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大城市的年薪是老家年薪的2倍或是幾倍以上…
你願意回老家還是留在大城市發展?
這似乎是每個不屬於這個城市的人都思考過的問題,因為根據實際經驗來看,權衡利弊作出選擇真的很難。
小新,老家在東北,高中沒畢業因為不愛學習就選擇來北京發展。他認為:年輕人就應該早點出去闖蕩闖蕩,應該做出一番事業不可。因為沒有工作經驗,起初只是在一家餐廳當服務員,每個月2300元的工資,讓小新勉強的在城市裡活著。過了幾年,小新空餘時間學了汽修,後來又有了經驗,每月也能拿到小10000萬的工資。但父母卻又要求他回老家發展,雖說賺錢少,但是穩定娶個媳婦還是沒有問題。小新犯起了難,他該為老家穩定的生活而放棄大城市高薪的生活嗎?
不可否認的是,大城市本就擁有比二三線城市更多的發展機會與資源,豐富多元的生活。但同時也意味著註定要一個人孤身奮鬥,面對高額的房租與巨大的生活壓力,更別提買房了。
而回老家意味著穩定的工作、舒適的環境、人脈的便利,同時也要忍受信息的滯後與受困一隅的焦慮。
《奇葩說》中有這樣一個議題:你是要大城市的一張床,還是小城市的一套房?
這顯然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命題。
很多家裡的老人認為,人怎麼活都是一輩子,如果能時常陪伴在父母身邊,哪怕賺的錢少一點,但最起碼安安穩穩一輩子。如果你去了大城市,出人頭地當然是好的。
若碌碌無為半輩子,離家遠,也少不了身邊親朋好友的指指點點:你看,他在大城市的生活也不過如此,最後肯定也是灰頭土臉的回來了……
有些人,真的是因為生活所迫
麗麗,今年剛過四十,上有老下有小,為了分擔丈夫的重擔,不得已背井離鄉的去大城市做起了家政工作。
如果這時候你說,她怎麼不在老家找份同樣的工作?
那怕是你沒有經歷過沒錢人的苦惱,畢竟月薪3000和月薪10000,對於家庭條件不好的人,改善的程度是不一樣的。多了7000元,基本能提升整個家庭的生活質量了。
有些人,追求生活中的安全感
電視劇《三十而已》裡的王漫妮,是一個一心想要留在大城市的女孩,她努力工作,對生活熱情,肯吃苦,有上進心。年輕時曾放話:如果到了三十歲,要麼在上海買套房,要麼就嫁人,如果兩個都沒實現,就回老家。
她想要這個城市裡最光鮮的生活,她想踮起腳尖就夠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大多數人在評論裡大罵王漫妮:現實,物質,拜金女只想吊金龜婿,其實很多人都沒明白,這不過是大多數女子都想要的生活狀態:給予自己足夠的安全感。
有些人,在這裡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大城市,提供給我們的不僅有更多的機會,還會給我們更好的前程。
有人這樣問過羅振宇:「有那麼多人跟你做過類似的事情,為什麼都沒有你成功?」
他說:」因為我去過央視呀。」
見過更大的世面,眼光自然要比其他人長遠些。哪怕疫情來了,他和別的博主同樣是做直播帶貨,銷量也是遙遙領先。
同樣,去過大城市打拼的人,即使回到家鄉,依然可以做的更出色。
城市裡的打磨,讓他永遠不能忘記困難時期睡在潮溼的地下室裡,不能忘記省下快餐錢而每天帶著冰涼的飯菜,不能忘記無數個寒冷的日夜如何奔向回宿舍的末班車……這麼辛苦又是為了什麼?還不是經過大城市的洗刷,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麼?
之前某網站做了「回家還是在一線城市發展」的相關調查,在網友的發言裡,58同城大學篩選了這樣的幾句:
「老家留不住靈魂,靈魂都沒有了,還要肉體幹嘛,至少大城市還能給你靈魂,加把勁,或許肉體也有安身之所。
「跟著心走。沒有一種選擇不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但在此時此刻你內心的聲音是什麼。只有經歷才知道答案。沒有兩全」
「你是願在一線做個小兵看盡世間繁華,還是回到三線創造自己的王國,全憑你喜歡。」
當然,如果你家底足夠厚,以上這些不用去考慮,以開心為主。
可我們都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誰不想求個安穩。
老家未必有適合自己的工作,適合自己的工作未必也能讓全家的生活質量提高,若是讓自己的鋒芒和才華在小城市裡日漸消磨,等幾十年後回想起來只剩嘆氣和可惜了吧!
以後你選擇回到老家還是留在大城市發展,我們暫且不說。
但此刻請你看看外面的天空,試試描繪心裡的未來是什麼樣的。
或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