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貓》這部動畫片作為宮崎駿第一部電影作品在中國上映,看了那麼久宮崎駿的電影,中國觀眾第一次有機會在大熒幕上與它相遇,堪稱「有生之年」。
《龍貓》創作了中國版海報,受到一致好評,看似一望無際的麥田上電影主角小月和小梅正昂首前進,細看,卻不是麥田,而是在大龍貓毛茸茸的肚子上,當真是海報右下方所寫的「擁抱溫暖」。
在這個寒冷的12月,一年即將結束之時,《龍貓》的中國首映帶影迷們穿越時光重返童年,找回童心未泯的自己。
多數人都抱著這樣溫暖美好的想法走進了電影院,不過有人在購票網站上發現經典之作如《龍貓》也非所有人都買單,進到差評裡一看,原因也多少令人哭笑不得,一大部分人沒搞清楚狀況以為是新電影,卻和以前看過的一模一樣,一部分人認為「小孩看的,評分這麼高都是騙人的,圈錢,看的昏昏欲睡,不知道在講什麼。」還有人認為「畫面差,故事單調,觀影體驗很差,看得想睡覺」,適合30年前,現在卻過時了。
30年的變遷,電影特效、講故事的節奏都發生了變化,只是,龍貓真的過時了嗎?甚至在極其重視教育的當下,家長們看電影還有一個評價指標,即有沒有教育意義。因此有了下面這些來自家長們的評論。
還有一小部分差評來自對影院體驗,而這些嫌電影沒有教育內涵的家長和他們的孩子正是影院不好體驗的最大根源,過於吵鬧折騰。在吐槽沒有教育意義的時候,也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是否過關。
宮崎駿沒想到,絕大多數影迷也不會想到會有這樣的反饋。《龍貓》是一部非常純淨、充滿童心的電影,劇情雖然簡單,但自有力量,看過感覺有某種久違的東西重新回到身上,滋潤著心靈,就像電影裡月光下幼芽蓬勃生長成參天大樹,心間充滿溫暖和力量。宮崎駿認為動畫片是一個夢境,是活在壓抑現實裡的一道光,「我認為創作動畫就是在創造一個虛構的世界。那個世界能撫慰受現實壓迫的心靈,激勵萎靡的意志,能化解紊亂的情感,使觀者擁有平緩輕快的心情,以及受到淨化後的澄明心境。」
《龍貓》的企劃宗旨,在於製作一部幸福又溫暖人心的電影。一部讓觀眾看完之後,可以懷著歡喜、輕快的心情返回家門的電影。讓情侶會更加珍惜彼此、父母會深有所感地回想起童年時光、孩子們會因為想看龍貓而開始走進森林裡探險或是嘗試爬樹。我想製作這樣的一部電影。
早已遺忘的東西,未曾留意的東西,以為早就失去的東西,可是,我卻相信那些東西現在一定還存在,所以就提出《龍貓》的企劃案。
《龍貓》做到了,即使在長達30年的時間考驗之後,依然有人為之感動。這些天真爛漫的人物和情節,像拂去心靈的蒙塵,喚起內心最純真美好的情感。這正是其價值所在。龍貓過時了嗎?沒有,就像童心、善良、純真這些美好的東西也永遠不會過時。
可惜有人一旦長大,童心跟著成了無法尋覓的龍貓,也不再相信有龍貓,缺乏發現驚奇的眼睛和柔軟細膩,再不能欣賞這份童趣。有人抱怨《龍貓》沒什麼教育意義,正如看不見龍貓,他也看不到潤物無聲的教育,在他眼裡,也許能稱得上有教育意義的,非得白紙黑字般明了,畫重點線一樣標明。
有心人一定能感受到電影裡有許多有參考價值的教育方法。比如妹妹小梅向爸爸和姐姐說她看見了龍貓,但是卻找不到時,爸爸不是訓斥她胡思亂想、一個人亂跑,而是安慰小梅龍貓是森林的守護神,不是誰都可以看見的,她一定很幸運才能看見龍貓,然後帶著姐妹倆一起去向大樹鞠躬感謝。
宮崎駿深為孩子的天真本性感動,大概也為了彌補自己童年時困囿於父母的遺憾,《出發點》裡,宮崎駿解釋:「我覺得自己在十八歲之前,幾乎都躲在房間裡亂吼亂叫,一心一意只想要忘掉一切,也因此真的忘掉了那一切。我的內心是一片空白」,他認為孩子的純真和寬容有可能遭到父母無心的踐踏,被動接受父母做出的安排,因此想要製作一部「孩子,別被父母親吃定了」的作品,向他們發出呼聲,要他們學著自立,能夠勇敢地說出來自己的困惑。正是這個出發點讓宮崎駿走上了動畫這條路。
孩子和父母好像天生就處於對立端,稚嫩的心靈一不小心就會受到傷害,教育不是只局限於學習、教室、親子時間這些刻意的教育之中,他們是在模仿大人中不斷成長的,大人的言行舉止對孩子而言都是教育,親子時間就和時間一樣無法界定,始終在影響孩子。要教育孩子,大人自己也需要用心去體會、領悟,然後引導,不能急於求成,這是一件潤物細無聲的事情。做一個能看見龍貓的大人吧,依然被那些可愛美好的東西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