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各地的幼兒園已經陸續進入了開學模式,小班新生入園成了一場哭聲連天的「大型災難片」。
紀錄片《人生第一次》
家長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塞到老師的懷裡,由老師緊緊抱住。孩子們哭成一片,家長們巴望在鐵欄杆外偷偷落淚,教師們也是聲音沙啞、身心俱疲。焦慮不安的情緒在幼兒園裡湧動著,所有人都不得安生。
其實新生入園大可不必弄得跟打仗似的,只留出一個早晨的時間,要完成從家庭到幼兒園的環境過渡本身就很艱難。
從孩子的角度講,他們也不希望看到父母偷偷溜掉的背影,不想聽到老師「過一會兒媽媽就來」的空頭承諾,這會讓孩子產生被拋棄的心理摧殘感。所以,新生非常需要一個適應幼兒園新環境、了解陌生人的機會。
在開學前提前熟悉幼兒園裡的人和環境,為孩子提供一個減緩入園焦慮的環境,從制度上進行新的嘗試……不少幼兒園在為孩子改變工作方式。
每到九月,《我愛幼兒園》《幼兒園裡我不哭》《幼兒園裡不用媽媽陪》之類的繪本總會賣到脫銷。它們向準備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傳達一個信息——幼兒園是一個好地方。當小朋友真正踏入幼兒園的時候,他們就會發現「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書本裡的道理和現實不一樣,道理並不會和孩子感同身受。更何況閱讀只是間接經驗,孩子並不能從中了解真實的幼兒園。這些是繪本閱讀法常常失靈的原因。對比之下,親身體驗顯得尤為有效。
江西省九江市英才蒙特梭利幼兒園為新生提供了兩種入園適應方式,一是提前與環境建立連結,二是分批陪伴式入園。也就是說每個新生都有機會在暑假期間,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幼兒園待上一段時間。
在家訪之後,孩子對老師有了初步的認識,老師會發邀請函邀請家長和幼兒到教室裡進行一對一引導,與環境和老師進行連結。
在教室裡,家長會陪同孩子,但當孩子願意在環境中獨立探索時,家長就坐在觀察椅上觀察孩子。即便是孩子提出了陪伴的需求,當發現孩子進入專注的狀態,家長又慢慢退到觀察椅上觀察。活動結束後,老師會利用十分鐘與家長分析幼兒在教室裡的活動狀況。
在這樣的一對一引導的過程中,老師所有的關注和關愛都在孩子的身上,孩子能感受得到,就這樣孩子會和老師很快建立很深的信任感。與此同時,在陪伴和觀察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的分離焦慮也能有所減輕,對孩子的入園生活報以期待。
這樣的入園體驗會持續三天,每天都是一個半小時。等到正式入園的那一天,孩子們會在教室裡展現出自如的狀態,和老師進行自然的互動,入園焦慮就自然而然地化解了。
人來不了幼兒園,玩偶可以代替!在雲南大理的貓貓果兒幼兒園,讓玩偶代替自己上一周的幼兒園,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入園過渡遊戲,也讓老師、孩子和家長都有了一周的緩衝時間來提前消解入園焦慮。
在正式開園的一周前,小朋友們把自己最喜歡的玩偶送到幼兒園,讓玩偶們替自己先上一個星期的學。在這一個星期裡,小朋友們轉換角色,變成了玩偶的爸爸媽媽。
孩子們一直關注著:我的玩偶在幼兒園都幹了些什麼?從這個問題開始,他們幾乎感同身受地明白了:
幼兒園有什麼好玩的,
幼兒園有什麼好吃的,
睡覺房是什麼樣子,
幼兒園的老師是什麼樣的,
幼兒園的一天是怎麼回事,
.
小黃人上學記
照片來自於貓貓果兒幼兒園公眾號
<<左右滑動查看>>
老師們每天把玩偶的經歷記錄下來發給家長,家長用這份記錄每天晚上給孩子講睡前故事。有趣的故事、好玩的遊戲在一步步地為孩子建立對幼兒園的熟悉感、安全感。(點擊閱讀完整案例《讓玩偶代替孩子上學,渡過開學焦慮期》)
全家福、依戀物、毛絨玩具和模擬家庭環境的小沙發、紗幔,都是小班打造入園環境的重要元素,也是孩子們的精神寄託和心理安慰。
當我們把目光從室內轉向窗外,會發現大自然也是入園環境的組成部分。
入園適應期間,花草園(中華女子學院附屬實驗幼兒園)的孩子們的大部分時間要在戶外度過,這源於往年老師對新生的觀察。老師們發現:「孩子們在戶外的時候,情緒特別好,哭鬧的人數也是最少的,但只要一進屋子,就又會開始哭。」
在自然中獲得放鬆感是人類的生理特性,對幼兒園孩子來說也不例外。他們天生就會和自然互動,在自由玩耍中得到療愈。
在花草園,孩子們可以坐上「神奇校車」,暢遊幼兒園,和幼兒園的每一個人說「你好」,可以在戶外讀書,甚至把玩具搬去戶外。即便沒有玩具,孩子們也能在大自然中玩得很開心,得到自由和放鬆。(點擊閱讀完整案例《在自然裡遊戲才是入園適應的最好方式》)
照片來自於胡華名師工作室公眾號
<<左右滑動查看>>
梯度時間入園、家長陪伴入園、大帶小入園……都是幼兒園從時間、空間管理制度上為新生入園放開的口子,有效地分散了入園適應的壓力。
北京市豐臺區第一幼兒園針對新生入園有一個大膽的改革。為了接納2017年秋季全面開放二胎政策之下誕生的「幼兒潮」,保證幼兒園的保教質量,豐臺一幼設立了半日班,這在公辦園中十分少見。
新來的小班幼兒一整個學期都是半日班,將每個班的孩子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上午在園,一部分下午在園,每月輪流一次。
一學期的實踐下來,相對於全日班來說,半日班的孩子、家長、教師的焦慮和壓力都明顯減輕。
「從整天到半日的調整,是站在幼兒的立場,從幼兒心理適應的角度出發,讓幼兒對新環境的適應時間由短到長的坡度緩慢遞進。」(摘自《整日班VS半日班,到底哪家強?我們用一學期的實踐告訴你》)
對於新生分離焦慮、入園適應的日益重視,反映了幼兒園從看管孩子到照護、教養孩子的角色轉變。
我們更加重視兒童的視角、兒童的感受,積極輔助孩子進行入園適應,避免分離焦慮給他們造成身心的摧殘。當孩子產生與人和環境的依戀關係,就是在建構一個積極的、有力量感的童年。
從新生入園這個環節看來,我們的腳步還得再慢一點。等等孩子,等等他抹眼淚,等等他聞聞幼兒園的花香,等等他慢慢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