,我們專業不就跑偏了麼?
實際上,相對水果來說,果樹是一個比較嚴謹的概念。果樹是指「可以生產人類所需要的果實、種子及其衍生物的植物。」也就是說果樹不一定是指木本植物,其它藤本植物、草本植物都是可以的。
比如,甜瓜也是果樹,西瓜也是果樹,葡萄也是果樹。
果樹並非一定是「樹」。
第三個問題:這些歸類對科學研究有用嗎?
不是所有的歸類都是有科學用途的。水果和果樹的歸類,也就是生活上的「常用語」,基本上沒有太大的用處。
而且隨著認知或者生產的需要,水果和果樹也是可以擴充的。比如,水果玉米和甘蔗,把它擴充到果樹裡,有問題嗎?可能有爭論,但在科學上沒有啥問題。
本身怎麼叫?怎麼歸類,沒有太大的限制。
這些問題也不需要可以的去科普,因為必要性不大。但是,壞就壞在,一些人「習慣用錯誤的認知來給別人抬槓」。你說甘蔗是水果,他會找很多所謂的「科學證據」來反駁你,說甘蔗不是水果。
這又讓我想到了,「大櫻桃是不是車釐子?菠蘿是不是鳳梨?」等問題,很多人都是在錯誤的認知上來給別人抬槓的,基礎認知是錯誤的,怎麼講都不會明白了。
基本認知是錯的,很多問題就解釋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