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來章子怡與汪峰,一開始不被看好的兩人,攜手幸福生活的這幾年,竟讓人好生羨慕。尤其是二胎生子之後,更是經常在微博裡曬幸福。作為名人,他的育兒心得也引發了網友的熱評。
章子怡對女兒和兒子的教育完全不同。女兒在生活和學習上的要求,基本上都能滿足,而兒子則採取了「窮養」的方式。平時基本上很少給兒子買衣服,都是用女兒醒醒小時候用剩下的衣服和生活用品。
很多網友表示不理解:擁有億萬身家,卻還要「窮養」兒子,真的有必要這麼節儉嗎?
雖然每個家長的教育方式都不一樣,但初衷都是一樣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積極的心態,良好的品格。
「窮養」是對男孩的挫折教育,與家庭經濟條件無關。
養兒子與養女兒不同,平時除了要教會孩子有擔當、責任感、情商等能力,還要做到兩不管三不慣,讓孩子更有出息。
1、孩子能自己完成的事情不要管
很多孩子都是在三世同堂的家庭中長大,在一群長輩的溺愛下,導致孩子三四歲了,還不會自己吃飯。
全能父母,養出無能孩子。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中科院「神童」事件。「神童」的名字叫魏永康,自1983年出生,媽媽就把他帶到身邊,培養學習。
魏永康之所以被稱為「神童」,與它小時候的驚人履歷有很大關係。
一歲三個月開始學寫字;
2歲時已掌握1000多個漢字;
4歲完成小學階段課程,且都達標;
13歲參加高考,被湘潭大學物理專業錄取;
17歲考入中科院,碩博連讀。
看似輝煌,背後卻隱藏著令人心痛的問題。魏永康的媽媽為了讓孩子能專心學習,為孩子做了很多:
每天早晨起床,就給孩子把牙膏都擠好了;
不讓孩子做家務,端飯、洗澡、洗臉這些都要是媽媽一手包辦
高中的時候,曾學梅還親自給他餵飯······
魏永康的媽媽說:「只有專心讀書,將來才會有出息」。
媽媽的「包辦一切」,讓魏永康不能生活自理:熱了不知道脫衣服,冷了不知道加衣服,甚至北京冬季的一天趿上一雙拖鞋、穿著單衣就到天安門去玩,他不會與同學交流,不會跟導師交流,自己的論文無法完成。
最終,2003年7月,魏永康連碩士學位都沒拿到,就被勸退了。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性,可以讓他擁有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2、自己能承受的挫折不管
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磕著、碰著,或者受欺負了,就心疼的不行,趕忙過去抱著孩子,連珠炮似的問孩子疼不疼,有沒有受傷。但也有一些家長的態度是:男孩子就該經歷一些小磕小碰,省得嬌裡嬌氣的。
這兩種方法教育出來的孩子,哪個的受挫能力更強,性格更堅強?當然是後者了。
但在教育的時候,我們應該把握好度,不要一味的逼孩子獨立勇敢。
我家兒子三歲多的時候,玩具被同伴搶了,他哭哭啼啼的求助我,當時我內心就覺得:這孩子怎麼這麼膽小?控制不住怒火,就指責孩子說:「媽媽給你說過多少次了,自己去要回來,我不會幫你的!」
沒想到孩子竟抱著我的大腿不撒手。不知道為什麼,兒子越是這樣,我火氣就越大,只能嚴厲的說:「自己去」。
兒子哭了很久,我始終沒有幫他,玩具也被人帶走了。
靜下心來想想,自己對兒子真的挺殘忍的。
我以為這是男孩子應該承受的,應該讓他學著自己解決,但我忘了,他畢竟還是個孩子。我的逼迫,反而讓他越來越膽小怕事,動不動就哭,害怕獨立。
想要孩子擁有強大的受挫能力,不是把他推出去逼迫他迎頭撞上挫折,而是抱他在懷裡,給他足夠的關注和回應。等時間成熟,他自然會長出堅硬的盔甲。
1、不懂得尊重不能慣
因為從小被溺愛的緣故,很多孩子不懂得如何尊重人。
在家對長輩呼來呵去,甚至拳打腳踢,
在外欺負其他小朋友,做事無法無天·····
有這些表現,一定不能慣著孩子,否則長大後會越發的無法無天,到時候你想管都管不了。
李玫瑾曾說過:「孩子3-6歲跟你鬧,頂多在地上打滾,等他12歲再跟你鬧,就是離家出走。」所以,趁孩子還小,好好管教孩子。
2、沒有責任感不慣著
生活中不乏有這樣的孩子,每當做錯事情的時候,都會找各種藉口,甚至試圖以撒謊的形式來逃避責任,這是萬萬不行的。
培養孩子做一個有責任感的男子漢,學會對自己、父母、學習及家庭負責,告訴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要承認。
3、脾氣大不慣著
現在的孩子,脾氣是越來越大,一點不合心意的,就會發脾氣大哭、摔東西,甚至是在公共場合撒潑打滾。面對這樣的孩子,很多家長捨不得打也捨不得罵,只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
等孩子長大你就會發現,你的想法只是一廂情願罷了,孩子脾氣非但不會有改變,反而會比之前更加無法無天,嚴重的說不定還會與你動手。所以,孩子的壞脾氣不能慣著,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該打就得打。
種一顆樹最好的時間,一個是十年前,一個是現在。
養育其實也一樣,過去的不會重來,現在永遠是最好的改變時間:
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耐心等待孩子自己的成長節奏。
樊登老師說:「教育是件很快樂的事,如果你覺得累,那肯定是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