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自網絡 | 由工機哥整理
如有侵權聯繫fmsj002刪除
看過電影《雨果》的應該都知道小雨果是個機械迷,機械的魅力在於它需要精確,這種精確很折磨人,但是一個個齒輪發條結合在一起產生的效果是驚人的。(當然,拿到現在和智能設計一比,就要說成復古了。。也可以往蒸汽朋克上扯了。)
就像電影裡那個會寫字的機器人和小雨果修好的那個機械小老鼠,冰冷的機械生物卻可以承載太多奇異的幻想,甚至可以超越沒有的血肉,精巧而複雜的設計構造就是他們的最迷人之處。
我們先來看看俄羅斯藝術家Gvozdariki的作品,該系列作品充滿著濃濃的蒸汽朋克味道,作品以鳥,魚,獸為內容,將它們「機械化」後配上一些vintage的「配景」,這為作品添加了更多「蒸汽」味道。這些科幻奇思下再造生命可以跨越海陸空了。
下面是Edouard Martinet的作品,好似把Gvozdariki的作品從平面搬到了三維空間裡。Edouard Martinet1963年1月16日生於法國,1988年畢業於巴黎平面藝術學院。
他常常擺弄各種各樣被廢棄的材料例如鏽蝕的廚房平底鍋,打字機上的零件,汽車燈等等一些別人眼中的垃圾金屬,巧妙地將它們塑造成動物與昆蟲。
最厲害的是他的所有作品沒有用到一點焊接,所有部件都像是積木拼圖一樣可以拆卸再用螺絲組裝。
Edouard Martinet在每個傑作組裝前都會繪製幾張細節草圖以幫助定位,整個作品由想法到完成的過程自然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不過就是這樣,他把每日在跳蚤市場中淘換的零件變成了一件件震驚的藝術作品。
如果你要說上面Edouard Martinet的作品顏色太機械本色化,Mullanium工作室的作品就不會讓你失望。
Mullanium工作室由一對夫婦——Jim 和 Tori組成,他們痴迷於鳥類,大自然以及一些老舊物件,他們大量的收藏古舊的零部件,雕塑以及手錶等,這些藏品幾乎填滿了他們位於佛羅裡達龐帕諾比奇(Pompano Beach)的工作室。
源於Jim對鳥類的熱愛,他在一次製作首飾盒的過程中得到了靈感,於是創作了這個系列作品,每隻鳥的雕塑都是純手工完成,你會發現上面有許多舊物的零件
例如:手錶錶盤,尺子,齒輪等。它們被Jim 和 Tori組合到一起後顯得非常精緻而自然。
他們的作品主要是利用他們近20年的藏品製作而成,內容包括首飾,精緻的盒子,以及我們看到的鳥類雕塑。他們善於利用傳統手工藝將這些可回收的來源與大自然的元素混合後創造出藝術作品,所以他們的作品有著很強的歲月痕跡和手工藝的情感。
當然,考慮到有些朋友可能不喜歡以上玩具似的機械,過於精緻反而小氣沒了機械本該有的冰冷霸氣。所以,下面這些絕對是重量級選手。
2004年,南特市(Nantes,位於法國西北部)政府在兩名場景設計師:弗朗索瓦·德拉豪茲葉赫(François Delarozière)和皮埃爾·奧赫菲斯(Pierre Orefice)的建議下,在南特島上啟動了一個新穎的旅遊項目:建造一批充滿著蒸汽朋克風格的機械動物。這個項目包括三大部分:巨象,鷺之樹,和海洋世界旋轉木馬。
這頭12米高,8米寬的大象重達50噸。靠著一個450馬力的發動機驅動,大象可以以每小時1至3千米的速度載著最多49名遊客沿著盧瓦河岸遊覽45分鐘。在行進的過程中,大象會發出嚎叫,鼻子還可以噴出水霧。
這些機械生物都是由木頭和金屬製成,通過齒輪,曲軸,電動機,纜繩等機械的方式來實現其運動,而且至少都有2個簡單的座位,每個座位前面有好幾種控制杆或者控制輪,來控制這些機械生物的局部運動,比如魷魚的腕足的伸展,眼睛的閉合等等。面對著這些蒸汽朋克風格的巨大動物,讓人感覺仿佛進入到了一個蒸汽朋克的時代。
最後一件,來自法國的世界著名藝術工作室La Machine,這座蒸汽朋克風格的巨型雕塑作品位於德國東部城市德紹(Dessau)。迷霧中,這座美麗的機械怪物顯得神秘而科幻,好像馬上就要發射咯……
記得誰說過,男人終歸會被一種精巧而複雜的機械所震撼。我想說,女人就不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