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寶藏女孩,面對弟弟突然思覺失調、父親病重、自己退婚,她依然又燃又暖... ...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豆瓣獲得9.5分的高評。
除了劇中寫實又跌宕起伏的故事,形象豐滿的主角。
那個如同暖陽的國民姐姐---應思悅,更是一汩清流,帶著溫度熨帖著追劇的觀眾。
臨期婚期的她,突然面對弟弟患上思覺失調、爸爸重病入院,後來和未婚夫退婚,照顧精神疾病的弟弟、店裡又因為收留殺人犯妹妹而被記者包圍,生意慘澹。
(思覺失調症:一種思考知覺一場的精神疾病,常見症狀包括:妄想、幻聽、社交障礙、抑鬱等。)
所有的事交織雜錯地裹挾著,沒有留下一絲空隙可以呼吸。
可是這個寶藏女孩,沒有彎下腰,她一直努力像樹一樣直立著。
應思悅家裡原來是四口之家,媽媽離開她和弟弟以後,爸爸成立了新的家庭,也有了另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
她一直半工半讀,後來租了5年的房子,開一家小確幸飲料店。
嚮往電影,也曾在國際獲獎的弟弟,原本前途大好,卻發現患上思覺失調。
爸爸也因為著急憂慮而生病住院。
爸爸在擔心後事時和她說,想把房子留給阿姨和上高中的那個弟弟。畢竟她也快結婚了。
她搖搖頭,說現在不要想這些。
在誰照顧弟弟的問題上,爸爸不願意即將結婚的她,帶著弟弟生活。但是繼母也不願意有精神疾病的繼子和親生兒子,在同一屋簷下。
她和弟弟說:「我永遠都會留一個房間給你」。
即使原生家庭不完整,她也是努力向陽生長。
就連弟弟在發病的時候,都囈語為什麼媽媽不帶他走。她卻不抱怨、不吐糟,認真向前生活。
就像她的店名一樣,生活裡也能遇到小確幸。
因為弟弟應思聰的病,未婚夫家裡頗有不滿和嫌棄。
未婚夫抱怨,說她弟和房客李大芝,是全世界都不想理的人。就是因為一個是思覺失調患者,一個是殺人犯的妹妹。
應思悅回答他:「我想理,他們是我的家人還有親人。」
發現弟弟的病症後,她和未婚夫說明情況。他說,我會和你一起面對,你弟就是我弟。
後來的一波三折中,這句話不斷被打臉。
應思悅已經明白,他無法接受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沒有辦法生活在一起。
於是和未婚夫提分手,面對他的分手惡語,她落落大方又理直氣壯地叉腰說道:
「我條件這麼好,我個性這麼好,我配得上比你好兩百萬倍的人,把你垃圾帶走。」
屏幕外一片叫好,這才是寶藏女孩面對外善內渣的男友,果斷分手該有的姿態。
但是分手以後,她也很難過。
六年的感情揮淚斬斷,弟弟的病情,又是她要面對的人生課題。
她一邊運動一邊對自己說:「應思悅,鎮定你的腦袋,不會有事的,沒關係,你要加油,你要正面起來,沒事。」
看著這個把難過化為汗水的女孩,我默默想了一下,自己頹喪的樣子。
給她手動點了好幾個贊。
在認識李大芝之初,她和李大芝說:」你工作那天,有沒有訂個期限或者目標?要做多久才能離職?「
」當初我開這家店的時候,房東跟我籤了5年合約,我就告訴我自己:應思悅,你絕對要撐過5年,你才可以放棄,這樣我才知道能做到什麼程度嘛,就算我結了婚也是一樣,懷孕了我也不可以放棄。「
她和大芝說:「要笑,笑開來,好運才會來喔」。
大芝看著她,點點頭。
後來被記者圍追堵截在店裡,發現被學長背棄,大芝帶著應思聰在公園裡,突然站起來,不自然地對著空氣裡大笑,然後和應思聰說,你也要這樣,好運就會來。
應思悅就這樣鼓勵著大芝,而大芝又回報給她的弟弟。
微博上對國民姐姐的評價,都是暖和燃。
「每個人的心裡,都藏著一個了不起的自己,只要你不頹廢,不消極,一直悄悄醞釀著樂觀,培養著豁達,堅持著善良,只要在路上,就沒有到達不了的遠方!」
每個人其實都是寶藏女孩,在各自的生活裡努力,即使有陰霾天,也會有閃光時刻。
遇到難過和不開心,想想應思悅,她的大笑理論,她的樂觀堅強。
像《蝸牛食堂》中,媽媽對女兒說的:「請你更有自信地堂堂而活,請你穩穩地踩著地面而呼吸。」
生活不會辜負你的每一個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