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神偷》裡的任達華和吳君如不再是從前電影中一貫的形象,他們不留痕跡地跟路人甲乙丙丁打成一片,完全看不出他們戲外的光芒萬丈,嚴絲合縫地嵌入角色,他們把自己隱藏於羅先生羅太太的角色之中,大哥任達華沒有了,搞女吳君如不見了,有的只是相濡以沫、苦難頻仍的兩夫妻,跟生活裡隨處可見的平常夫妻絕無二致。
羅先生是個做鞋的,住在巷尾,他大哥是理髮的,住在巷口,這是他們有先見之明的母親大人一手安排的:一人顧頭一人顧腳,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剃頭穿鞋,兩兄弟就無論什麼時候都能吃上飯。這跟父親大人當初對我和弟弟的安排如出一轍:父親讓我做醫生或者老師,讓不愛學習的弟弟去學廚師,他說,無論到什麼時候,治病救人、教書育人都不會沒飯吃,而做廚師就更有保障了,就算是看不起病、上不起學,但大家都要吃飯滴。所以說,藝術來源於生活,《歲月神偷》的奶奶一手給孩子們安排下的未來就是對我爸爸的超級模仿。不同的是,兩兄弟一直遵照母親的吩咐,剃頭做鞋地過了一輩子,而我和弟弟,先後背離了父親的安排,兩人都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道路,由此足見,生活比戲劇更有波瀾。
電影裡的生活看似波瀾不驚,但是在非常貼心的細節中蘊藏著無盡的深意。電影一開場,弟弟放學回家,羅先生正在修鞋,頭也不抬地問:小弟回來了,今天學校裡學什麼?
小弟:中文、英文。
羅先生,還是手中忙碌著,頭也不抬地問:中文學什麼?英文學什麼?
小弟:中文學中文,英文學英文。
這樣例行的對話,小弟每天放學都要回答,只是隨著劇情的發展,小弟的回答有了變化,第二次出現例行答問,小弟的回答很促狹:中文學英文,英文學中文。問話的羅先生完全不以為意,他仍然一門心思地做鞋,根本沒在意小弟說了些什麼,大人常常以傾聽的狀態跟孩子交流,但有時候他們會因為生活的重壓,在傾聽中貌合神離,聽而不聞,這個細節既幽默又有些小小的辛酸。第三次例行答問,小弟的回答是:中文學了什麼段落,英文學了哪些單詞,同樣不以為意的羅先生不知道,一向頑劣的小弟此刻已經開始自覺地用心學習,家長們常常忽略孩子的細微變化,孩子卻在這些細微的變化中慢慢成熟長大。最後,頑劣的小弟在哥哥過世多年後也去了哥哥那個精英名校,這是他的爸爸媽媽始料未及的。
電影中哥哥的扮演者是李治廷,樣貌酷似王力宏,他品學兼優,是父母的驕傲,他暗暗喜歡著學校裡一個清純脫俗的女孩,他帶著那個女孩認識了一種叫做紅彩雀的熱帶魚,那個女孩生病時,哥哥帶著自己不吃午飯買的紅彩雀去看她,當他發現女孩家裡有一個碩大的魚缸,裡面養著很多名貴的金魚時,哥哥看著自己心愛的紅彩雀,有些小崩潰,當他想把紅彩雀放進女孩家的魚缸時,女孩說:外來的魚要先隔離幾天,以防止有病會傳染給缸裡的魚。這時這條孤單的來自貧民窟的紅彩雀就成了哥哥自己的隱喻,這時哥哥挺直了脊梁,對女孩說:有些事情是會記一輩子的。然後轉身頭也不回地離開了女孩的家。
沒過多久,女孩全家移民國外,兩人天各一方,後來運動健將哥哥生了血癌,住進了醫院。為了給兒子輸新鮮血液救命,羅先生當掉了自己的結婚戒指,電影中特寫羅先生無名指上深深的戒痕,這一刻,羅太太淚如泉湧。這個被小弟戲稱為大俠的羅太太一直有個信條:做人總要信,所以當羅先生說「鞋」(指繁體的鞋字)字半邊「難」(指繁體的難字)時,羅太太說:「鞋」字半邊「佳」,「難」過了就是「佳」了,兩個人對「鞋」字不同的看法就是悲觀主義和樂觀主義的區別,正是因為羅太太對生活一貫的樂觀,才使得他們貧苦的日子不乏快樂,所以樂觀的羅太太的眼淚才最有感染力,最終,夫妻兩個攙扶著送走了大兒子,羅先生種了一棵開花的樹給兒子遮陰,羅太太看著大兒子墓碑上生龍活虎的照片,靠著羅先生,又一次泣不成聲,此刻,電影中隱去了所有音效,此處無聲勝有聲,羅太太靜默的痛哭,讓人不由得淚流滿面。
奶奶說:如果把最心愛的東西丟進苦海,就能再次見到失去的親人。小弟對此話堅信不疑,為了再次見到去了天堂的哥哥,他背著自己辛辛苦苦從各處順來的國旗、孫悟空雕像、積攢的能抽獎的卡片等等,頭上頂著心愛的魚缸,來到了苦海,他一件一件地把這些心愛的東西扔進苦海……恍惚中,小弟似乎又聽到了哥哥最喜歡的猴子樂隊主唱的歌:《我渴望自由》,他似乎又看到了哥哥正在笑著向他走來,他們一起幸福地打架,一起忘情地奔跑……
多年以後,哥哥墓前的小樹長成了大樹,小弟也長到了哥哥的年紀,他跟著父母一起去看哥哥,他隨口倒背著小時候拼命背下來的26個英文字母,他們看到了哥哥曾經說過的天上會出現的兩道彩虹,而哥哥創作的歌曲《彩虹》又一次迴蕩在他們的耳邊,歲月無聲,可它偷走了那麼多日子,它留下了那麼多溫情,風雨過後,天上終會出現彩虹,歷經的苦難都是為了置換未來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