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東極島青浜島,不只是為了旅行,而是嚮往那片廣闊的、純粹的、深遂的藍。友人說,那只是一座荒島,無甚看頭。無奈心底已對那片藍嚮往之極,在盛夏時節依然踏上了東極青浜島之行。
從沈家門碼頭登上「東極」號渡輪,進倉、入座,一聲鳴笛,渡輪便向茫茫東海行進。禁不住海的誘惑,離開空調船倉,整個行程一直站在甲板上。身靠在桅杆上,任海風吹拂著臉頰、頭髮和衣裙,看船舷兩旁翻卷的陣陣白浪和愈來愈藍的大海,心慢慢變得與海一樣開闊。
約兩個半小時後,渡輪停靠在了青浜島的碼頭上。還未上岸之際,已從渡輪上望見了青浜島上密集的石屋依山而建,從下而上,布滿整個山坡,遠遠忘去氣勢恢宏。這就是傳說中的「海上布達拉宮」。海灣處泊著幾條小舢板漁船,隨著大海的波濤不停地搖擺。島上的空氣混雜著一種海島特有的海腥味,頓時撞擊著我們的嗅覺神經。沿著一條狹窄的老街向前走,街的兩邊開著一些海鮮餐飲小店,也有一兩家水果店。一路上,石頭的房子、石頭的路,整個島上的房子、街道都是順著山勢高低起伏。只十幾分鐘,便從島的最西端走到了最東端。在島的東山岙,我們又看到山坡上有一排石屋,原來島上居民的房子都集中在海灣的山岙裡,大概是既易於避風,又易於下海
在一家叫「旭日山莊」的農家旅店門口停了下來,旅店門口攀緩著石牆的桔紅色的凌宵花開得正豔。出人意料的是,在這家旭日山莊的漁家旅店裡,居然開著一家「荒島圖書館」。以往每次出行,總要在旅行箱底放上一本書。這次因出行時間短沒帶上,沒想在這裡碰到了一家圖書館。館裡的圖書質量都很高,大多是一些名著,也有一些作家的系列叢書。我看到桌子上放著餘華的《活著》和熊頓的《滾蛋吧腫瘤君》,估計是客人翻看後隨手放著的。翻弄這些書,問女主人:為什麼要開圖書館呢,在這樣一個島上?因為想讓客人來了隨時可以翻翻書、看看海,如回家一般。看來是位有夢想有個性又很文藝的八零後。女主人的名字也很獨特,叫梁祝。拿到房間鑰匙後,一手背著行李,一手從書架上拿了一本周作人的《周作人精選集》,雖然也沒多少時間看書,但一書在手靈魂瞬間感覺妥妥貼貼。
青浜島基本還處於原始狀態,沒有環山公路,左繞右拐,穿行在「海上布達拉宮」石屋群的前簷屋後。房子全是石頭壘成,大概因為小島鄰近公海,遠離大陸,取材不易,而石頭就是島上最好的材料。況且,低矮的石屋能抗擊海風長年的侵襲,這也許是島上漁民們祖祖輩輩累積下來的實戰經驗。
越往上走,風景越佳。極目處,海天一色,湛藍湛藍。近岸處,有幾塊島礁露在海面上,任海浪拍打。幾位漁民彎著腰站在島礁中間的海水中,估摸著在採貝類。遠處,時不時有一條或兩條白色的漁艇從碧海中馳過,濺起一條白浪。這樣的美景不知在這裡已存在了多少年,今生能見之也屬有緣、有幸。
島上沒有參天大樹,只有低矮的灌木叢。一條被踩得光滑的蜿蜒小路隱藏在雜草間。沿著這條小路,不知不覺我們已來到了島的北半面。這裡也有一個海灣和一個山岙,有一汪淺淺的沙灘可供遊人遊泳。從南至北,山岙上同樣建滿了石屋,只是這裡的石屋大部分無人居住,有的整座小屋爬滿了長春滕,只露出一堵滄桑的石牆;有的已是殘垣斷壁,或牆上的石頭塌成一堆,或屋頂上開著一個大口子。石屋群的上方山坡上開滿了葦花,遠遠望去,蘆花和石屋兩相映襯,頗為壯觀。一位當地的老漁民指著這一片石屋群說:這裡現在只住八個人,其他人都到沈家門去了。聽梁祝說,青浜島在八十年代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方」,當時在冊漁民有六千多人,而現在島上只有四五百人,都是經商者或是老人,這跟當地政府提出的「大島建,小島遷」有實質的關係。也許正是因為漁民的大量遷移,人煙稀少,才成就了今天青浜島的原生態。
島的最北端只有光禿禿的巨巖巉崖。登上巨巖,可以眺望東西北的海域,海面瞬間開闊起來,感覺風也大了許多。巨巖下面,有一狹長的小山洞,當地人稱它為「小孩洞」。穿過小孩洞,是一大塊平坦的巖石群,巖石下就是洶湧著的大海了。就在這片海域,二戰時期曾發生了驚心動魄的一幕,日本的「裡斯本丸」號貨輪載著1800餘名英軍戰俘,從香港前往日本。當貨輪途經東極青浜島附近海域時,被美國潛艇「鱸魚」號發射的魚雷擊沉。船隻中彈後,日軍封閉船艙棄船而走。東極漁民駕著小漁船,冒死營救了380餘名英軍將士。日軍得知後,立即前往青浜島搜捕英軍戰俘,其中僅有3人被青浜島漁民藏匿得以逃生,其餘全部被日軍帶走。沒想到小小的青浜島居然還見證了這樣一件重大的歷史事件。遙望東北海域,此時海面上風平浪靜,而海底下便是「裡斯本丸」號船和數百英國戰俘遺骨的地方。這是日本法西斯暴行的又一罪證。在廟子湖島的東極歷史文化博物館內,有關於「裡斯本丸」號沉船歷史事件介紹,第二天我們在廟子湖島匆匆而過,可惜沒來得及進去一觀。
在青浜島,最大的感受是漁民們的純樸和島上的原生態以及大海給予人的寬廣。在島上可以爬山、遊泳、海釣、發呆,可以與友人一起吃饕餮海鮮大餐,可以一個人坐著看日出,躺著數星星,童年的夢想在這裡都可以實現。只是那晚天空飄著大片的雲,沒有星星和銀河,第二天早上依然沒有看到壯美的東海日出,但有了那片大海就不太遺憾。住青浜島,感覺就住在大海的身體上,就算在睡夢裡,海浪依然如一團扯不完的紗,一直縈繞在耳旁腦際。躺在海邊巖石上,天當被,海為床,任海風從身體上掠過,任海浪譁譁地不斷拍打,心寧靜得仿如自己已不存在。想起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也許這裡正是這樣一個處所。純樸、簡單、寬廣,喜歡青浜島,或許就是這個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