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迪士尼旗下的電影《公主日記》,上映後取得巨大成功。
該片以2600萬美元的預算,共計轟下1.6億美元的全球票房,堪稱「以小博大」的絕佳典範。
而在影片中飾演「公主」的安妮·海瑟薇,也因此迅速紅遍全球。
彼時的她,膚白勝雪,顧盼生輝。
一雙水靈剔透的眼眸,不知俘獲了多少影迷的心。
憑藉這部令人驚豔的「處女作」,剛滿18歲的安妮·海瑟薇,直接在美女如雲的好萊塢站穩了腳跟。
在其後的近20年時間裡,她頻頻推出銀幕佳作。
不管是感情細膩的文藝片,亦或是場面宏大的商業片,顏藝俱佳的安妮·海瑟薇,都能駕馭得遊刃有餘。
在2013年的奧斯卡獎上,她還憑藉口碑極佳的《悲慘世界》,捧回了一座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獎盃。
人氣指數、作品履歷、獎項榮譽,無論從哪個角度進行衡量,安妮·海瑟薇都稱得上是好萊塢80後女星的標杆人物。
包括現在最當紅的斯嘉麗·詹森,當初的影壇地位,都未必敵得過安妮·海瑟薇。
但就在安妮·海瑟薇最風光無限的時候,她卻「莫名其妙」地遭到了無數美國觀眾的討厭。
甚至在一份「美國人最討厭的明星」榜單上,安妮·海瑟薇都名列前茅。
有人評價她:用力過猛、做作虛偽。
有人形容她:連吃飯喝水都像是在演戲。
隨著外界諷刺的聲音越來越多,無數影迷心中的公主安妮·海瑟薇,突然就變成了路人緣極差的「戲精」。
從公主到「戲精」,安妮·海瑟薇到底做錯了什麼?
這一切,都要追溯到電影《悲慘世界》。
在《悲慘世界》裡,安妮·海瑟薇飾演了命運悽苦的「芳汀」。
這個人物對安妮·海瑟薇意義重大,她小時候第一次看母親演舞臺劇,母親當時恰好演的就是「芳汀」。
如今自己演了電影版的「芳汀」,某種程度上而言,是對母親的一種傳承。
因此,在拍攝現場,安妮·海瑟薇十分投入,為了更精準地詮釋人物,她都不惜剪掉了自己的長髮。
但縱使這樣,安妮·海瑟薇飾演的「芳汀」,還是引起了一批美國觀眾的不滿。
由於《悲慘世界》原著裡的「芳汀」頭髮是金色,而安妮·海瑟薇卻並未呈現出金髮的造型。
所以,這批觀眾就覺得安妮·海瑟薇既不尊重原著,也不是一個稱職的演員。
在筆者看來,這些美國觀眾純粹是「雞蛋裡邊挑骨頭」。
安妮·海瑟薇將「芳汀」刻畫得細緻入微,在多場戲裡都傾注了真情實感,堪稱她出道以來最好的一次表演!
如果安妮·海瑟薇真不是一個稱職的演員,一向苛刻的奧斯卡獎,又豈會給予她充分的認可?
所謂的「不尊重原著」,不過是「欲加之罪」罷了。
而安妮·海瑟薇的第二個「黑點」,便是她在奧斯卡典禮上的獲獎感言。
安妮·海瑟薇斬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時,幾乎是一個不漏地感謝了《悲慘世界》劇組的所有工作人員。
能夠照顧到劇組裡每一個工作人員的感受,安妮·海瑟薇的個人修養可見一斑。
但在腦迴路奇葩的美國觀眾看來,安妮·海瑟薇發表的這段「超長獲獎感言」,實際是在變相表現自己。
既然她表現得這麼完美,那一定是經過精心策劃和排練的。
就這樣,明明什麼都沒做錯的安妮·海瑟薇,稀裡糊塗地就成了「戲精」。
安妮海瑟薇能從公主淪落到「戲精」,其實還有一位女演員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這位女演員不是別人,正是被國內影迷稱作「大表姐」的詹妮弗·勞倫斯。
詹妮弗·勞倫斯當時給外界留下的印象,差不多就是安妮·海瑟薇的另一個極端。
她性格爽朗、大大咧咧,走到哪都顯得格外「接地氣」,宛如一個毫無心機的「傻大姐」。
詹妮弗·勞倫斯刻意營造的這種「傻大姐」人設,贏得了美國觀眾的強烈追捧。
而本身就很優雅得體的安妮·海瑟薇,卻反被誤會成了「白蓮花」。
在第85屆奧斯卡獎上,安妮·海瑟薇發表了一段「超長獲獎感言」,詹妮弗·勞倫斯則在上臺領獎的過程中就摔倒了。
兩人的表現形成鮮明對比,安妮·海瑟薇幾乎在一夜之間,惹來了無數人的反感。
在安妮·海瑟薇被黑得最慘的時候,《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名為《我們真的討厭安妮·海瑟薇嗎?》的文章。
文章中表示:安妮·海瑟薇從來都沒做錯過什麼,她只不過是過於優秀,而我們偏偏看不慣比我們優秀的人,僅此而已。
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多數美國觀眾又重新接納了安妮·海瑟薇。
她確實沒做錯什麼,優秀,絕不該成為抨擊一個人的理由。
而一直標榜「真性情」的詹妮弗·勞倫斯,近兩年卻暴露出了自己人品低劣、虛偽做作的一面。
兩人的處境變化倒是印證了那句: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最後,期待安妮·海瑟薇的下一部作品,也希望她能早日問鼎奧斯卡影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