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東風日產襄陽工廠總裝車間的工人們圍著一輛剛剛下線的天籟拍照。這是工廠停工55天後生產的第一輛新車。
工廠復工後,每個班組工作前都要先統計健康情況,並進行行跡管理。
按照工廠編印的員工防疫手冊,李玉超和衝壓車間的同事們調整了工位距離,保間隔在1米以上。
3月21日,86名因疫情滯留的東風日產員工及家屬搭乘專車,從襄陽直達廣州花都。尹書山正是為這趟復工專車準備午餐、口罩、消毒溼巾等物資的志願者。
連續宅家兩個月後,吃一碗飄香的牛肉麵,逛一次人聲鼎沸的花鳥市場,成了很多襄陽人最想做的事兒。
2020年春節前,新冠疫情的暴發讓不少城市採取了「經營性場所暫停營業」「小區封閉式管理」等嚴格管控措施,地處湖北省西北部的襄陽市也不例外。
作為襄陽保利五月花小區的一名「編外志願者」,李玉超響應公司共青團組織發出的倡議,從春節期間就堅守在崗位上,幫助社區工作人員防控疫情。
「那些天,街上除了我們這些帶紅袖箍的工作人員和穿制服的警察,幾乎一個人都沒有。」他回憶說,就像整個城市被摁下了暫停鍵,一場雪過後,路上車轍和腳印都要比平時少了許多。
好在經過艱苦努力,全國尤其是湖北的疫情防控形勢發生積極向好變化,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
3月15日,襄陽政府網發布消息稱,市區內卡點陸續撤除,公交班次也在加密。3月24日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通告,強調各地要進一步強化屬地責任,毫不放鬆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工作,同時積極有序推進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力爭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早日全面步入正常軌道」。
「小區旁的牛肉麵館重新開張了,漢江兩岸、市區內的車流量明顯變大了。」漫長的堅守和等待後,生活如常的願望迎來了曙光。
大家都扳著指頭算復工的日子
東風日產襄陽工廠的復工復產,則是另一個讓當地人看到「生活如常」曙光的標誌。
作為湖北省內第一家復工復產的乘用車工廠,東風日產襄陽工廠3月12日啟動衝壓車間;1天後焊裝車間復工;3月19日塗裝車間復工;3月20日,停工55天後,東風日產襄陽工廠總裝線上駛出了第一輛新車。
「我們工廠的生產節拍是1小時下線45輛整車。第一天復工就恢復了這一正常節奏。」東風日產襄陽工廠黨委書記、總經理賀永志告訴記者,為了確保員工安全健康,工廠復工後採取8小時單班生產,平均每天下線350輛整車。
作為衝壓車間A3班班長,李玉超還記得重返工位第一天的情形。
「我們班組有17人,單班生產時衝壓車間有55人。儘管戴著口罩、手套,但第一天復工重逢在車間,感覺跟每個人都很『親熱』。」李玉超說,自己從事汽車生產23年,第一次停工這麼長時間。
在汽車生產領域,「一輛好車從衝壓開始」是業內共識。衝壓車間又是東風日產襄陽工廠最先復工的車間,自然也就承擔著疫情防控和品質保障的雙重使命。
按照工廠編印的員工防疫手冊,李玉超和同事們調整了工位距離,保證每個工位都間隔1米以上。「從進入廠區到下班離開,工廠要求我們全程佩戴口罩,復工後,每個人都自覺遵守。」他笑著說,歇了將近60天,大家都扳著指頭算復工的日子。「回到車間,感覺每個人都憋著一股勁兒,充滿幹勁。」
據介紹,東風日產襄陽工廠衝壓車間共有3條生產線。其中,李玉超所在的「快速線」每分鐘下線12個衝壓件,復工後平均每個班每天生產3000-3500個衝壓件。
復工後,工藝技術員尹書山則多了一份「兼職」。清晨6點,尹書山就要從家裡出發,到工廠後先去廚房「報到」。作為廠裡的防疫志願者,他負責在食堂給前來就餐的同事們測體溫,並「指揮」大家分批吃飯。
平日裡,這位即將步入而立之年的90後是廠裡的技術骨幹。
春節後不久,由於同事被困在外地,尹書山臨危受命,接手了焊裝車間的設備改造工作。「焊裝車間共有兩條生產線,如果不能把設備調試好,工廠就沒法及時復工。」他介紹說,1周後設備改造工作如期完成,總算沒有給公司2020年新車生產計劃「添堵」。
那時,因為襄陽各小區管控政策愈發嚴格,尹書山擔心自己回家後第二天出不來,索性卷著被子住在了車間休息室裡。
「幸好出門前我媽擔心我吃不好、睡不好,硬塞給我一床厚被子。」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著說,因為自己不會做飯,從老家臨走前,媽媽為他準備一大包饃和油餅。
工廠復工前,尹書山按照黨員「雙報到」(黨員到就職單位和所在社區報到)的要求,到所在小區幹起了志願服務。有時他拎著社區居民訂購的菜跑上跑下,有時在冬夜的寒風中守在小區門口。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曾經熟悉的街道空蕩蕩的,平時鄰家大媽們跳舞的廣場也安靜得有些可怕。」經歷了疫情之初的緊張、焦慮,尹書山說,作為普通市民,自己沒有辦法做什麼「偉大」的事,只想盡力維護家園的安寧,努力為妻子和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
雖然經常自嘲「房貸、車貸壓力山大」,尹書山對生活的熱愛卻隨處可見。
他的微信頭像是妻子牽著兒子在河邊散步,那是去年國慶假期,一家人去丹江口水庫旅遊時拍下的。春節前夕,新冠疫情暴發,他和很多當地人一樣,在頭像上加上了「襄陽加油」的祝福語。
3月中旬,城市重新摁下「播放鍵」後,他會給朋友發消息,「那家饞了很久的牛肉麵終於可以吃上了!」
尹書山坦言,多虧疫情防控形勢的不斷好轉和公司的各項承諾讓自己吃下了定心丸。
「早在2月初,公司就向大家公布了這一特殊時期的薪酬管理政策,停產期間工資一律按休息日發放。」東風日產襄陽工廠人事總務科科長劉紅雷直言,公司一方面向員工科普防疫知識,並在確保員工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安排復工復產;另一方面,「薪酬不降」的承諾迅速穩定了人心,減少了疫情對員工心態和工作穩定性的影響。
尹書山發現,在工廠食堂,每個人自覺地間隔1米排隊取餐,並按批次分散坐開就餐,幾乎不需要他插手糾錯。
「大家都打心底裡認為,就應該這樣嚴格執行防疫措施。」李玉超對此也深有感觸,他說,大家不僅都養成了更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執行力也「上了一個臺階」。「就比如戴口罩這事兒,大家都嚴格遵守,沒有任何不理解或抱怨。生產工作時也更認真了,檢查衝壓件時比以往更注重細節。」
據介紹,在正式復工前,東風日產襄陽工廠就組織全體員工線上學習防疫知識。復工後,工廠每天為每個員工提供兩個口罩。其中,防護等級最高的N95口罩用在了焊裝車間、食堂員工和工廠保安等關鍵崗位。
此外,安技環保科科長王順吉一次就採購了數千公斤消毒水,供全廠的108個班組在各自區域消殺。「上午、下午各一次,食堂等公共場所消殺則由專人負責,確保不留死角。」王順吉說。
「公司領導明確指出,對採購防疫物資的預算上不封頂。」賀永志說,該工廠1月21日就啟動了防疫應急體系,每個部門、每個班組都有應急小組,落實各項政策。此外,所有員工每天都要在企業微信裡上報健康情況,並進行行跡管理。
他向記者坦言,做好疫情防控和推動有序復工復產是兩條戰線,二者缺一不可,「但目前做好防疫工作,仍然是優先級最高的頭等大事。」據透露,截至3月24日,東風日產襄陽工廠近2300名員工除8人滯留武漢外,全部到崗且「零感染」。
「漫長的停工終於結束了,這意味著疫情防控已經見到曙光了。」李玉超說,已經有不少兄弟企業的員工向他表示「羨慕」,「其實他們也由此看到了復工的曙光。」
他坦言,自己和同事們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公司越早復工、經營效益越好,我們員工才能生活得更好」。
正如專家指出,復工關係就業穩定,復產關係經濟發展。重新熱鬧起來的襄陽市樊城區東風汽車大道5號,讓所有憧憬生活回歸正軌的人們看到了希望。
擼起袖子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
在整車工廠,一塊塊鋼板經過衝壓車間的錘鍊後,要先後經過焊裝、塗裝和總裝車間,才能駛出生產線。
同時,一輛乘用車又是由1萬多個零部件組裝而成。這意味著,只有各零部件企業生產、運輸的「大動脈」暢通無阻,整車企業才不會面臨「等米下鍋」的窘境。
湖北是我國第四大汽車生產基地,但由於突如其來的疫情,武漢、十堰、襄陽等地的零部件企業復工復產以及各地間交通物流出現了不小的困難。
「為了讓工廠復工復產順利進行,我們要保證有讓生產線足以運轉4小時的庫存量。」賀永志表示,東風日產襄陽工廠的零部件供應商中有67家在襄陽,還有48家在武漢。
為了防止生產線「斷糧」,東風日產襄陽工廠成立了專班負責零部件供應動態監測。他們不僅要關心自家工廠內的防疫、生產,還要了解每家供應商每天的人員到崗情況和生產進度。「常常是一天忙下來,都不記得自己打了多少通電話。」賀永志說。
疫情影響下的汽車產業鏈上,相隔千裡的企業、素未謀面的陌生人突然發現,他們的命運彼此相連。
舉個例子,此前由於一家生產汽車座椅骨架的武漢零部件企業難以復工,東北一家車企工廠內,9000多輛新車因為「沒有座椅」而無法下線,影響了當地數千名工人的工作績效。近日,奔馳母公司戴姆勒表示,由於疫情在歐洲多國持續擴散,全球供應鏈目前無法完全維持。曾有相關人士透露稱,一旦工廠停產,每天損失將超過4億元。
總裝車間流水線一天不啟動,上下遊數千家企業、幾十萬名從業者的生計都將面臨巨大考驗——這就顯示出湖北省整車企業復工復產的必要性。
「東風日產襄陽工廠正常年產能是19.6萬輛,雖然今年遇到了特殊情況,但我們仍有信心完成全年整體目標。」賀永志斬釘截鐵地表示,要努力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疫情造成的損失補回來。
據了解,在母公司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風公司」)、各地政府和交通運輸部門的協調下,東風日產與湖北等地的零部件供應商順利對接,其位於廣州、鄭州、襄陽、大連四地的工廠均已有序復產。
不久前,東風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竺延風在東風日產襄陽工廠調研時表示,為滿足後續市場需求,可能會面臨高負荷生產等情況,「要做好生產攻堅準備,建立相應的預案,確保高質量應對」。
有大數據分析顯示,汽車、旅遊出行、生產製造、房產裝修等六大線下行業2月搜索熱度較春節期間迅速回升。其中,汽車業搜索熱度回升近三成。
李玉超說,復工後不久班裡就有不少同事開起了玩笑,看看牛肉麵館前排起的長龍,不知有多少壓抑已久的消費欲望會被釋放出來,「下半年咱們可得做好加班加點的心理準備了。」
在襄陽的經濟版圖和產業規劃中,汽車都是無可爭議的龍頭產業。數據顯示,2019年,在全國汽車產銷下降的大環境下,襄陽市汽車製造業產值仍逆勢增長7.2%。和所有熬過寒冬等待春暖花開、期待把損失補回來的城市一樣,這座位於漢江中遊平原腹地的汽車重鎮已經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作為湖北省內第一家復工復產的乘用車企業,東風日產襄陽工廠成了名副其實的「排頭兵」。有專家分析稱,這對全省乃至全國的汽車企業來說都是一劑「強心針」,「從某種意義上說,該工廠能為汽車產業鏈上的所有企業,尤其是湖北的企業提供一定的借鑑意義」。
3月21日下午4點51分,一趟載著1013人的復工專列準時抵達漢口火車站,這是首趟抵達武漢市的返崗復工專列。它從十堰東站出發駛往武漢,沿途僅停靠襄陽站,對東風公司旗下子公司員工實行「點對點」運輸。
東風公司官方消息顯示,目前襄陽、十堰基地的相關企業已經率先復工復產,武漢市的部分企業也在逐步恢復生產中。
看到1000多名「汽車人」趕赴武漢復工的場景,尹書山有些感動。也是在3月21日,86名因疫情滯留在鄂的東風日產員工及家屬搭乘專車,從襄陽直達廣州花都。尹書山正是為這趟復工專車準備午餐、口罩、消毒溼巾等物資的志願者。「謝謝叔叔。」一位蹦跳著上車的小女孩,讓他想起了自己剛滿3周歲的兒子。
獨居40多天後,此前從不做飯的他學了幾道菜,「想下次見面給老婆、孩子和父母一個驚喜」。襄陽「解封」後,妻子率先嘗了嘗尹書山做的可樂雞翅、麻辣雞柳,說「還湊和」。不過,他知道妻子嘴角的笑意已經「出賣」了她心裡的暖意。
「疫情結束後,希望我們一大家子人能聚在一起,自己會端出一桌熱氣騰騰的飯菜。」尹書山說,自己跟妻子商量說,以後要多擠些時間陪家人,陪著孩子快快樂樂地成長。生活如常,這大概也是人們的共同願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許亞傑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