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嘯天
管虎執導的《八佰》,目前為止保持著年度票房冠軍的寶座。不過,他即將要被自己打敗了。
因為,讓人更加熱血的《金剛川》來了。導演,還是管虎,只是他還拉上了郭帆與路陽來助陣而已。
從「淞滬會戰」的最後一戰,折身進入韓戰的最後一戰,管虎這是玩上癮了。
電影剛上映,本文先不說電影如何。且等一等會本站的線上分享會後再來為大家分解。
現在,就來為大家講一講《金剛川》背後的故事,以便大家去看片時更好理解一些。
《金剛川》的片名指的是一條河流,位於朝鮮交界處的金剛山下。
川,在中國傳統古文裡主要指的就是河流的意思,是江河的統稱。海納百川,就是大海接納了千百條河流的匯入。
河,在古代專指黃河。江,專指長江。後來,北方為了區分支流,將支流原有的名字後面附上河,於是有了涇河、渭河、洮河、汾河等,而南方則隨長江,在支流名字後面加上了江字,於是有了漢江、湘江、贛江這些稱呼。再後來,北方的河流不管是不是黃河的支流,都統稱為了河。而南方,則被統稱為了江。結果,原本作為河流統稱的川,反倒用的少了。至於東北,河流的成名都是後起的,不是自源的,也被稱為江。
倒是在朝鮮半島上,作為儒家文化圈的一部分,川作為河流的稱呼被保留了下來一部分。在那裡,大一些的河流也被稱為江,小型一些的就繼續被叫做川。比較有名的,就像流經韓國首都的清溪川,就是典型。
金剛川,因為位於金剛山山腳下,名字就隨之叫做了金剛川。
還有,朝鮮半島很多城市的名字,也會被叫做某川,像韓國的仁川、甘川、陝川、提川,朝鮮的端川、价川、信川、泰川,等等。
回說金剛川,它依附於金剛山,沒有後者有名氣。
金剛山,位於朝鮮和韓國交界。大部分山峰位於朝鮮境內。素有朝鮮第一山之稱。2020年4月,入選「2020世界避暑名山榜」。
《金剛川》的故事,就發生在金剛山的金剛川上。更進一步講,是金剛川上的一座橋。
原本,這裡沒用橋。為了戰爭,中國志願軍的工兵建了一座木橋,供作戰使用。《金剛川》就圍繞這座橋的建與毀,以及修與炸之間,反反覆覆。
整部電影的故事著眼點非常小,就是中國要修橋、護橋,美軍則要千方百計地破壞掉橋。
這種爭執與對抗,都是為了金城戰役為掩護。
今天,要講的就是金城戰役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拉開了抗美援朝的序幕。
10月25日,志願軍打響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槍。
到1953年秋,戰爭已經到了終點。中國志願軍將雙方戰線維持在了三八線上。
此時,北國要想再次南下,統一南方,已經成為可不能。
即便是我朝,經濟實力的確是不行,再打下去,對我方也不利。
對美國來說,這一仗犧牲實在太大了。繼續打下去,美國憑藉強大的國力,及軍事能力,是可以打勝的。
但是,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已經被挑撥起來。國民平權運動此起彼伏,再打下去,需要付出很多的犧牲,這對於美國來說,是不可承受的。
於是,中美雙方都想停戰,正式籤訂停戰協約。
早在1951年7月10日,中美就曾針對停戰進行過停戰談判。但戰爭並沒有停下來,雙方都想通過戰場上的優勢來增加自方的談判籌碼。結果,就邊打邊談,這樣下來,又打了兩年。
中國這邊,戰爭政策一直堅守如一。但美國的政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本指揮仁川登陸的麥克阿瑟將軍,因為過於傲嬌,導致將帥失和,被杜魯門總統擼下了職位。而1952年底,美國大選中,杜魯門8年任期已滿,新總統競選中艾森豪意外勝出,他為了不背負戰爭包袱,也決定進行真正的和談。
就這樣,直到1953年4月26日,雙方的停戰談判才正式進入實質性階段,就停戰達成了初步協議,並計劃於6月25日雙方正式籤字生效。
但和談是中美為主導進行的,美方的決定,卻讓南韓的李承晚集團感到十分不滿。
經過多次拉鋸戰後,李承晚覺得自己已經摸清了中國志願軍的套路,繼續打下去南韓肯定能贏,由他主導進行統一,指日可待。被美國人代表了,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決不能忍。
於是,在6月18日,李承晚突然出手,強行扣留四個戰俘營的曹縣人民軍戰俘2.7萬餘人,編入南部軍隊,有意製造了破壞戰俘遣返協議的事件。
當時,談判還在進行中,中朝迅即質問美方,你丫到底能不能約束住瘋了的李承晚啊?
美國人也很無奈。這真的超綱了,他們也沒有想到李承晚會來這一招。
我朝這一看,矮油,那既然老美不行,那就交給我們來教訓教訓這小子吧。
此時,志願軍代理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是鄧華。不過,恰好彭德懷於19日離開北京,趕回朝鮮打算參加籤字儀式。看到李承晚胡來,20日晚抵達平壤的彭迅速與鄧華等人進行磋商,並直接向國內最高領導進行匯報,並建議再殲敵1萬5千人再說。
當晚,領導決定籤字必須推遲,推遲何時為適宜,要看情況發展方能作決定。在此之前,應再殲滅偽軍萬餘人,極為必要。
於是,「夏季戰役第三階段作戰」的作戰計劃,迅速被擬定。於是,「金城戰役」正式打響。
志願軍方面,兵分三路,於7月13日正式打響。詳細過程因為篇幅問題,不贅述。其中,「奇襲白虎團」的英雄事跡,就發在這一戰役期間。
金城戰爭,最後於7月27日落下帷幕。
根據中央軍委的賀電,可知「金城戰役」的戰果如下:自七月十三日開始的戰役,在金城東西三十餘公裡的正面,向敵四個多師所據守的陣地,同時進行突破,截 至十八日止,五天中共斃傷俘敵二萬八千餘人,擊潰敵四個多師,共攻佔縱深十公裡約一百七十平方公裡的陣地,繳獲了許多裝備和物資,給了李偽軍以嚴重打擊,有力地配合了停戰,大大提高了我軍對敵鬥爭經驗,使我軍在突破敵堅固設防地帶的作戰中獲得極寶貴的經驗。
《金剛川》的故事就發生在此期間。更具體一點,是發現在7月12日,戰爭全面打響的前一天。
具體來說,就是一群工程兵在金剛川上架設木橋,好讓大軍順利過河,進行作戰。
其實,從6月22日決定舉行「金城戰役」後,為了保證金城戰役的勝利,志願軍立即著手進行了準備。
其中,工程部隊為此次戰役做了大量的工作——為保障戰役中的交通運輸和部隊運動特別是炮兵的運動,第20兵團於6月28日下達了工程保障指示,共抽調步兵13個團、各軍建制工兵和配屬的工兵50多個連加修道路452公裡、急造軍路61公裡、架橋72座(長1320餘米),為防雨季到來河川漲水,志願軍總部為第20兵團配發了各式門橋47副、蘇式浮橋2套、中型橡皮舟和摺疊舟36隻、橡皮浮橋200米、蘇式浮水衣1240餘件。
《金剛川》的原型故事來源於中國人民志願軍工兵第10團第3連連長張振智。他於1922年出生,1946年參加革命。張振智從1951年1月28日跨過鴨綠江,到1953年10月5日奉命回國,歷經了第五次戰役、夏季防禦作戰、金城反擊戰,大大小小的戰鬥共幾十次。先後榮立3次一等功,被評為志願軍二級模範;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一枚;被原華東軍區授予"工兵英雄"的榮譽稱號。
《金剛川》裡魏晨飾演的工兵連長閆瑞,原型就是張振智。只是,為了使得整個故事更加豐滿,影片中又豐富了炮兵排長張飛(張譯 飾)及班長關磊(吳京 飾)的故事。甚至,為了增加影片的衝突性,還增加了美軍飛行員的故事線。
這裡先不劇透,只說下原型張振志的故事。
金剛川是金剛山附近,也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最寬處可達60米,如果不藉助橋梁根本無法通過。
為戰爭的勝利,必須要在金剛川上架設一座橋,且保護好它。就此,張振智帶領工兵三連奉命在巖裡渡口架一座載重橋,保證它暢通無阻。
由於張振智是江蘇連雲港市東海縣人,他的事跡材料在連雲港市東海縣樊氏圖書館裡有館藏。
據資料介紹:
當張振智率領三連趕到金剛川時,距離上級要求通車的日子僅有8天。
張振智迅速帶著大家察看地形,金剛川上原先的大橋和一座人行便橋已經被炸得不見蹤影。為了破壞橋梁,美軍飛機不僅晝夜不停地轟炸金剛川上建設好和建設中的橋梁,甚至為了增加志願軍獲得建設材料的難度,連金剛川沿岸的樹林都遭到了大規模轟炸。
面對敵人日夜不停的炮火打擊,張振智等工程連官兵們將木排披上偽裝,通過水路運到橋點。
經過7天7夜的奮戰,提前一天架起了一座中水位重橋。
然而次日下午4時左右,四架敵機呼嘯而來,火力直指這座「生命之橋」。轟炸後,七孔橋被炸掉了五孔。
同時,敵人開始正向我軍前沿883.7高地反撲。
工程連戰士在張振智的指揮下,立即開始了第二次架橋。
儘管周圍爆炸不斷,全連官兵們不計生死,拼命架橋,最終按時完成了任務。戰鬥中,敵人並沒有放任我軍架橋。
就這樣,修了炸,炸了修,張振智帶領的戰士們先後7次在金剛川上修復這座長37米長的橋。
據統計,為了炸毀這橋,敵軍總共投放炸彈1000枚左右,炮彈超過2500枚。
《金剛川》裡,張振智所在的三連整個故事非常豐滿,尤其是張譯、吳京的表現無可挑剔。
張譯,今年是他的爆發年,《八佰》《我和我的家鄉》《金剛川》《一秒鐘》,除了《我和我的家鄉》裡發揮一般外,其他幾部全是重量級的作品,估計到了明年的盤點季,他會拿獎拿到手軟。
至於吳京,這一次的表演也沒有了《戰狼》裡的耍橫耍酷的愣感,表演上比較收斂,甚至還帶有了一點幽默,也相當不錯了,頗有看點。
最後,必須說《金剛川》儘管3月份立項,8月份開拍,10月就上映,周期非常短,但在工業層面上製作相當成熟,幾乎看不出倉促感來。
尤其是,片中的高炮與敵機對射的片段,很有一種男人的血腥浪漫感,非常值得一看。
所以,推薦大家去看,相當不錯。沒有意外,票房當會碾壓《八佰》。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