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莊是香港殭屍片指定場景……殭屍從棺木裡彈出……茅山師傅帶領殭屍跳著回鄉。
義莊嘛,開宗明義是「義」字當頭,這是一種很「中國式」的NGO組織。義莊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NGO,最早為範仲淹在蘇州設立的範氏義莊,其後在江南盛行,特別是明清時代在臺灣和香港蓬勃發展。早期離鄉在外的遊子大都希望死後能夠返鄉安葬,義莊就提供一處暫時擺放棺木的地方。也有些客死異鄉的人,遺體因無人認領而安置在義莊,等待善心人士捐棺助葬。
19世紀末,有很多生活條件差的人(北方的少,廣東福建海南的很多很多,其中臺山的很多;以前白人國家一些唐人街最流行的是臺山話,廣州話只排第二),自願或者被「賣豬仔」遠赴南洋、澳洲、美洲等地方打工、建鐵路、開金礦或者自己謀生(家父母家族分別都是這背景下成為南洋華僑的;這是一部很值得紀錄但很少人去那麼做的華人血淚史,亦舒小說隔三差五就會提及)。
比較有能力的客死異鄉者,自己生前或死後親友都希望其屍落葉歸根、運回家鄉安葬。當時冷藏技術不高,屍體會裝進棺材裡,暫寄於慈善義莊,等候親人來領棺,移送回鄉安葬。這種義莊香港到現在還有,南洋也有很多(泰國很流行捐棺材,為陌生窮人或無主屍體提供一付棺木,作為慈善,也是來自華人義莊傳統;這種慈善到現在還被進行著,我去泰國經過偶然也會捐一付)。
義學、贈醫施藥等對活人的慈善,其他文化裡也有,並無特別於別人。中華式慈善其中一不同處在於它涉及中國生死觀,在辦活人義學、醫院同時,對無主屍體提供體面後事,乃至超度、拜祭無主孤魂的概念,是其他文化裡沒有或不同的。義莊為客死異鄉的屍體提供一個得體的停放處,等待後人來領回落葉歸根。從中華生死觀來說,這是對死人的慈善,了卻他們的心願。哪怕純唯物說,這對這些屍體的後人提供了很大的心靈安慰,怎麼就不是慈善了?
在以前,香港東華義莊是全球華人死後「回家」的樞紐。義莊由香港於1875年成立,現在還在。從1875到二戰初期,數以十萬計的華人屍體,從香港或者從海外水路經香港,經過此義莊轉往內地家鄉。義莊現還保存著很多當年與橫濱中華會館及美國致公堂等等組織的有關屍體交收的來往書信。1960年代是該義莊全盛期,當時義莊內共有靈柩600具,骨殖逾8000副。曾寄厝的人包括:
北大校長蔡元培;
廣東軍閥陳炯明;
香港富豪李兆基之父李介甫;
香港富豪林百欣;
廖創興銀行創辦人廖寶珊;
周生生珠寶創辦人周君任;
還有,東華創院總理鄧鑑之夫婦他們自己,分別於1906年及1915年離世後,骨灰現在仍然寄放在該處,入莊已逾100年,也不知為何沒後人領回。
義莊有兩位留宿職員,日夜都和「住客」在一起。職員每天工作包括打掃、維修、文書工作,但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每天上香兩次…在每一副棺材、每個骨灰盒前都得單獨上一柱香,每天兩次。
東華義莊確實稱得上這個「義」字;有些棺木沒後人來領,根本沒人在付存放錢,但由於當初的承諾,一放就是幾十年(最老的一副棺木至今年已入莊111年),不自作主張火化、處理,仍然存放那裡,每天定時上兩次香,一直按照承諾等待後人來取,雖然有些估計永遠不會等到有後人來的了。
傳說1980年代這裡發生過殭屍事件。據說義莊的寧康壽房,出現四個屍體動起來的情況。義莊找了警察,警察沒辦法,最後建議找道教寺廟,道教寺廟又轉介給一個茅山師傅,義莊出錢聘他們解決。根據傳說,抓殭屍時間是正午,而且殭屍正午也在動。所謂的「抓」並不是電影那樣到處跑。根據傳聞,就是起了四具屍體在一個小房間內緩慢走動,沒有出來,也沒攻擊啥的。好像說,這四個屍體現仍存義莊一密室,用墨斗繩繫上,外人不被允許接近。反正就當八卦故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