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們見證過歷史的定格瞬間,也迎來了暴雨過後的麗日晴天。
過去的是時間,記錄下來的是敬畏與感動。
2020年12月18號湖北之聲《今夜不寂寞》全新改版,並面向聽眾和網友發起「我的2020,你好2021」的主題徵集,徵集2020年那些普通卻不平凡的故事和照片。一段段平實而真摯的講述,一張張溫暖的照片,將2020年的珍貴記憶,一一串起。
記錄感動,守護希望,2021,我們來了!.mp3
07:35來自湖北之聲FM1046
抗疫夫妻檔:姚純華和祝劍鴻「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姚純華和祝劍鴻是來自中國電信的一對抗疫夫妻,參與抗疫共120多天。夫妻倆都是12345市長專線的話務員志願者,每天平均接聽量80~90次,最忙的時候一天要接聽120多次的電話。姚純華的身邊,總有丈夫祝劍鴻的身影。祝劍鴻不僅是妻子的好幫手,在單位也是精英,是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雲監工項目的核心團隊成員。
2021心願:2021年希望能和愛人一起出去旅遊,多走一走,看一看,一起學習書法,創作出更多的好作品!
姚純華祝劍鴻(抗疫夫妻檔)
志願者王海濤:我和「冰箱女孩」的故事
王海濤,大象戶外運動有限公司的創始人、疫情期援鄂志願者,曾參與汶川地震救援,擔任武漢救援隊隊長。
1月24號,王海濤開始了志願者服務工作,從單打獨鬥到影響了一批兄弟自願加入志願者團隊,一同籤下生死狀。抗疫期間,除了運送醫護人員和物資之外,只要有人尋求幫助,他總能挺身而出。
最難忘的,是一個「冰箱女孩「的故事。女孩的母親去世了,父親重症,哥哥也被確診,急需用冰箱來儲存救命的藥物延續父親的生命。在找不到志願者的情況下,王海濤冒著「違反禁令開車上路可能被扣12分」的風險,給女孩送去冰箱,幫女孩圓了心願。他說:一個人的生命遠比扣分更重要。
還有一件最難忘的事,就是參與了央視大型紀錄電影《2020,中國戰疫》的拍攝,以自己的人物原型扮演志願者一角。
2021年心願:希望能再攀登一座我喜歡的雪山。
王海濤護送新華醫院醫護人員
聶三華:醫護人員的「擺渡人」
聶三華,武漢公交集團光谷營運公司機動車隊739路駕駛員、2020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從1月26號到4月16號,負責接送新疆援鄂醫療隊的醫務人員上下班,參與抗疫共81天。
他說,2020最難忘的是護送醫護人員上下班,看到他們疲憊的睡著的樣子,心疼到不知道怎麼開車了。回想起抗疫的日日夜夜,每一天都是人生難忘的經歷。如今看到新聞鏡頭裡那些熟悉的戰疫場景,時常也感動地落淚,這段與援漢醫療隊結下的戰友情,是他一輩子的工作動力。
2021年心願:希望疫情消除殆盡後,帶著家人去一趟新疆,看看戰疫時的戰友們。
醫護人員的擺渡人「聶三華」(志願者)
彭建偉一家:非遺傳承一家親
彭建偉(中國玉石雕藝術大師)、女兒彭培瑾(國家一級工藝品雕刻師)、外孫蘇俊彥(小小非遺傳承人)
回顧2020,最難忘共同宅家的日子,享受了難得的家庭團聚的幸福時光。與家人一同研究學習玉石雕刻的同時,家人之間的感情更加親密了。
彭建偉說:「非遺的傳承應該從娃娃抓起,中華傳統的東西不能丟。疫情期間,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2021心願:
(彭建偉)全家都健健康康,孩子們能夠多陪在身邊。
(彭培瑾)家人們工作順利、孩子學習能夠更上一層樓。
(蘇俊彥)希望能夠像姥爺那樣,通過學習雕刻出屬於自己的藝術作品,在新的一年送給老師或同學。
(左)彭培瑾(中)蘇俊彥(右)彭建偉
鄧安慶:和父母相聚的「100天日記」
鄧安慶,職業作家,9歲那年由於父母的工作原因,成了一名留守兒童,漸漸習慣了獨立生活,因為很難見到父母,三人的合照幾乎沒有。
回顧2020,因為疫情和父母相處了近三個月,細緻地觀察父母的舉動,了解他們的需求,感情也逐漸加深。
這段時間,鄧安慶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用100天的日記來記錄和父母相處的點點滴滴。
2021年心願: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自己的新書能出版順利,也希望我的父母的身體健健康康。
鄧安慶的父母
2020,我們一起並肩走過。
一路上,有親人的叮嚀、有朋友的支撐、有素未謀面的陌生人的守護……
口罩遮不住堅定的眼神,風雨阻擋不了前行的腳步。
經歷2020,我們更懂得生命的意義!
不負時代,不負生命!
2021,我們來了!
(作者:湖北之聲劉穎 楊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