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建新中國、人民政協偉大事業的進程中,民革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中的一員,作為致力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參政黨,始終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榮辱與共,既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歷史的參與者。在重要歷史節點,回顧民革和民革前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參與新中國建立和建設的歷史,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極強的現實意義。
——民革中央主席 萬鄂湘
《民革前輩與新中國》| 連載第18期
民革中央宣傳部 編
趙祖康(1900-1995),字靜侯,上海松江人,1951年加入民革。1949年後,曾任上海市副市長等職。民革第三、四屆中央委員,第五、六屆中央副主席,第七、八屆名譽副主席;民革上海市委會第三至七屆主委。第一至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一名黨外人士兩度出任上海副市長,這樣的政治安排非常少見。有意思的是,上海解放前,他還擔任過國民黨政府時期的末任上海市市長——任期7天的代理市長!正是在這短短的7天,上海迎來解放,他做了大量工作,推動政權和平交接,上海市政設施基本完整地交到人民手中。擁有如此傳奇經歷的人,叫趙祖康。
公路泰鬥,致力工程為民服務
除了「趙市長」,趙祖康還有個更加響亮的稱呼:公路泰鬥。「詹天佑鐵路,茅以升橋梁,趙祖康公路。」這句話充分彰顯了趙祖康在交通界的重要地位。研究中國交通史的人都公認趙祖康在中國公路事業中作出的奠基性貢獻,甚至將他視為近現代中國公路第一人。
趙祖康1900年出生於上海市郊松江縣,自幼就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他聰明好學,成績出眾。趙祖康的學生時代,中國正處於大動蕩時期。這一時期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深刻地影響了他的人生道路。特別是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讓趙祖康萌發了求真理、愛國家的進步思想。除了學習文化知識,他閱讀了大量宣傳革命思想的書籍和文章,把讀書和愛國救民緊緊聯繫在一起。他手書「勤於讀書,愛國愛民」八個大字,壓在書桌上用以自勉。中學時期的趙祖康喜愛文學,受孫中山實業救國思想的影響,他果斷棄文學工,把目光聚焦到當時上海聲名卓著的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前身)。
1918年夏,趙祖康如願以償考入南洋公學土木工程系。在這裡讀書時,中國內憂外患頻仍,進步知識分子為救國進行著不懈努力,趙祖康也積極投身愛國洪流。他積極參加學生會工作,創辦校內進步刊物,領導學生開展愛國宣傳,成為學生會的活躍人物。
趙祖康有一位同鄉、同窗摯友侯紹裘,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在江蘇的領導。受侯紹裘影響,趙祖康更加關心政治、追求進步,對共產黨有了初步的了解,亦生景仰之情。幾十年後,趙祖康回憶往事,依然滿懷深情地說:「侯紹裘是我的學友,也是我的良師,是第一個用社會主義思想和實際行動對我進行啟迪的人。」
大學畢業後,趙祖康舉家到上海,一開始在上海蘇生洋行當製圖員。但是從事中國公路建設事業、「致力工程,為民服務」才是趙祖康的奮鬥目標。1923年起,趙祖康先後赴青島膠澳商埠督辦公署工務部門、交通部韶贛國道工程局工作,後又輾轉至江西、廣東、廣西等地,為中國公路事業奔忙。1929年春,經交通大學凌鴻勳教授幫助和推薦,趙祖康到南京國民黨政府交通部任職。
1930年,趙祖康等10人被國民黨政府鐵道部選派赴美國康奈爾大學深造。臨行前,交通大學校長黎照寰向每人贈送一份禮物——孫中山著作《三民主義》和《實業計劃》,並以孫中山的實業救國主張鼓勵他們刻苦學習,學成歸來為國效力。1931年夏,婉謝了許多繼續深造和謀取高就的機會,趙祖康毅然回國,以期實現築路救國的抱負。一開始,趙祖康在鐵道部工務處從事與所學專業一致的公路建設工作。1932年5月,國民黨政府為加快發展經濟設立全國經濟建設委員會,趙祖康進入該委公路處工作,從此與中國的公路建設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調入公路處後,他立即參加領導修建江南地區公路的工作。趙祖康經常深入工地,了解工程進度,現場解決困難和技術問題,短短幾年就修建了蘇、浙、皖、南京和上海三省兩市六條聯絡公路。而後他的工作機構幾經改變,職位也由股長、副處長、處長,一直升至副總局長,但始終耿耿於公路事業。當時的中國,公路事業極其落後:各省各自為政,互不聯繫;工程技術缺乏標準;經費無固定來源;管理缺少規章制度;汽車無統一牌照……趙祖康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他先後制定了全國公路技術和概算統一標準,創立了省市間互通汽車制度,建立了全國公路監理體制,還兩次代表中國出席國際道路會議。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公路開始大發展,到1936年,全國公路增至10萬公裡,初步形成了全國互通的聯絡公路網。這其中趙祖康功不可沒。1938年1月,國民黨政府把公路處劃歸交通部,成立公路總管理處,趙祖康被任命為處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建設公路的任務更加重要、更加緊迫,成為關係民族存亡的大事。趙祖康把年幼的孩子交給妻子撫養,全力以赴投身工作。這一時期,「三西」公路(係指西蘭公路:陝西省西安至甘肅蘭州;西漢公路:西安至漢中;樂西公路:四川樂山至甘肅西昌)相繼完工通車,舉世聞名的滇緬公路在趙祖康的主持帶領下也比原計劃提前兩個月打通。這些道路都是當時國家從戰略角度出發規劃與修築的公路,均集中於西北、西南地區。這些地區山勢險峻,地形複雜,貧瘠落後,百姓窮苦,再加上當時行政管理混亂、人事關係複雜,修築過程困難重重。但趙祖康並未退縮。他和一批具有愛國熱情和遠大抱負的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帶領十多萬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民工,頂寒暑、冒風雨,日日夜夜奮戰在崇山峻岭之間,與天鬥、與地鬥。特別是在修築樂西公路時,趙祖康因日夜操勞,身心疲憊,積勞成疾,病倒臥床,吐血不止。但他無怨無悔,在病中寫下了「久願風塵殉祖國,寧甘藥餌送餘生」的詩句,表達他以身許國的壯志。
從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至1945年日本投降,大量的人員、物資由大後方經趙祖康主持修建的這些公路運送至抗戰一線,為整個民族抵禦外侮發揮了重要的紐帶作用。特別是1942年滇緬戰役爆發後,西南交通線斷絕,西北運輸線成為我國陸路通往國外的唯一通道。「開邊須築路,救國仗書生。」這是趙祖康寫下的詩句,表達了自己願以「工程救國」報效國家的心願。1946年,趙祖康因領導修建滇緬公路等抗戰工程被美國總統杜魯門授予「獨立自由勳章」。
幾十年後,趙祖康的兒子趙國通說:「父親留學美國,但受儒家忠國愛家思想影響很深,中國歷史上有儒臣、儒將、儒商,我的姐姐趙國明認為,父親可稱為儒工!」
內心彷徨,黨的召喚指引新出路
1945年抗戰勝利後,趙祖康被任命為上海市工務局局長。當時的上海被侵華日軍摧殘得滿目瘡痍,傷痕累累。趙祖康堅持「致力工程,為民服務」的宗旨,收拾舊山河,重建上海。為此,趙祖康主持制定了《上海市都市計劃》。這是一個醞釀已久、龐大且歷時甚長的計劃,為上海未來發展描繪了一幅宏偉的藍圖。趙祖康廣納群賢,組織國內外著名專家完成了《大上海區域計劃總圖草案》(三稿)和《上海市土地使用及幹路系統計劃總圖草案》。與此同時,他還與茅以升、趙曾鈺等社會各界為開發浦東規劃越江隧道、跨江大橋及開閉橋建設的戰略構想繪製了三個方案。然而,就在他準備大展身手之時,蔣介石挑起全面內戰,根本無暇顧及經濟的發展,更不要說城市建設。趙祖康只能千方百計領導上海市政工人進行有限的公路和市政設施建設,宏圖難以施展。
▲趙祖康和王月英同志(化名李敏)晚年的合影。
1949年初,國民黨兵敗如山倒,中國革命的勝利曙光隱約可見,上海人心浮動。這時,趙祖康的心裡充滿了矛盾。一方面,他對青年時代就十分景仰的中國共產黨歷經磨難,即將奪取政權、建立新中國而歡欣鼓舞;但另一方面,顧慮和恐懼也不時襲擾著他的思緒。他自信自己一心以「築路救國」立身,把生命貢獻給了中國公路事業,但畢竟算得上國民黨政府的一名高級行政官員。是去還是留?他的心裡甚是苦悶彷徨:「新中國成立前三四年的上海宦途生涯,逐漸使我擦亮了眼睛,深感國民黨的命運已如日薄西山,危在旦夕了。我的出路又何在呢?是跟著蔣介石去臺灣嗎?這是死路,當然不願再跟了。去香港或南洋嗎?沒有經濟基礎和社會關係,怎樣工作與生活?留下吧,去教書還是搞工程呢?總之,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但是,由於多年來的閱歷,認識到蔣政權的腐朽沒落,所以,有一點是肯定的,即無論如何不再做『蔣家王朝』的官。由此得到一個結論,就是無論去留何處,我今後還應以搞我的本行為事業。至於到哪裡去搞,主要是想在上海,但也沒有把握。」
這時發生了兩件事,讓他心裡的苦悶得到了化解。
1949年初,趙祖康的同事、副局長王繩善偷偷告訴他,曾聽到陝北解放區廣播電臺指名歡迎趙祖康等三位重要人士留滬迎接解放,共建新上海,為新中國服務。趙祖康聽了異常興奮和激動,感到有了可靠的光明前景。
另一件事是,就在那時,中國共產黨向他伸出了關懷之手。通過好友錢春江女兒錢挹珊和女婿曹石俊介紹,1949年2月4日,在復興中路綠村錢家,趙祖康與中共地下黨名為李敏的女士(李敏為化名,新中國成立後得知其真名為王月英)見面,進行了一次親切而又嚴肅的談話。之後,這位年輕的隱蔽戰線的共產黨人「李小姐」經常與趙祖康聯繫,趙祖康與中國共產黨開始了密切的聯繫與合作。多年後,在講述這段經歷時,趙祖康說:「這就是黨同我第一次的直接接觸。黨伸出了溫暖的手在拉我了,我永遠也忘不了這次會見——1949年2月4日,在我生命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日子!」
趙祖康與「李小姐」的聯繫多通過曹、錢間接聯繫,偽裝成世交間的家庭交往。「李小姐」送他兩本毛澤東的書《論聯合政府》和《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趙祖康讀得津津有味,進一步認識到蔣介石的獨裁統治必將滅亡,只有向共產黨和人民靠攏,才有自己光明的前途。有了黨的呼喚與指引,趙祖康心中久久縈繞的去向問題迎刃而解了。
「李小姐」每次都會帶來許多令人振奮的好消息,自然也會提出一些新的工作要求,趙祖康利用自身工作之便都設法去完成,為中國共產黨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2月間,設法獲取上海市郊大橋地址圖,幫助復繪湯恩伯軍隊在郊區所築的碉堡位置圖;5月,通過個人關係獲取浙贛鐵路方面的資料;對國民黨軍隊在上海市郊構建的鋼筋混凝土碉堡,以種種藉口設置障礙,拖延工期;多次反映國民黨及市政府的動態情況,並多次在市政會議上為市政員工的生活待遇、為群眾的人身安全等呼籲吶喊。
1949年3月,趙祖康還參加到上海工程界代表赴南京請願活動中。面對硝煙戰爭,一批愛國憂民的科學技術專家,通過中國工程師學會和中國技術協會,發起了一場影響廣泛的上書請願活動,呼籲國共雙方在「內戰時期」對工礦企業和交通公用設施盡力保護。趙祖康與侯德榜、茅以升、惲震、顧毓瑔五人共同商議起草了一份致國民黨政府代理總統李宗仁、行政院長何應欽和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的請願信,這封公開信看起來是向國共兩黨提出的,實際上得到了中共地下黨的首肯和支持。據《趙祖康日記》記載,起草和送交公開信前後,他都專門拜訪了與他有聯繫的中共地下黨員曹石俊同志,匯報有關情況。
在南京,趙祖康等人先後見了李宗仁、何應欽,要求他們切實履行保護城市建築和生產建設設施的責任。為了儘可能達到預期目標,五位科學家不辭辛勞,在南京城四處奔走,拜訪各路政要、社會賢達,希望共同努力,為減少真正的破壞而出力。在回上海之前,他們對原定寫給毛澤東主席的信又修改一番,措辭尊重而婉轉,委託和談代表邵力子先生進行轉交,表明了他們對共產黨的信任和期望。
▲1949年3月,趙祖康(左二)、茅以升、侯德榜、惲震等赴南京向李宗仁遞請願書時留影。
根據黨組織的要求,趙祖康與上海工程技術界方面,特別是老一輩的茅以升、中國技術協會負責人宋名適、閔淑芬等保持著聯繫,做了一些工作,說服一批工程技術人員留下來共同建設新中國。通過他們,趙祖康還草擬了一份《接收上海市公用事業計劃大要》,並將獲取的上海科技界情況的資料、上海市電力公司重要技術人員名單等交給了黨組織。
此時的趙祖康已然是一名「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黨外朋友了。
代理市長,和平交接上海政權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南京隨即解放。上海的國民黨軍政人員惶惶不可終日。5月21日,人民解放軍開始向上海外圍進攻。上海市市長吳國楨是中共中央認定的國民黨戰犯之一,見勢匆忙辭職逃離,原市府秘書長陳良改任市長,市屬各局的局長也大多辭職離開。上海物價飛漲,民眾生活陷於水深火熱,城市一片混亂。
5月24日凌晨1時半,忙碌了一整天的趙祖康,剛上床休息不久,便被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驚醒。他趕緊拿起聽筒,聽見市政府社會局局長陳保泰緊張而短促的話語:「趙局長,陳市長(指陳良市長)請你立即去市政府,有要事相商。」到了陳良家,陳良照例談了一些對局勢的看法,然後說明,他們已經準備撤到臺灣去,委託趙祖康擔任代理市長。陳良列舉了三點理由:「第一,你在市政府擔任局長時間最長、資格最老,出任此職,容易被大家接受;第二,你的操守都屬於『標準官員』,得到市民的信任;第三,你是技術人員,無政治派系,對方不會為難你。」陳良還給趙祖康看了何應欽在4月間給他寫的一封信。信中講道,國民黨在撤離南京時「秩序甚亂,市民遭受極大的損失,國際視聽太壞」。最後陳良說:「當前時局緊張,希望你能夠在我離開上海後擔任『代理市長』,以維持市政局面。」趙祖康萬萬沒有想到會有這種情況,推託說自己長期做技術工作,無力擔當主政責任。但隨後想到,與他有聯繫的中共地下黨員「李小姐」曾多次對他說,一旦形勢緊急,如有機會,可設法把市政府機關接過來,配合人民解放軍解放上海。於是,趙祖康接受了代理市長的任命。
明明下定決心不當「官」,偏偏又「升官」,人生總是讓人始料不及,但這樣的情況與中國共產黨的召喚與指引分不開,似乎又是人生的必然。
受命後,趙祖康立即想到要控制住上海市警察局,以維持社會治安,也避免直面衝突、便於解放軍進入上海。於是在24日下午3時,他安排了早已與共產黨有聯繫的上海市警察局副局長陸大公負責警察局工作,並委派陸大公為代理局長。接著,他又著手解決上海警備部隊的問題,於下午6時前往位於蘇州河的淞滬警備司令部,要求他們在將來撤退時,不要與人民解放軍發生大的衝突,要顧及上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並使警備司令接受了這一要求。離開蘇州河後,他又拜訪了顏惠慶、張元濟等知名人士,爭取他們的支持。
晚上9點,人民解放軍已向上海市區發動總攻。趙祖康通過辦公室電話指示已經被佔領的區警察分局,務必維持好秩序和治安,避免與解放軍發生衝突。當解放軍到達八仙橋地區時,趙祖康再次囑咐陸大公務必保護好市府大廈,並立即在市府大廈和警察局升起白旗,以示投誠。陸大公答允照辦。5月24日,是趙祖康一生中最緊張、最繁忙的一天。這一天24小時,他沒有合過眼,沒有好好吃過一頓飯,只是恪守職責,與各方聯繫,千方百計穩定上海的局勢,儘量減輕國民黨軍隊的抵抗,減少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到5月25日清晨,上海蘇州河南岸地區已經解放。由於維護得當,社會秩序沒有出現大的混亂,市民人心安定,電力、自來水等供應如常,電車、公共汽車、黃浦江上的船舶很快恢復通行。趙祖康說,這樣的情景,比原來料想的要好。
▲趙祖康(前中)與武和軒(右一)、劉昌義(左一)、陸大公(後立者)親切交談。
5月25日清晨,趙祖康到達市府大廈,囑咐留守的各局處工作人員在原崗位繼續工作,然後開始辦理向共產黨移交政權事宜。為了保存工務局、財政局等部門檔案,趙祖康拒絕執行國民黨規定的自行銷毀檔案的「應變」要求,也不允許各部門擅自移交處理,而是將所有檔案收回封存,確保檔案和財產的完整和安全,便於移交時完整而系統。在與中共代表取得聯繫後,趙祖康與中共代表商定了接收機關人員、維持治安、保存資料檔案、恢復工商業等八項原則事宜,並與解放軍聯繫,得到批准,釋放了一批「政治犯」,其中大多數是學生。
5月26日上午,趙祖康召開市府各局負責人會議,將八項原則事宜傳達給他們,並就移交事宜進行討論。會議最後作出決議:在軍管會接收人員來接洽時,應對他們說明關於舊市府和所屬各局的情況;辦理移交時,必須由各局、處從上而下,整體移交。5月26日下午,趙祖康參與協助溝通,勸說蘇州河北岸還負隅頑抗的國民黨駐軍殘部停戰繳械。趙祖康與解放軍及國民黨駐軍反覆溝通後,這些國民黨駐軍舉起了白旗,解放軍則對他們的去留做出了安排,並同意這些駐軍提出的尊重「軍人人格」的要求,稱他們的行為是繳械而非投降。就這樣,蘇州河北岸以和平的方式解放了。
5月27日早晨,中國人民解放軍浩浩蕩蕩開進蘇州河北岸,上海全部解放。新上海誕生了!人民群眾歡欣鼓舞,趙祖康感到心情無比舒暢。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派總務處處長熊中節帶來通知,說28日將過來接管,讓趙祖康做好準備。趙祖康隨即通知市府各局準備移交,遵照通知要求,不準有任何破壞。
5月28日,上海政權交接儀式在市府大廈舉行。趙祖康在門口懷著喜悅而又緊張的心情迎接司令員兼市長陳毅與曾山、韋愨、潘漢年等人的到來。陳毅微笑著與趙祖康握手,謙和地招呼他在辦公室坐下來。「趙先生,那個陳大慶、陳良是怎麼跑走的?」陳毅一句拉家常式的話語,揭開了新舊政權交接的序幕。看到陳毅市長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態度,趙祖康如實匯報,緊張心情立刻消除。陳毅操著濃重的四川口音說:「趙祖康先生率領舊市政府人員懸掛白旗,……保存了文書檔案,這種行動深堪嘉許。希望今後努力配合做好市政府的接管工作。」
接著,市府全體職工,包括勤雜工警二三百人集中到小禮堂,參加歡迎會。陳毅在會上講話。他對趙祖康等人沒有去臺灣表示歡迎,批評蔣介石背叛革命,搞得民不聊生。講到此,陳毅指著牆上的孫中山像說:「怎麼對得起他!」講話最後,陳毅說:「上海解放是一個偉大的歷史變革。幾十年來,在國民黨反動統治下的上海,現在已成為人民的城市,望大家各安職守,努力學習,要相信我們的黨是不會埋沒人才的。」現場與會人員深深地感動了,報以熱烈的掌聲。據公開資料顯示,軍管會共接收了1397個舊上海市政府下屬的各個機構及國民黨在滬其他機構,共接收舊政府官員及普通職員、技術人員122316人,另外還有12萬餘名工人。由於趙祖康採取有效措施「穩定軍心」,被接管的上海市財政局所有機構、所有物資無一損失,全體職員中,只有兩名官員離開上海前往臺灣,其餘都留下來成為新政府的員工;上海市工務局的主要官員都沒有選擇離開上海,眾多技術力量得到了保留。
會後,陳毅又特地把趙祖康留下來談心,鼓勵他能夠利用自己的專長繼續為人民服務。趙祖康表示想去大學教書。陳毅誠懇地說:「趙先生,不要有其他想法,你留下來很好,國家需要人才,你可以發揮自己的專長,為上海的市政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陳毅還特別強調:「趙先生,我們是一定能夠很好合作的。」幾十年後,趙祖康先後擔任了上海市副市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務,逢人都會提起陳毅的這句話。他說,陳毅的話出乎至誠,感人肺腑,令他永生難忘。這句話在他的一生中許多重要時刻都起過作用,幫助他作出了選擇。歷史證明,這樣的選擇對了。
5月30日,趙祖康交出了當時上海市舊政府的大印和市長小方印,這意味著國民黨舊政府完成了向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政府的轉變,同時自己的代理市長一職也宣告結束。很多人至今都感慨,這是一個很有歷史價值、很有歷史意義的象徵舉動,正是有了這樣的權力和平交接,上海避免了戰爭的破壞,無論城市建築、生產設施還是檔案資料、人民生命財產基本都得到了保全,完整地交到人民手裡,可謂功莫大焉!趙祖康在其中的貢獻值得後人肯定。
在陳毅的再三勸慰下,趙祖康擔任了新生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工務局局長,走上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人民服務的新道路。關於市工務局領導班子組建工作,陳毅市長充分尊重趙祖康的意見,委派了一名中共黨員副局長作副手,並再三叮囑其要做好助手。這些使他們的合作始終非常愉快。
重獲新生,投身上海建設圓夙願
中國共產黨政策的溫暖,陳毅市長的通情達理、寬仁大度,令趙祖康感動萬分。陳毅多次對趙祖康委以重任,教導他團結好上海科技界人士,並鼓勵他赴京參加全國科技大會籌備會。從京返滬後,陳毅又帶領趙祖康視察浦東海塘,參加搶修工程。10月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舉行隆重的升旗典禮,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趙祖康懷著興奮的心情參加了活動。他深深感受到,從舊社會過來的國民黨軍政人員獲得了新生。能夠與共產黨合作,是他的幸運,也是上海人民的幸運。他把自己的心完全交給了共產黨,把個人的事業和新上海的恢復建設緊密結合在一起。
▲1949年7月,陳毅(右二)率趙祖康(右三)赴上海浦東高橋視察海塘修浚合龍工程。
1950年2月6日,逃亡臺灣的國民黨以舟山為基地,派出戰機對上海進行大規模轟炸。為緊急搶修機場道路,讓人民空軍飛上藍天,陳毅市長帶領趙祖康等工程人員冒著敵機的狂轟濫炸趕往江灣機場視察。陳毅在戰鬥第一線指揮制訂保衛上海的計劃。趙祖康按照指示,精心組織工務人員全力搶修。趙祖康曾向自己的家人講述當時彈片橫飛的驚險場面,對陳毅為人民事業不顧個人安危的大無畏精神深表敬佩。他折服於共產黨人對人民事業的赤膽忠心,情不自禁地說:「唉,共產黨就是不一樣!」
新生的人民政府百廢待興,工務局涉及的工作範圍相當寬,加之國際社會對新生的中國實行經濟封鎖,政府財政有限,少花錢多辦事的工作任務很是繁重。但趙祖康毫無怯色,對嶄新的工作環境非常滿意,感覺能夠如魚得水施展所長。他以克己奉公、任勞任怨的一貫作風,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同甘共苦,戰勝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贏得了黨和人民的信任。
1949年12月,陳毅在上海市一屆二次人民代表會議上,就上海的市政建設提出為勞動人民首先為工人階級服務的方針。據此,上海市政府決定首先對滬東和滬西兩個勞動人民聚居地的危棚陋屋進行改造,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條件。一次,趙祖康到滬西地區藥水弄考察民情,勞動人民惡劣的生活環境對他觸動極大,他心生愧疚。這一改造工程後來趙祖康親自過問多次,不久,那裡的老百姓率先住進了窗明几淨、設備完善的新居,藥水弄改造也成為上海解放初期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
肇家浜地區的改造,則是當時趙祖康參與上海市政民生工程成功實施的又一個典型。肇家浜地區原是舊上海最大的水上棚戶區,新中國成立前長期積聚著一批批從外地到上海逃難謀生的貧苦人民,是當時上海的「龍鬚溝」。1954年,上海市政府撥出750萬元,在肇家浜填浜築路,建造新房。趙祖康認真貫徹執行市政府的改造計劃,對肇家浜改造工程進行了比較超前的規劃設計,採用先進辦法建設道路,用綠化帶把兩邊的車行道加以隔離,使道路中間形成一條寬闊的林蔭大道,既美化了環境,又有利於行車安全,還給當地的勞動人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娛樂場所。這樣的設計今天已司空見慣,但在當時尤為先進,因此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條道路成了上海的樣板路。
1953年,我國開始執行第一個國民經濟五年計劃,上海的城市建設隨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上海的公路建設從維持通車向增強通車能力的高質量要求轉變,也給趙祖康發揮聰明才智提供了新天地。幾年時間裡,趙祖康領導上海市工務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上海市區、郊縣以及與鄰近省市的交通狀況大大改善,幾十年公路建設積累的豐富經驗在這些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現。據統計,從1949年到1957年8月間,上海共修建公路280公裡,這樣的成績與新中國成立前相比,是非常可喜的,也為上海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與中共的成功合作,讓趙祖康真切感受到了共產黨確實在一心一意為人民謀福利:自己在新中國成立前曾提過許多設想,最後都化為泡影;而這些設想,今天可能變成現實。這是他夢寐以求的。從此,一個個夜以繼日的研究思考,化作一份份切實可行的建議方案,不斷出現在市政府的建設規劃之中,一個個改變面貌的工程建設項目,在上海的東西南北依次展開實施:昔日的跑馬場改建成人民公園和人民廣場,高爾夫球場改建成西郊公園,綠蔭環繞、整齊劃一的工人新村建立起來,令上海人民笑逐顏開的建設畫卷相繼展開……
城市交通建設,要有規劃、有步驟、有超前意識,要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結合起來。趙祖康利用留學深造時掌握的各國城市規劃理論,從上海的長遠發展出發,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他搜集資料、組織實施、制定長遠發展規劃的工作,受到黨和政府的肯定與支持。他就上海市政和道路建設提出了大量切實可行的建議,如加強交通命脈南北幹道建設,打通中山環路,拓寬天目中路等,都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和採納。他曾主持制定的上海城市發展規劃,諸多真知灼見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得到採納。
隨著一個個項目完成,一件件民生工程實現,趙祖康年輕時立下的「工程救國」的心願得到實現。他總是心情暢快充滿感慨地說:「只有在新中國,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科學技術人員才能真正發揮聰明才智。」
1951年,在陳毅及中共上海市委有關同志的支持下,趙祖康加入民革,隨即擔任民革上海市分部籌委會委員,工務局的民革組織也在中共的支持下開始建立。1957年1月,趙祖康被任命為上海市副市長,直至1967年2月。此後在1979年12月,上海市七屆人大二次會議上趙祖康再次被任命為副市長,直至1983年4月卸任。趙祖康成為唯一一位間隔十餘年再次擔任副市長的黨外人士,前後相加,他當了13年6個月的副市長。
1995年1月19日,趙祖康走完了不尋常的95年人生歷程。弔唁大廳裡的一副對聯——「一生唯淡泊以明志,食草脊梁,白頭除國事外,更無得失動喜憂;萬事求寧靜而致遠,盡瘁肝膽,滄桑任變幻多,自有信念衡是非」,便是他一生最好的寫照。
◎ 主要參考文獻
1.趙祖康《舊中國公路建設片段回憶》,《文史資料選輯》第83輯,文史資料出版社1982年。
2.趙祖康《黨指引我走上光明大道》,《解放日報》1981年7月30日。
3.《上海文史資料選輯(民革專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上海市委員會、政協上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編輯部2008年。
4.《民革黨員在新中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上海市委會編,團結出版社2002年。
5.《民革黨員與新中國》,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上海市委員會合編,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編輯部1999年。
6.《趙祖康》,陶柏康、顧潛,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7.儲靜偉、鄭林《上海解放檔案解密:軍管會共接收超12萬名舊政府職員》,《東方早報》2014年5月23日。
8.霍井《民盟市委主委陳群任上海市副市長,你知道還有哪些黨外人士當過上海副市長》,解放日報社微信公眾號「上觀新聞」2017年7月30日。
9.《原上海代市長趙祖康家訓:入則勤儉禮和出則忠信廉誠》,上海文明網,http://sh.wenming.cn/yw1/201504/t20150414_2557253.htm,2015年4月14日。
10.《公路泰鬥趙祖康在寶雞》,《寶雞日報》2014年5月23日。
原標題:《今年是趙祖康誕辰120周年,來看看代理市長和平移交上海市政權的故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