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混戰七十多年,西晉又是如何恢復生產的?玄機在土地制度中!

2020-12-20 華夏問長安

公元280年,晉國大軍兵臨建業,吳主孫皓投降!魏蜀吳三國長達七十多年的混戰歷史終於落下了帷幕,西晉王朝終於完成了華夏一統的大業。但是,華夏大地在經歷了如此漫長的戰亂之後,西晉所面臨的是一個人口稀少、土地荒蕪的爛攤子,如何快速的恢復生產是擺在司馬氏皇族面前一個迫切的問題!

而西晉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主要手段,便是在土地制度上下功夫!

一、國家生產面臨的問題

魏蜀吳三國的長期混戰,使得當時華夏大地的總人口數銳減到了兩千萬人左右,不足兩漢時期人口最高值的40%。人口的減少使得勞動力不足,進而造成大面積的土地無人耕種而荒蕪,國家的糧食產量始終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

人口不足是一個硬傷,這個沒有辦法快速解決,畢竟一個人從出生到成為青壯至少也得十來年的時間。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西晉必須要採取相應的制度來刺激和調動有限人口的生產積極性,這就是當時的土地制度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二、首先要解決生產積極性的問題

自兩漢以來,我國的田賦稅收是根據一個人的實際生產量來進行徵收的。比如說大家比較熟悉的「十稅一」,那麼一個人種出來1000斤糧食,就要交100斤糧食的稅,如果這個人努力耕種,種出來了2000斤糧食,那麼他所要交的稅同樣也增加到了200斤,這實際上就對人的生產積極性造成了抑制。

到了西晉一統,國家正是百廢待興的時候,把老百姓的種田積極性激發出來成為了第一需求,國家不求田稅收得多,只求老百姓把糧食種出來填飽肚子。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於是便出臺了《課田法》。相較於兩漢時期的稅法,《課田法》中極為重要的變化就是不再按照老百姓的實際生產數額進行徵稅,而是規定一個較低的固定交稅數額。

比如,一個人的標準糧食種植量是1000斤。規定一個人交100斤糧食的稅,那麼他種1000斤糧食,交100斤給國家,自己能剩900斤,如果他努力種田收穫了2000斤糧食,他還是只需要交100斤糧食,剩下的1900斤都是自己的。這樣一來,就使得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釋放!

而反過來,如果這個人不努力種地,只種了500斤糧食,但是他依然要交100斤的糧食,這實際上就是對其不努力種地的一種變相的懲罰。

所以,這樣的田稅模式無疑是極為適應當時的客觀現實的!

三、其次要解決稅收與能力相適應的問題

前面說了,要給每一個農民設定種糧額度,但是這種額度卻必須要精準設置。因為個體的不同,其勞動能力也是不同的。這就好比一個成年的青壯和一個十歲出頭的小孩子,他們所能種植的糧食量肯定存在著極大的差異。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在法令當中將老百姓按照勞動力的大小分為了五個等級。這五個等級分別是正丁男、正丁女、次丁男、次丁女、老小。根據這五個檔次再分別劃定上繳田賦的數額,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一刀切」似的徵稅,從而使得政策的施行更加具備可行性和針對性!

四、要優化土地的配置

西晉立國之初,國家呈現的整體狀態是地多人少的狀態,那麼除了調動和激發農民種田的積極性之外,還需要解決一個土地分配的問題。因為地多人少,往往就會出現一種情況:一個人佔著很多的土地,但是其勞動力根本就不能保證這些土地全部得到充分的耕種。

針對這一情況,於是便又有了《佔田法》。這一法令實際上規定的是每一個人可以佔有土地的上限。比如,《佔田法》規定成年男子一人佔田七十畝,成年女子三十畝。這就是根據當時農民的實際勞作能力來進行的土地分配。

由於《佔田法》的詳細文本已經找不到了,我們從其他的文獻中能夠對照發現,《佔田法》不僅對農民佔有土地進行了劃分,而且還根據當時社會不同的階層,上至王侯公卿下至黎民百姓佔有土地進行了明確的限定,這就使得土地資源能夠得到有效的配置,從而使糧食產量最大化。

綜上所述,西晉開國之初對於國家百廢待興的現實狀態,極為明智地採取了針對性的土地政策,從而使得國家能夠從戰爭的創傷當中快速的恢復過來。這一點對於我們今天仍然有著極深的借鑑意義。

圖/來源於網絡

文/華夏問長安

相關焦點

  • 西晉亂亡真相,波譎雲詭
    根據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記載,西晉初年,由於東漢以來的北方民族內遷一直不受朝廷重視,到了三國時期,魏國又主要防止蜀漢和東吳的進犯,到了西晉初年,外族內遷卻又得不到良好的安置的現象普遍存在,在一些邊遠地區,朝廷徵收的賦稅,被當地的漢人官吏增加,層層盤剝,使當地的少數民族民不聊生。
  • 三國分裂結束:西晉統一,為什麼不像秦朝那樣經常被提及呢?
    ——雅斯貝爾斯(德)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1932,閱讀約4分鐘中國的歷史雖然延續了5000多年,但真正實現統一的時間並不多。比如結束長期分裂的秦朝,史書上以大寫字母為特色,而三國時期結束分裂的西晉,卻常常被遺忘。
  • 錢穆:中國歷史上最壞的朝代 卻貢獻兩個好制度
    一、三國時期的屯田制度1.曹操屯田統一中原東漢末年,由於戰亂頻仍,饑荒連年,最大的困擾就是缺乏糧食。當時歷史記載道:「自遭荒亂,率乏糧谷。諸軍並起,無終歲之計,飢則寇略,飽則棄餘,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當時各方軍隊沒有敵軍的攻擊便已自行瓦解,主要就是缺糧。
  • 從地圖看十六國的演變:中國最混亂的時代,是如何走向統一的?
    第一幅圖地圖是西晉統一之後的地圖。西晉的版圖是對曹魏、孫吳、蜀漢三國的統一,和東漢的版圖差不多。但是西晉並未完全控制西域,只是控制了西域的東部地區,設置了西域長史府,這是需要注意的。從東漢到西晉時期,周邊的羌族、氐族、羯族、匈奴、烏桓、鮮卑等民族不斷內遷,開始改變北方的民族分布格局。
  • 為何曹操能夠統一北方,位居三國霸主之首,這個政策功不可沒!
    在曹魏北方戰略中,恢復關中地區的經濟也是一項重要計劃。 同時,只要關中地區經濟恢復,繼續產糧,曹魏軍隊便可從關中進漢中,再入巴蜀,獲得又一塊戰略基地,轉而至東南地區進軍,一統天下! 最終,曹操接受大臣的建議,以恢復部分鹽業控制權讓部分百姓回歸關中地區進行耕種,由此改變關中的斷糧囧境。
  • 三國魏蜀吳相互攻伐,周邊外族為何沒人趁虛而入,原因很簡單
    導言190年,漢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在歷史上的中原王朝,常常遭受外族侵略,最關鍵的三次:五胡亂華,終結了西晉王朝;金兵侵略,最終造成 了宋元更替;滿清入關,終結了大明朝政權。宋代的亡國因素有很多,可是金兵南進毫無疑問是最直接原因。而五胡亂華和滿清入關,全是借著中原動蕩,才藉機而入。可是漢末三國也是一段動蕩的時代,曹魏、蜀漢、孫吳搞成了一鍋粥,為什麼沒聽到發生外族之亂?
  • 《三國群英傳8》黃月英/王元姬技能 百巧玄機,鷹隼突襲
    由宇峻奧汀研發的《三國群英傳8》現已上架Steam,將於2021年1月13日推出,國區售價128元,支持中文。在遊戲發售之前,官方的看立繪猜武將活動持續進行中。今日三國群英傳8官博揭曉了上期武將謎底,本次公布的武將都是巾幗不讓鬚眉之輩,其一是孔明之妻黃月英,另一位則是西晉皇太后王元姬。黃月英,雖長相醜陋,但才華卻可與諸葛亮相稱 。武將技——百巧玄機:對前方範圍內敵方造成410%智力傷害,並召喚1座塔樓加入我軍,且這座塔樓每10秒會召喚1隻木鐵人。
  • 三國終結後劉備子孫幾乎被殺盡,曹操子孫卻享受榮華富貴200多年
    魏蜀吳三國經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龍爭虎鬥,終於陸續走到盡頭。公元263年,魏國權臣司馬昭派遣大將鍾會鄧艾掛帥,帶領20萬人馬大舉討伐蜀國。蜀國雖有姜維這樣的名將,但怎奈後主劉禪是個平庸無能之人,面對魏國的進攻,喪失了抵抗意志,率先投降。凝聚了劉備和諸葛亮半生心血的蜀漢就此退出歷史舞臺。然而僅僅3年之後,三國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魏國,也走到了窮途末路。
  • 唐朝藩鎮之亂,西晉就提前上演?這個制度才是八王之亂最大幕後黑手!
    這一點在西晉尤其嚴重。而在制度上,導致那場八王之亂的就是西晉所實行的藩王都督制。都督最初是作為監督軍隊的臨時官員而出現的。漢光武帝時期因為戰爭頻繁,軍隊出徵時暫時設置督軍御史以監督諸軍,這就是都督制度的起源。由於東漢王朝是由豪強的輔助之下建立的,因此。漢光武帝等一眾東漢皇帝都不敢對地方豪強採取過於強烈的打擊。於是,東漢時期地主豪強勢力極度膨脹,甚至可以直接對地方行政進行幹預。
  • 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第三十二集:西晉統一(含解說詞)
    沈伯俊:司馬昭在經過父子兄弟三代的多年基業以後,已經鞏固了他們對曹魏政權的控制,此時乃蜀漢的政權已經也走入了它的末路,已經相當的衰弱了,所以司馬氏接受鍾會等人的建議,決定伐蜀。川蜀之地,天府之國,這裡的人們直到今天還在延續著閒適自在的生活,1000多年前的三國末期,當司馬昭已經開始對這片富庶的土地虎視眈眈之時,蜀國朝野上下都還沒有意識到強敵的野心,當年的蜀國,經過劉備。
  • 歷史考點:古代中國農業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和特點 考點1 古代中國農業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答案 灌溉工具用於農業生產。 4.《論衡》中記載:「深耕細鋤,厚加糞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暢茂,一畝之收,當中田五畝之分」。 這體現出我國古代農業生產中的什麼特點? 答案 精耕細作。
  • 三國亂世是如何統一的?三國歸晉天下一統
    三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戰亂頻仍,民不聊生。不過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那麼三國是如何走向統一的呢?司馬昭滅蜀,開啟三國統一的第一步雖然晉文王司馬昭在歷史的名聲非常不好,弒君、謀篡成為他洗不掉的汙點。但是就歷史史實而言,司馬昭還是有自己的歷史功績的,而且功績不小。最典型的功績,就是啟動伐蜀之戰,邁出了三國歸晉的第一步。
  • 司馬家的後代如何葬送西晉王朝(一):晉武帝的妙計
    在西晉王朝的家譜上,排頭名的自然是那位跟諸葛亮棋逢對手的司馬懿。
  • 中國朝代時間線集:西晉大一統-東晉十六國(公元280年-420年)
    西晉一朝是從它建立,設立國號為晉起點是266年,但我們更多認為西晉是中國又一個大一統的朝代,故按照滅東吳,徹底結束三國鼎立的時期,應該要從公元280年開始算起,那麼如果是從280年開始算起到316年,僅僅也是36年的短命大一統王朝。
  • 司馬父子艱苦創下的基業,是如何被他們的子孫後代毀掉的?
    但是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創建西晉後,西晉竟然只存在了短短的五十一年就滅國了。在這短短的五十一年中,西晉王朝到底經歷了什麼?司馬炎的權勢是從司馬昭那裡繼承的,帝位是從曹奐那裡禪讓的。西晉在建國之初就逐漸形成了尚奢靡清談的風氣。奢靡方面,最具代表的有「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的太傅何曾,有「絲竹盡當時之選,皰膳窮水陸之珍」富可敵國的石崇,有與石崇鬥富稍遜一籌的富豪王愷,有「性豪侈,費用無復齊限」的外戚羊琇等等高官。西晉雖然結束了三國戰亂,生產力有所恢復,但是遠沒達到可以讓上流社會如此揮霍的地步。
  • 短命的西晉:武帝登基時就已註定,司馬炎以為萬全,結果加速滅亡
    顯然,西晉的開國屬於第二種模式,最要命的是,在第二種模式開國的王朝中,西晉的改革阻力還是最大的。在這裡,子彧要為司馬炎澄清一下,司馬炎算不得優秀的帝王,但也不是草包庸才。世家大族發源於西漢中後期,在東漢初年已經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社會群體了,光武帝時的「度田」沒能徹底貫徹,隨著東漢帝國的沒落,他們有了更加優良的發育土壤。三國梟雄紛紛打壓士族,到了曹丕這裡,卻不得不制定九品官人法來換取他的合法禪位,可見當時世家大族的地位已經到了什麼程度。西晉帝國的皇位由曹魏而來,自然也繼承了這些政治遺產。
  • 諸葛亮晚年看好的那些人,只有桐柏人董厥走到最後,成為西晉大臣
    三國時期,恐怕沒有什麼人可以掩蓋的了諸葛亮的才華了。無論正史還是演義,「智聖」永遠讓我們記憶深刻。他一生戎馬,一生忠貞,獻給了劉備,獻給了後主劉禪。姜維但當時的情況是,三國混戰時期,容不得半點大意,「你不打我,我就打你」。司馬昭五道伐蜀,蜀國抵擋不住,最後劉禪投降。
  • 司馬衷的荒唐背後,是西晉統治者面對災害的集體麻木
    作為西晉的第二位皇帝,晉惠帝司馬衷在位17年,當了17年傀儡;他被老婆控制、被兄弟叔伯們要挾,八王之亂如火如荼上演時,他就像一塊橡皮泥一樣被人肆意揉捏。正是由於這些原因,司馬衷在官修史書中幾乎毫無存在感。少見的幾次細緻描繪,則集中於記錄他的「腦殘」言行。不過這得從西晉遭受的各種天災人禍說起。
  • 歷史上難得的一幕,司馬炎為什麼會厚待三國後主?
    然而,三國歸晉後,三國後主如曹魏的曹奐、蜀漢的劉禪、東吳的孫皓最終都得到了善終,如曹奐被逼禪讓之後,被司馬炎封為陳留王,享受的待遇還很高,應該高於獲得九錫之人,能夠享用天子旌旗,行曹魏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皆如魏舊,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特權。而且作為曹魏後續的陳留國,竟然歷經兩晉、劉宋直到南齊,享國214年,如果再加上曹魏享國的六十年,那也是一個壽命不短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