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林海無徑
1980年代,是香港最黃金的搖滾時代,當時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樂隊,其中的Blue Jeans以其強悍的創作實力,剛出道便驚豔了整個華語樂壇。其作品《豈有此理》、《人生酒庫》、《藍戰士》等廣為傳唱,另一首膾炙人口的《下雨天》更是如今去唱K時必點的曲目。
此圖源自網絡
Blue Jeans樂隊雖於1990年代初就已解散,但三位成員到今天仍是樂壇響噹噹的資深音樂人,他們與同時代的梅豔芳,張學友,黃家駒等樂壇巨星一樣,從社會最底層開始,憑藉自身的不懈奮鬥取得巨大成功,其形象就如同香港這座城市成長成功的縮影,折射出了香港由一個寂寂無聞的小漁村,演變成舉世知名國際大都會的成功故事。
前段時間寫了一篇有關香港的推文,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並私信留言希望我再多寫一些這方面的題材,使我備受鼓舞。
上一篇的題目是「「,主題應是以草根故事為主線,由於我希望專注在旅遊方面的創作,因此在內容上加入了一些旅遊元素。本篇我依然想延續這個概念,透過霓虹光影,去感受一下其背後的故事。
說到香港,人們腦中首先浮現出的往往是油尖旺區的景象 —— 霓虹閃爍的街道和熱鬧的夜市。油尖旺區的名字來自油麻地、尖沙咀及旺角三個主要街區,這裡是香港歷史最悠久、最多樣化的地區之一。漫步於購物街區,還會驚喜地發現許多歷史遺蹟,例如廟街的天后廟,建成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廟街的名稱也因此而得。
天后廟坐落於油麻地的榕樹頭,把一條廟街一分為二。靠著廟的南牆,晚上這裡有許多看相、算命的攤子,大師們各顯神通為一眾紅男綠女問前程、問姻緣。廟的東邊每晚都有一群粵曲迷吹拉彈唱,為你奉上一首首原汁原味的粵曲經典曲目,廟街夜市及數百家餐飲店鋪一直營業至深夜甚至凌晨。
包括廟街在內的油尖旺,幾乎囊括了香港所有的極致體驗,在這裡,奢侈品店與清真肉檔僅幾百米之遙,遊客既能在各大商場掃貨,也可以在街邊地攤買到小玩意和紀念品。從高雅到低俗、從貴重到低廉,只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它吵鬧、擁擠,時而混亂無章,但永遠都繁華精彩、令人難忘。
在過去幾十年裡,通過眾多著名導演的鏡頭,將這裡獨一無二的城市景觀帶到了全球觀眾眼前,這些經典的電影畫面也激發了新一代藝術家、設計師和歷史學家們,竭力保留城中的霓虹色彩。時間將繁華凝鑄成香港這座城市的符號,也讓原本古樸的老街區在塵埃中延續經典。
在1860年九龍半島被割讓給英國時,這裡只有幾個小型的漁農業社區。如今的油尖旺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之一,在這個只有幾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居住著幾十萬人,每天都上演著許多平凡而動人的草根故事。
說到草根的奮鬥故事,我印象中最經典的莫過於以下這一幕——
食神?不不不,不是食神和他的爆漿瀨尿牛丸,而是喜劇之王——周星馳。關於周星馳的傳奇故事相信大多都熟知,這位喜劇泰鬥的奮鬥史,以及他所演繹的每一部經典作品,正是所有香港草根階層奮發進取的縮影。周星馳曾在一個採訪中這樣說到:"我的奮鬥史,不是獨一無二的,社會上比比皆是......像我們這些普通大眾,如果不是靠著信念、鬥志,怎能做出成績?"
1970年代,內地正在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運動,當時的香港作為內地連接世界的窗口,起到了橋頭堡的功能,加上行之有效的反貪措施,迅速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香港由此進入一個黃金髮展期。
發展帶來了許多機遇,有能力的人開工廠開商鋪,做貿易炒股票炒樓花,而更多的普通民眾更是每天打兩三份工,整個社會處於一個昂揚向上的進取氛圍。我在上一篇提到我表哥的一家人,正是這個時候舉家從澳門移居香港,我姨丈就是在油麻地開設了第一間專賣石油氣的商鋪。憑藉夫妻兩人精明的商業頭腦,從一家小店發展到幾家,但夫妻兩人每天仍然親力親為,與工人們一起搬運石油氣。那時的香港,只要肯出力,肯動腦,就能走上發家致富之路。
在那個時代,香港大部分人都是從內地遷移過去的移民,對內地都有著深厚感情。我姨丈一家與許許多多香港人一樣,在致富後經常會回到內地,每次都會攜帶大量各種物資以幫助家鄉親人,從衣服、日用品到玩具、小家電,甚至油鹽醬醋。據我母親回憶,當時每次到火車站接姨丈,都會看到他們一家人提著大包小包,甚至我那只有五六歲大的表哥,都會拉著比自己還大的行李艱難前行。
當時我姨丈一家對我們的幫助只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與他們一樣的還有千千萬萬的香港人民,他們為幫助內地親人度過那個最艱難的時期,都曾傾囊相助,義無反顧。這在那個還很敏感的年代,除了需要有莫大的勇氣,還有血濃於水難以割捨的親情,才能使他們迸發出如此巨大的能量,無畏無懼。
及後內地改革開放,急需外資帶動經濟發展,香港的企業家們第一時間回鄉投資。即使到現在,港資依舊是內地引資主力軍,份額穩佔半壁江山。還有在八九十年代,內地多次遭遇洪澇災害,和兩千年代的幾次重大地震災害,整個香港社會從政府到民間,從白髮蒼蒼的耄耋老者到豆蔻年華的稚嫩少年,無不踴躍捐助,每一次災難背後,都有香港人民濃厚的情誼,從不缺席。
在經濟發展上的往來,我們可以理解為互助互利,但其中不能忽略的,還有一衣帶水、飽含濃濃人情味的親情。而這一切,正是源自於深埋在眼前的這些市井街巷下,融入到香港人骨髓裡的仁愛關懷、刻苦耐勞、勤奮拼搏、開拓進取、靈活應變、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獅子山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激勵著香港一步一步發展成舉世知名的國際大都會。
時至今日,內地也早已不再將香港作為對外聯繫的唯一出口,同時受眾多因素影響,香港的發展速度逐漸放緩,尤其是近十幾年間表現得尤其明顯。生活在這裡的中產階層早已沒有了當年的意氣風發,而草根階層所面對的壓力則越來越大,高昂的物價對於發展機遇越來越少的他們來說,更是難以承受。甚至在他們當中有一些人,因迫於生活壓力,每天兼職做著多份工作,為節省房租,收工後在網吧、快餐店等地方過夜,過著居無定所顛沛流離的生活,但即使是這樣,生活也只能是僅僅維持。
而內地通過四十多年艱苦卓絕的奮鬥,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發展成果,人民生活質量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此消彼長之下,兩地民眾的心理都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今天的香港有少數跳梁小丑,正是利用這種變化,對兩地關係極盡歪曲破壞之能事,傷害了兩地人民的感情。但無論如何這也不能阻斷兩地人民的血脈相連,對於本是同宗同源的香港人民,在他們面對困難時,我們更應該與之守望相助,伸出援手撫平傷痕,使兩地不再遙遠。
(本篇完。敬請關注香港系列——中環、赤柱、西貢篇)
更多精彩,誠邀點擊以下連結回顧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