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聖歸來》於2015年7月10日以2D、3D、巨幕形式在國內公映。2015年,該片獲得年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和第16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2016年8月6日,在第20屆華鼎獎組委會公布的50強電影名單中,該片排名第16位。作為全球首部西遊題材3D動畫電影,《大聖歸來》在坎城創下中國動畫電影海外最高銷售紀錄。更是在2015年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成為傳媒大獎設立12年來首部入圍的動畫電影。如此多的殊榮加身,可見《大聖歸來》製作花費了不少心血,從畫面到立意,都和以前看到的西遊類影視不一樣,給我們帶來不同的視聽享受,成為一部老少皆宜的動漫,下面,我就從人物塑造、主題立意兩方面,來解讀《大聖歸來》。
大聖歸來
影片的世界觀是架構在《西遊記》小說原著的基礎之上,根據中國傳統神話故事,進行了新的拓展和演繹。影片將故事設定在唐僧十世輪迴的第一世。一無所長的唐僧只有8歲,無所不能的悟空帶著五行山下的符咒;命運讓他們在弱爆的情況下相遇,面對的挑戰卻是群妖圍捕。妖王要抓長安城的童男童女做祭祀,最後一個關鍵的女童被江流兒所救,被山妖追捕時,意外揭開鎮壓孫悟空的封印,悟空想去花果山,流兒想要早日回師傅身邊,把女孩送回去,目的地完全不相同的兩個人,卻一起經歷生死劫難,最終收穫各自的成長。
(1)影片的人物塑造,不是採用好萊塢式的個人英雄主義,而是把這種英雄主義擴大到每個人物身上。每個小人物,都有他各自身上的英雄氣,我們似乎能夠從每個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1. 唐僧
相比起去西天取經時的唐僧,影片中的唐僧年齡幼化,人物形象從我們所熟知的青年,一下子穿越到幼年,外表很萌,睜著一雙大大的眼睛,看起來十分軟萌,但這樣的「糯米糰子」能量卻無限大。在山妖襲擊長安城時,他不顧自身安危,救下最後一個女童。這樣的人物形象設計,使人物本身形成一個巨大的反差,人物更有戲劇性,衝突性,在情節轉折時,也更能凸顯人物的精神彌足珍貴。
現在的唐僧還不會念緊箍咒,卻是個話嘮,追著孫悟空問東問西,直把悟空問得頭疼,這一點,和原著唐僧一念緊箍咒悟空就頭疼,很有異曲同工之妙。若說原著中的唐僧是靠著緊箍咒來制約悟空,那麼,影片中的唐僧則是用真心緊緊拴牢悟空。
唐僧不是以師傅的形象出現,而是以一個名叫「江流兒」的小孩形象出現,他把孫悟空看做是一個朋友,帶著信任。他也把悟空看做英雄,帶著崇拜,他讚嘆孫悟空時,戲文信手拈來:「齊天大聖孫悟空,身如玄鐵,火眼金睛,長生不老,還有七十二變,一個筋鬥雲啊,就是十萬八千裡」,在流兒眼裡,悟空是無所不能的存在,所以會毫不猶豫請求悟空幫助自己打敗山妖,救出孩子。而在悟空有危難的時候,流兒也奮不顧身,捨身相救,正是這樣的真心所至,才感化了悟空這顆「頑石」。
流兒和小女孩
2.悟空
影片中,孫悟空的形象更加側重個人化,人物形象塑造側重心理描述,把悟空被壓五百年,身上帶著封印,渾身解數無法施展的憤懣,生動地呈現了出來。
悟空不再是神一般的存在,他更接地氣,有了更多人的情感,更容易讓觀眾產生代入感。悟空被流兒無意從五行山下救出,他總覺得欠流兒一個人情,所以會幫助流兒尋找師傅,送小女孩回家。
落魄英雄,還是很愛面子,被大石頭砸傷了腳,疼痛難忍,卻還是強裝鎮定,在流兒面前不想顯露分毫懦弱,兀自和自己較勁。
但後來與妖王對峙,小女孩被奪走,悟空的頭顱被妖王狠狠踩在腳下,妖王嘲諷他,說他不過是只沒用的臭猴子。當流兒請求他幫忙救回小女孩時,悟空拒絕了,他重複說著:「我管不了」,因為自尊被狠狠揉碎,昔日的英雄不再,他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救回女孩,所以只能顧影自憐,哀嘆自己無法解開禁制。但是,當他想起流兒說的,「你可是齊天大聖啊」,回憶起往昔種種,信心又再次燃起。是啊,就算再喪,自己還是那個貨真價實的齊天大聖,一個禁制封得了法術,封不了一顆英雄的心。
再厲害的英雄,也有不得志的時候,一旦歸來,那就一定是頂天立地的存在。
悟空
3.豬八戒
八戒一出場,不是在高老莊,而是在一個破廟裡,被流兒誤打誤撞發現了。當年被悟空打傷,掉落凡間,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神氣的天蓬元帥,在破廟裡艱難度日,五百年來天天餓肚子。落魄英雄,不過如此。
影片中的豬八戒,不再是貪戀女色的角色,面對山妖幻化成的客棧老闆娘,也沒有生出一絲貪戀,這本就是這個角色人性中的進步。但是,他依舊本能,對於孫猴子的畏懼,也還是一如往昔。
豬八戒
4.白龍
還是那個白龍,不言不語,依然會在關鍵時刻護住流兒。
白龍
5. 沙悟淨
影片中沙悟淨的形象和原著相差十萬八千裡,沙悟淨這一人物,對應的應該是流兒的師傅。因為他老實敦厚,善良慈悲,在流兒被親人拋棄時,伸出援手,將流兒撫養長大,護他周全,給予流兒似父似師的關懷,傾注了真實的愛意,在關鍵時刻,雖然擔心他的安危,但還願意放手讓流兒自己做決定,去完成他自己的成長,只是在背後默默投以關切的目光。
師傅和流兒
他們都是英雄:
悟空法力被禁,身著布衣,但是封印罩不住他一顆英雄正義的心,在低谷時仍然朝著光的方向跑去。從大妖手上解救女孩,和自己的禁制抗爭。
八戒不再是天蓬元帥,五百年來都吃不飽肚子,但是依然可以在困頓的生活裡,插科打諢,將天性中的樂觀發揮到淋漓盡致,保有一顆積極的心。
師傅是行腳僧,本是清貧,但卻收養流兒,給他一個「家」,伴他成長。
白龍本兇猛,卻會為流兒大開方便之門,在其危難時給予幫助,不言不語,默默奉獻。
流兒是孤兒,卻心懷光明,不顧自身安危,救下被妖怪圍追的女孩,敢和大妖對峙,為正義發聲。
(2)人物關係不再只是停留在師徒關係上,更有親情、友情的串聯。
悟空和流兒的關係,不再是靠咒語、任務來維繫,更是彼此靠真心的換取。悟空被大石怪追著打,流兒不顧自身危險,跳到石怪身上,揭下符咒,消滅大石怪。初次見白龍,悟空以為白龍會吃了流兒,急得目眥欲裂,衝上前與白龍對陣,儘管他知道,此刻的自己,力不能及。
流兒和師傅之間,不止有師徒情誼,更是父兄之情,隨著年歲增長,這種情感,慢慢轉變為親情,師傅對流兒是有真感情的,不止是因為出於慈悲情懷救下流兒那麼簡單,經過歲月洗禮,師傅成為了流兒的指路燈,也是避風港。
流兒、八戒、悟空,這三人在山間遊玩那一段,看完真的很治癒,本是千百年前有「大仇」的兩人,卻因為流兒的出現,再度聚首,沒有大打出手,而是共同陪伴流兒,成了好夥伴。最後,和妖王大戰的時候,悟空還提醒八戒要小心,兩人齊心對敵。這是兄弟情、友情,他們都用真心化幹戈為玉帛。
悟空和流兒
《西遊記》原著裡,師徒幾人的最終目的是去西天取經,而本片中,他們也有一個共同目標,不是去西天取經,而是打敗妖怪,救回孩子們,孩子們就是此行要取的「真經」。
孩子代表希望,代表無限可能,把孩子設定為「真經」,就是在說,這趟「取經之旅」,找的就是他們各自丟失的本心。
流兒和小女孩
悟空在500年的鎮壓下,丟失的是當初意氣風發時的自信,丟失的是再次相信自己的勇氣,在這趟旅程結束時,他終於找到了。
流兒要找的,是真正的勇氣和堅強,開始時,見到豬八戒被揍,他會哭著求悟空,會被悟空吼得眼眶紅紅。但是,後來,面對妖怪扼住咽喉,毫不退縮,反抗地說出:「孫悟空不是懦夫!」這樣的話。這一刻的流兒,內心真正的勇氣和堅強初露鋒芒。
流兒
正如開始悟空說的那樣:「當有一天,你足夠勇敢和堅強,就能駕馭它們。」在被扼住咽喉的時候,白龍,適時地出現了,拯救流兒於水火,也可以說,是勇敢和堅強,幫助他駕馭白龍,救了他自己。
再後來,為了救悟空,流兒隻身引開妖怪,給了悟空足夠喘息的時間。此時,流兒完成了最終的成長,他無疑已經具備勇敢和堅強的特質。
到這裡,不得不提流兒的師傅,一個眉毛和鬍子全白的老頭,隻身翻山越嶺尋找失聯的徒兒,不顧危難闖入妖怪老巢,如果不愛,不可能奉獻至此。但在危機關頭,雖然師傅也想護住流兒,但是,他沒有控制流兒,強行將他留下,而是猶豫片刻,便決定放手讓流兒去面對自己的成長。
因為這次放手,流兒本性中的勇敢和堅強便被激發了出來,也最終完成了自己的成長。
相對的,對於師傅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成長?面對摯愛,是放手讓他追逐自己的天地,還是把他禁錮在自己保護的牢籠裡?師傅選擇放手,是放下了心中的執念,不強求,隨緣隨性,但是心懷祝願,這就足夠了。
師傅放手讓流兒去救悟空,成全了彼此
成長,是具有多米諾效應的,流兒豁出去,爭取到了悟空自救的時間,而流兒卻意外被巖石埋下,悟空以為流兒就此消亡,帶著無限悲愴,這強悍濃烈的情感,竟然幫助悟空掙脫了身上的禁制,打敗妖怪。悟空,也完成了自己的成長。
就算身上有禁制,但自己還是那個孫悟空,他對本身身份有了認同,「真我」便出現了,它並不會因為外界施加給自己的評價而消失,它深埋內心,只有自己醒悟過來,才能和「真我」合二為一。
流兒對悟空的維護和信任,讓悟空感動、憐愛,流兒的死,讓這種情緒放大,致使他要為其報仇,強烈的情感,迫使悟空去審視自己的力量,從而激發自己的力量,「真我」隨之顯現。
大聖歸來,也是「真我」的回歸。
也許每個人都曾有過「齊天大聖」般的高光時刻,也許都被現實狠狠毒打過,這就是人生的至暗時刻,就像「啞光」,但永遠不要忘記,有「啞光」,就有「高光」,人生不會一直都順風順水,也不會一直都如有神助。不會一直都不得志,也不會一直都破落。在低谷時積累勢能,才能在高點時釋放。
最關鍵的是,能夠在低點時也要認出自己「真我」的模樣,人,活在別人的口舌中,就失去了生命,只有回歸到自己的本心,才算真正的「活過」。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
記住,我們的心裡,永遠住著一個齊天大聖,火眼金睛、一個筋鬥雲,就是十萬八千裡。
齊天大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