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人心都是複雜的,若非局中人,焉知我無情有情?

2021-01-10 二貨來搞笑

李安心目中的天才導演是王家衛。關於自己,他如是定義:我不是天才,但我可以算一個人才。

華人導演裡,李安最有觀眾緣。因為他溫和謙遜、儒雅內斂,是「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的最佳代言人。同樣,溫柔的李安也很有女人緣。從藝專開始,他就是一個很容易讓女性產生保護欲的男生。但是,如果你想用溫柔和儒雅定義李安,那你就錯了。

李安身上有一個人格面具,溫和、內斂、儒雅,都屬於他人格面具顯性的一面。而他的隱性人格則是犀利的、尖銳的,甚至有點殘酷。只不過這隱性一面,不會出現在現實生活裡,只會顯影在他拍的電影中。

李安屬大器晚成型,人到中年才開始發力。他曾宅家六年,靠妻子賺家用,寫的劇本改來改去,最終都沒有下文,銳氣被消磨殆盡,所以拍《推手》時,他的心境已如同老年人。為了一澆胸中塊壘,他一口氣拍了三部「老人」電影,《推手》、《喜宴》、《飲食男女》,每一部,都可以找到他自己的影子。

《推手》裡的老父親,空有一身東方太極絕學,卻在西方現代社會無從施展,只落得一身尷尬。李安那時也是,懷才不遇,只好「致虛極,守靜篤」,與命運對峙,看自己沉不沉得住氣。《喜宴》裡那對父子的相處之道,也是李安和父親多年來處理父子矛盾的方式。彼此相愛、彼此容忍。父親一直不喜歡他選擇電影為職業,卻沒有旗幟鮮明地反對。李安一直不肯向父親的期望妥協,但多年來始終心懷負罪感。

他們並沒有撕破臉吵得天翻地覆,但那股對峙的張力一直存在。為了擺脫父親的影響,儘早完成自我認同,從《飲食男女》開始,李安決定突圍。溫和派的李安,在這部電影裡開始凸顯尖銳的一面。他用西方教育側重的自我意識,去衝撞東方傳統的社會道德。最後讓老父親釋放了壓抑的情感,衝破了倫理約束,娶了跟女兒同齡的年輕太太。

這才是他想拍的電影和想要完成的自我表達。從小深受儒家文化浸潤的他,其實一直想要推翻那個文化中偽善的一面。所以《喜宴》雖然得了大滿貫,但電影裡大團圓式的「中庸之道」他並不喜歡。《飲食男女》雖然票房慘澹、金馬全軍覆沒,卻讓他如利劍出鞘,鋒芒畢露。

《冰風暴》也是李安感興趣的題材,從這部電影開始,他幾乎每一部作品裡都有「死亡」的主題。他變得不再溫和,開始挑戰潛意識裡某些難以掌控的領域。他在《十年一覺電影夢》裡寫:對我來說,創作欲好像不是求生而是求死,是自我解構的一個演化過程。

《冰風暴》之前,他受僱導了一部文學名著改編的《理智與情感》。雖然拿到了國際大獎,票房和口碑雙豐收,他卻毫不在意,因為這種「美好」的電影非他所好。《冰風暴》和《與魔鬼共騎》才是他想拍的電影,可惜上映後市場反應平平,但是在影評人和導演的專業圈子裡卻很被看好。派對上介紹李安時,如果說這是拍《理智與情感》的李安,對方通常「哦」一聲了事,但如果說是拍《冰風暴》的李安,對方會肅然起敬。

《冰風暴》的主人公,是處於美國70年代社會轉型期時的中年人。在解除了性禁忌的社會裡,一面想要不羈放縱愛自由,另一面又貪戀家的溫暖和安全感。當時的李安也處在矛盾中,一方面他很想拍自己喜歡的電影,表達真實的自我。另一方面,他又想讓自己被社會認可。在迎合市場和堅持藝術的雙重壓力中,他進退維谷。

在這個當口,他遇到了《臥虎藏龍》。原著小說裡,看到玉嬌龍飛身跳崖那一幕,他的少年心氣就收不住了。當時這部片子誰都不看好,但他堅持要拍,頗有點破釜沉舟的任性。因為他覺得李慕白這個角色,就是他中年危機的代言人。

李慕白圓滑、內斂、謙遜,為了順應社會倫理道德而壓抑感情和自我,想修道成仙,卻舍不下紅塵牽念。玉嬌龍則堅銳鋒利,任意妄為,只為自己而活,完全不顧忌社會道德與秩序。

這兩個人,一正一邪,就像李安的表面與內心。玉嬌龍罵李慕白「你們這些老江湖,哪裡還見得到本心」時,他覺得很過癮,就像在罵自己。李慕白明知道接近玉嬌龍不詳,還是忍不住要迎上去,這是自我毀滅的力量在背後驅策。李安覺得人就是有自毀傾向的,與浪漫類似,感性的東西是擋不住的,擋住了,人也沒味道了。

他這話讓我想到日本禪宗的要義,大意是,人如果依靠理性做判斷,就無法達到「妙境」。好的原創作品都是潛意識的產物,惟「無心、無意識」,才能回歸本心,至臻妙境。所以李安會覺得王家衛是天才,因為王家衛就是感性派大師,本能佔據理性上風。而李安的理性會約束著自己的衝動,導致大半生糾結。

《臥虎藏龍》裡,李安讓玉嬌龍達成了他的內心訴求,一腳踢翻了儒家正統大旗,一舉超越了愛情、親情、友情、恩情,甚至超越了生死。那是李安內心嚮往卻被理智控制著不敢去碰觸的狀態,他借電影任性了一回,結果拿到了奧斯卡小金人。

自那之後,他完成了自我認同,拍的電影一部比一比犀利,如持手術刀,把人性的陰暗面一一解剖。《斷背山》拍出了排斥異端的社會的殘酷。《色戒》拍出了性命交關時愛情的殘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拍出了被迫拋棄純真的成長的殘酷。《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則是人性被異化的戰爭的殘酷。現實中的李安依舊溫柔平和,但是在電影裡,他一次次劍走偏鋒。他在電影的時光裡逆行,從一個「守靜篤」的老人,變成了意氣風發的少年。這,才是真實的李安。

想了解李安,必須要從他的童年開始。李安1954年出生於臺灣屏東縣潮洲鎮,兩歲時舉家遷往花蓮,生活了八年。他童年時代生活的這方水土有著純真、樸實、溫暖的氣質,這成了他的人性底色。

十歲時,他搬到了臺南。進國小的第二天就被老師體罰,老師讓會考成績不好的同學跪成一排,依次打耳光,打完學生還要謝謝老師。這一巴掌下去,李安覺得自己沒法活了。後來媽媽找老師談話,從此他不再挨打,但也因此成了同學中的異類,被邊緣化。這是他性格中壓抑、對抗的源起。

整個少年時代和青春期,李安的自尊都很低。高一時他個子才150多,駝著背,人又害羞,總覺得自己不如人,所以迴避社交,把電影院當避風港,為那些佳片歡笑落淚,得到很多精神上的滋養。大學聯考,他落榜兩次,最後進了國立藝專影劇科,開始接觸話劇。第一次站上舞臺,他就對自己有了清晰的認識:做別的,他可能一生都庸庸碌碌,但做話劇可能會不同尋常。

在藝專,他在多幕戲劇中擔任男主角,還拿了臺灣大專話劇最佳男主角獎,並開始自編自導獨幕劇。父親沒有反對他的選擇,但要求他畢業後留學。藝專二年級時,李安問父親拿錢買了一部攝影機,拍了18分鐘的黑白短片《星期六下午的懶散》。憑這部短片,他申請進了紐約大學電影系。李安曾短暫學過芭蕾,學過聲樂,畫過素描,還搞過文學創作,但只有電影會讓他產生原始衝動,會去想一些瘋狂的事。他意識到,也許這就是天分。

雖然出師未捷,在家待業6年。但那6年裡,他一直不間斷地閱讀和寫劇本,這些都是積累。他後來拍的很多電影,都是文學作品改編的。他也曾去片場當劇務和小工,但總是顯得很笨拙。

「我真的只會當導演,做其他事都不靈光。」他不想找賺錢的工作,是不想讓自己偏航。賺錢的工作上手以後,就會不由自主被生活裹挾著走,再也回不到最初。而且他發現,那些堅持寫劇本的人,最終都做了知名的導演。太太林惠嘉知道,自己的老公只有在拍電影時才有活力,不拍片時像個死人。於是她說「我不需要一個死人丈夫」,就由著他當了6年奶爸。

被太太養著的日子也不好過,李安說剛開始半年他都不想活了,好在太太從不逼他找工作。在《推手》和《喜宴》的劇本在臺灣拿獎並得到40萬臺幣獎金之前,李安已經down到了谷底,銀行存摺上只剩下43元美金。幸好命運不曾辜負,他終於等來了翻身的機會。

都說李安成名,他的太太林惠嘉功不可沒。這位伊利諾大學的生物學博士對李安最大的支持,就是個性和經濟都獨立,從沒有要求李安一定要去上班。家用實在不夠時,就靠雙方父母接濟。有一次丈母娘忍不住跟李安提議:你菜燒得那麼好吃,我投資給你開飯館吧。

李安成名後,面對媒體對自己的讚美,林惠嘉直白地說:我沒有怎麼幫他,我只是不去管他,給他時間和空間。但李安說,太太很會拿捏分寸,平時不管他,看他狀態實在不行了,會帶他出去吃飯調劑心情。

很多人找伴侶,都會不自覺地參考自己隱性自我的投射。李安也是,他知道自己性格溫吞軟弱,容易猶豫不決,所以偏好個性強悍、獨立聰慧的女子。林惠嘉就是這類女子。

她當年生第一個孩子時,預感羊水破了,就自己開著快沒油的車子到醫院生產。當時李安還在公園打棒球,對此事完全不知情。醫生問她要不要通知丈夫時,她說:不必了。生老二時,李安特別在旁盯著,結果太太又趕他走,說:你又不能幫忙,又不能生。

《喜宴》拿了金馬獎,李安打電話跟太太報喜,她只是「哦」了一聲。在李安眼裡,他太太根本就是反感權威,無視名利的怪胎。她會穿上禮服和高跟鞋陪他走紅毯,已經是給他極大的面子。

身為大導演,李安身邊美女如雲,他卻從來潔身自好,沒有傳過緋聞,說明太太對他的影響力真的很大。他曾經「哀怨」地表示:只要太太能對他笑一下,他就會覺得很幸福。在李安看來,婚姻裡,恩與愛是分不開的。

當初選擇林惠嘉,是因為她是他欣賞的那類女性,這是愛的基礎。結婚這些年來,在他經歷漫長低谷期時選擇不放手,這是她對他的恩義。在我看來,除恩與愛外,還有兩點在李安的婚姻裡也很重要,那就是理與智。作為一名思考方式偏哲學的導演,李安曾經抱怨,他說的很多話別人都聽不懂。但他說和太太在一起有說不完的話,她是他最好的傾聽者。這說明兩人有理性溝通的基礎。林惠嘉在李安位於名利巔峰時依然一如既往地做自己,寵辱不驚,心態絲毫不失衡,這是智的表現。恩、愛、理、智四位一體,應是美女如雲的娛樂圈無法撬動李安婚姻根基的主要原因。

林惠嘉自稱「惡婆娘」,在外面是大導演的李安,回到家裡依然要被太太「收拾」:不管拿多少個小金人,該做的家務還是得做。林惠嘉待李安是:理解他、包容他、支持他,但絕不寵壞他。所以李安很有自知之明,他在《魯豫有約》的採訪裡說:做了人家的先生,並不代表說,我就可以自然地得到他們的尊敬,還是要每天來賺他們的尊敬。

解讀李安是件很有趣的事情,但他這本書並不容易讀。分析拍電影的李安,可看到他無情的一面,手持利刃,殺人不見血地拆解世事人心。可圍觀他的生活,又可以看到他多情的一面,對人對生活始終和顏悅色。說到底,人心都是複雜的,若非局中人,焉知我無情有情?

本文參考資料:書《十年一覺電影夢》

相關焦點

  •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真心經得起考驗,虛情遲早會顯現。真正的感情,患難時不離不棄。所謂的真,就是不欺騙,不傷害,所謂的情,就是不辜負,不背叛。人心如迷,不去猜,人心如紗,不去拆。把一切都交給時間,時間不會說謊,更不會偏袒。真心在時間面前,就是金,假意在時間面前,就是泥!
  • 《狼廳》Wolf Hall, 有情與無情之人
    而亨利八世在決定了要拋棄斷頭皇后另立新後以求能誕下子嗣後,他和波琳皇后以及公主殿下在一起的畫面中一點都不闔家歡樂,他直盯盯地看著母女,用手掏了掏牙縫裡的肉屑,極像要咬死獵物的猛獸。所以說,群眾是無情之人,議員是無情之人,國王是無情之人。克倫威爾在一群群人之間周旋,演員用比較收的表演,像是一面鏡子一樣反映出了一幅政壇的浮世繪。
  • 《天道》大愛不愛,大愛無情,大情無情
    丁元英看起來倒行逆施,但是他對家庭充滿了愛,只不過愛的表達方式不同,不被人理解而已。情和愛不分大小。大愛不愛,大情無情是相對而言的,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不同,做出的決策就不同,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評價。在大是大非面前,個人感情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霍去病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 未知生,焉知死?
    然而當這一切在我們身邊真實上演時,怎麼說都有無盡的惋惜和百般的不解。我無法明白一個男人為何會如此輕易走上輕生之路,甚至我一度猜想在他生命意識將停的前一刻,他真的就能義無反顧?  記得《論語》中曾有季路(即子路)問事鬼神於先聖孔子的一段記載。
  • 人心難懂,知人知面不知心
    家家都有難念的經,人人都有難唱的曲。再風光的人,背後也有寒涼苦楚;再幸福的人,內心也有無奈難處。誰的人生都不易,笑人等於笑己,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最窮無非討飯,不死總會出頭。誰的人生十全十美,誰的生活沒有薄涼,誰敢保證一直都是人生得意。
  • 《驚天動地》:災難無情,人有情
    災難無情,不知道什麼情況下就發生了。俗話說得好:「水火無情,人有情,」「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很多解放軍叔叔,不顧一切的去救那些埋在廢墟下的人兒,「哇哇」哭聲漸漸停了。時間,停下!解放軍叔叔,您,為了我們的,犧牲了自己。許多人逃出來後,分分暈倒在地,為失去自己的家人而感到悲痛。
  •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有人說,司馬光一生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三件事,一是小時候急中生智砸了大缸,二是主持編寫了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資治通鑑》,三是與王安石的相愛相殺史。誠如以上所說,司馬光把一生的精力都用在了修史和從政上,而不以文學自矜,無意為文,也不愛辭藻華麗的詩,更不用談填詞了。所以,他流傳下來的詞作只有三首,以《西江月》最為有名。
  •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識人看人心,交人要交品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識人看人心,交人要交品。 一個人,只要窮過一次,才知道生命可貴,才會深刻地體會到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滋味。 男人只有窮一次,才知道哪個女人最愛你。女人只有醜一次,才知道哪個男人不會離開你。人只有落魄一次,才知道誰最真誰最在乎你。
  • 看《紅樓夢》中女人那點心思,道是無情卻有情
    人非草木,熟能無情,人是高級動物,是有思想和感情的,無情只是一種相對而言,慣看春花秋月,走紅樓閣樓,情瀰漫著整個賈府,道是無情卻有情。紅樓夢是以愛情為主題,用愛情的悲劇來影射末世的悲情,以四大家族的衰亡隱含封建社會的瓦解,也就是說情是紅樓夢的主線,情海情天連情月,紅樓一夢女兒愁。無情總被風吹雨打,有情且在遭受迫害,在這個禮教束縛的環境裡,無情的溫柔是最殘暴的表達,也是最憤怒的吶喊,明爭暗鬥,勾心鬥角,為了利益和權利而形成護官符,賈府內部也是拉幫結派,形成好幾個有情和無情的集團。
  •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下闋的頭兩句陡然轉到對這個姑娘的情上來:「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上句謂見後反惹相思,不如當時不見;下句謂人還是無情的好,無情即不會為情而痛苦。以理語反襯出這位姑娘色藝之可愛,惹人情思。最後兩句寫席散酒醒之後的追思與悵惘。  這首小令只幅之內把驚豔、鍾情到追念的全過程都反映出來,而又能含蓄不盡,給人們留下想像的餘地,寫法別致。
  •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禮記·禮運》中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李安導演的一部《飲食男女》深刻反映了時代發展下人們的家庭觀念和思想觀念的變化。其中導演對聲音的處理極為巧妙,克拉勞爾曾說過:「聲音作為一種現象,是電影表現現實的一個重要的元素。」
  • 《權謀殘卷》探:善藏中看「知微」
    「知微」最大作用就是偷看別人洗澡。記得糖寶出場,便教花千骨用「知微」的初級法術,可以通過鏡像看到想看的人。卻無意看到上仙白子畫沐浴一幕。這裡所說的知微就是現代修仙小說中初級的一個境界。今天談論的當然不是這個。我們很正經。天生知微心,洞明世間情。
  • 未知生,焉知死
    ,這些聲音響自歷史的源頭,和歷史一樣悠久,它曾引人超凡入聖,它仍然在輕敲著追尋生命奧秘智者的耳鼓。請聽天清地寧老師從儒家道家的角度詮釋自己對「未知生,焉知死」的參悟。 天清地寧:儒家教育我們「敬鬼神而遠之」,先把人的本分做好,把「溫、良、恭、儉、讓」具體落實在行為上,注重操作層面。
  • 每天一首古詩詞|司馬光: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笙歌散後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靜。——宋·司馬光《西江月》這是一首豔情詞。詞的上闕寫宴會上遇見的舞姬美豔的姿容。此番一見不如不見,多情不如無情。笙歌散後,醉酒初醒,庭院深深,斜月高掛,四處無聲。「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見了後徒惹相思,不如當時不見;人還是無情的好,無情了就不會為情而痛苦了。詞人以此襯託出這女子的美麗,惹人情思。
  •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還似無情
    13、相見爭如不見,有情還似無情。 14、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 15、今年冷落江南夜,心事有誰知。 16、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17、月色穿簾風入竹,倚屏雙黛愁時。 18、多少新亭揮淚客,誰夢中原塊土。 19、駸駸嬌眼開仍,悄無人至還凝佇。
  • 四墓庫用神的有情與無情
    我們在前面也講過有情無情、有力無力的區別,有情主要就是搭配好。那麼四墓庫在月令的取用的有情無情也是看搭配。有情的,搭配起來就是順而相成的。比如:甲生辰月,透出癸水為印,地支又會申、子成水局,使得幹支的印綬清純不雜,這是透幹會支合而有情。又比如:丙生辰月,透出癸水為官,又透出乙木為印。
  • 塞翁失馬 ,焉知禍福 真實含義是什麼?
    戰國時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養了許多馬,一天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
  • 落花有意戀真情、流水無情亦有情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是流水無奈還是落花痴情?在人生旅途上或有多少萍水相逢,或有多少一見鍾情,在歲月中成了永恆,那些經久難忘的一廂戀情,隨著時間被遺忘在紅塵阡陌裡,時而的會被談起。人世間一幕幕的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參雜了多少心酸的故事,讓人感動,讓人在悽美中又有多少無奈。落花有意戀真情,流水無情亦有情的場景還在周而復始延續,只是主角已更換。
  • 《圓瑛法師首楞嚴經講義》視頻-(有情與無情釋疑專輯),莊全法師主講
    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無擇遍知。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婆吒、霰尼,執一切覺,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溫陵曰:所知,即所觀識陰也。謂識有知,而一切法,由知變起,因計知體,圓遍諸法,遂立異解,謂無情皆有知也。 十方草木,本屬無情,以異解故,皆稱有情,與人無異。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互為輪轉,無所揀擇,有情無情,而遍皆有知也。
  • 三雷名旦沈小慧演唱《被情所困》這首又歌火了,唱得句句打動人心!
    有些人天生好嗓子,沒有經過專業的陪訓,但經過憑自己的愛好、自己勤學苦練,唱出來的歌也不遜色給專業人士,所謂高手在民間就是這樣的意思。雷州歌,以韻帶歌,沒有律韻就不成雷歌了。但25個律韻對於初學者來說,是有一點難度的,但目前這麼多平臺發布的原創雷歌都是經過寫詞老師審核過的,律韻是很少出現錯誤,只要你有心,多聽多跟著學,幾個月的修練肯定也能成為一個出色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