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門外東街5號樓老樓改造後,王永良夫婦家的餐廳和廚房比以前寬敞多了。本報記者 鄧偉攝
普通的暖水瓶旁,立著一臺簇新的雙開門冰箱,這是王永良在和平門外東街5號樓改造後新的家居面貌,新中有舊、舊中有新。「浴霸、雙開門冰箱,這在過去的前三門樓房裡可都瞧不見。」
王永良口中的「前三門」,是崇文門、前門和宣武門的統稱。1976年,隨著「文化大革命」結束,北京市決定住宅開發要搞「統建」模式,即統一投資、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施工、統一管理。前三門住宅樓,便是統建制度下的第一個裡程碑,也被視為改革開放的重要標誌之一。
1976年到1978年,從崇文門十字路口西南角奔西一直到長椿街,全長5公裡的街道兩邊,次第蓋起了34棟住宅樓,有板式、有塔式。如今看來極其普通的「火柴盒子」,在當年可是北京的驕傲,它是新中國第一批高層住宅樓。
「當年能住進前三門的,不是局長、處長,也是單位的業務骨幹,不是人人都能分到這裡的房。」王永良回憶,1980年,他住進了和平門外東街5號樓,52.3平方米的小兩居,有獨立廚房、衛生間和陽臺,「雖然門廳加上廚房也就9平方米,但在那個年代就非常不錯了。」
隨著社會發展和北京城市建設的推進,方莊、回龍觀、亞運村……規模化的住宅樓成片崛起,前三門社區的「明星」光環漸漸褪去,歲月的侵蝕更讓這裡變成了老舊小區的典型:雨季漏水、冬季漏風、水管堵塞、樓道髒亂。「房子小,設施破舊,有些老人就搬走了。」同在5號樓的老住戶王京民說起,5年前開始,大家希望老樓改造的呼聲越來越高。多方努力下,2018年3月,和平門外東街5號樓成為前三門第一棟列入抗震加固改造範圍的老樓,2019年完成改造。除了抗震加固、增加外保溫層、管線改造外,平均每戶還增加了至少3.5平方米的面積。
「您瞧,現在進門就是門廳,廚房挪到了小陽臺。臥室的陽臺也延伸出去,多出來的空間正好擴充衛生間。」王永良笑著說,正是得益於房子增容,他才能把老式的單開門冰箱換成雙開門冰箱,「改造前真是有處買沒處擱啊!」
改造後的5號樓煥然一新,但簡單粗放的物業服務顯然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生活的需求。「要想老樓煥發活力,光改善硬體還不夠,也得提升軟體。」首開天嶽恆前三門項目部負責人楊大龍告訴記者,項目部服務著4112戶居民、近1.4萬人。如何讓物業服務更規範?一條和社區通APP信息共享的24小時熱線——96139成為連接物業公司和居民的紐帶。就像淘寶購物一樣,居民撥打96139報修後,APP上就會生成一個訂單,維修工人是誰、維修內容是什麼都一目了然,還能進行服務評價。11名維修工人手中揣著一份維修管理手冊,裡面清楚地規定水、電、氣等急迫性報修20分鐘內到達現場,其他報修按約定時間到達現場。同時,若96139回訪住戶時收到不滿意反饋,維修班應在接到通知後24小時內聯繫上門重新進行修理。
為了進一步讓物業服務走進住戶們的心坎兒,社區開始探索「居民吹哨、物業報到」的新機制。今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前三門社區迅速實行封閉化管理。「這都圍上了,『畫地為牢』似的,出門購物都不方便。」老居民在業主微信群裡提出。楊大龍立即向西河沿社區上報,在屬地共建機制下,一個線上菜站很快推出,被居民們稱讚為「封閉不封心,隔離不隔愛。」
「在前三門住了40年,真有感情呀。」在樓裡度過了第一個改造後的冬天,王永良覺著,往後的日子會越過越舒心。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趙瑩瑩
流程編輯: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