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市脫貧攻堅
青年先鋒風採展
1
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委、市委決戰完勝脫貧攻堅推進會精神,充分展現我市廣大青年在脫貧攻堅基層一線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切實發揮廣大青年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脫貧攻堅的濃厚氛圍,在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火熱實踐中匯聚起強大的青春力量,團市委、市扶貧辦、長治日報社、長治廣播電視臺聯合開展了全市脫貧攻堅青年先鋒選樹活動。
此次活動覆蓋奮戰在全市脫貧攻堅一線戰場的各類青年,40周歲以下,具備兩年以上脫貧攻堅工作一線經歷,在脫貧攻堅一線錘鍊成長、苦幹實幹、成效顯著、群眾認可為基本條件,評選出政治立場堅定、個人事跡突出、具有脫貧攻堅實績的十大青年脫貧幫扶標兵和十大青年脫貧致富標兵。
活動分宣傳發動、組織推薦、實地考察、評審確定、集中頒獎、故事分享、培養幫扶等階段進行,採取自下而上、組織推薦的辦法,在推薦匯總的基礎上,由主辦單位成立的選樹活動組委會通過綜合評比,確定考察對象,並組織人員對候選人進行實地考察。
組委會結合候選人實地考察情況進行審查和綜合評定,最終確定「長治十大青年脫貧幫扶標兵」和「長治十大青年脫貧致富標兵」,現將他們的事跡進行展示。
長治市十大青年脫貧幫扶標兵
潞城區潞艾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申張寶
申張寶,1992年出生,潞城區微子鎮和合村人。
2015年回鄉創業,從事艾草種植工作。2018年10月成立潞城子農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始大規模種植、深加工艾草。2020年成立潞艾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佔地面積10畝,有全自動無塵廠房2個。目前有艾絨、艾草枕頭、艾絨坐墊、艾絨肚兜、艾絨褥子、足浴包、艾草茶等十餘種產品。
2016年,申張寶收穫了自己種植的第一批艾草,歷經近5年的發展,目前他的合作社已成為山西的大型艾製品加工基地和艾草種植基地。2020年,合作社在微子鎮漫流嶺村建起一個2000平方米的艾草深加工車間,並引進先進的艾草提絨設備和全自動卷條機等,從原來的日產一千根艾條提升到日產一萬根艾條。預計全部建成投產後,將帶動100多戶貧困戶參與艾草的種植生產加工,每戶年增收3000元。
一種原本普普通通的野草,如今卻成了「香餑餑」,這不僅僅是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更是農業創新發展成效的體現。像申張寶這樣的年輕創業者,只要在鄉村振興的熱潮中不斷創新理念、埋頭苦幹,就一定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沁縣段柳鄉閆家溝村第一書記
朱虎亮
朱虎亮,1981年出生,沁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科員,段柳鄉閆家溝村第一書記。自擔任第一書記以來,朱虎亮始終奮戰一線、衝鋒在前,以黨的建設為突破口,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求真務實、踏實肯幹,為閆家溝村脫貧攻堅做了大量紮實有效的工作,得到幹部群眾廣泛讚譽。
愛崗敬業、恪盡職守。朱虎亮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決貫徹縣委、縣政府的重點工作戰略,高效率高質量完成局領導安排的各項工作任務。特別是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身先士卒、忘我工作,彰顯了一名扶貧幹部的為民擔當。
熱心公益、奉獻不止。擔任第一書記四年來,朱虎亮個人為所包扶貧村捐資捐物共計6.8萬餘元,為百姓銷售農產品金額達10萬餘元,參加志願者活動50餘次。2017年、2018年、2019年度考核為「優秀」,先後被沁縣評為「優秀農村第一書記」「優秀第一書記」。
急難險重、衝鋒在前。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朱虎亮帶頭衝鋒,連續80多天堅守在農村疫情防控第一線,紮緊扎牢農村疫情防控網。同時,結合春耕備耕、農業調產、移風易俗等中心工作盡力擔當,取得了良好效果。2020年2月21日,被縣疫情防控領導小組通報表揚為「優秀共產黨員」。
上黨區賈掌鎮定流村
扶貧工作隊隊員 劉曉峰
劉曉峰,1983年出生,上黨區稅務局科員,駐賈掌鎮定流村扶貧工作隊隊員。他是一名普通黨員,也是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一名普通戰士。
在他的工作日誌裡,除了每天走訪的農戶家裡的具體情況,還記錄著各項扶貧政策資金的申請條件、流程、標準及相關職能部門的聯繫人、聯繫方式、辦公地址等。這些信息,讓群眾在「一次性告知」中少跑了很多冤枉路,也提升了職能部門審核效率。
工作中,他積極幫助貧困戶辦理住院手續、動員愛心醫院減免手術費、推動消費扶貧助農增收……一樁樁一件件,一傳十、十傳百,贏得了信任和口碑,拉近了他和群眾的距離。截至2020年6月底,賈掌鎮定流村實現了123人就業;133戶貧困戶從金融扶貧、光伏發電中享受到了產業扶貧政策的真金白銀;12戶14人接受各階段教育扶貧資助;75人辦理慢性病,36人享受「136」醫療扶貧政策,18人實施了醫前救助和一站式直補結算,23人獲得臨終救助及喪葬補償;48戶實施了危房改造,確保了住房安全,其中集中統建房幸福苑的建成解決了23戶住房問題,成為一大亮點。他和隊友們忠誠履職,踐行著讓貧困人口同全國一道全面小康的莊嚴承諾。
平順縣陽高鄉南莊村
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關紹勤
關紹勤,1983年出生,退伍軍人,縣人大代表。
作為一名農村基層幹部,他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團結帶領支村「兩委」幹部,著力發展富民產業,著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著力開展村容村貌整治。昔日的髒亂差村變成現在全鄉的示範村、紅旗村,如今的南莊村產業興旺、村容整潔、環境優美。
講政治顧大局。他從自身做起,嚴格要求,率先垂範,努力學習,提高思想認識、理論水平、政策水平,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抓班子強隊伍。他從轉變思維方式、工作方法、工作作風入手,帶領黨員幹部加強學習,增強黨性修養,切實提高村幹部的履職能力和綜合素質。
引資金上項目。他帶領村民打機井,解決飲水難題;裝路燈,建垃圾池,硬化學校操場,改善基礎設施;新修田間路,改善群眾出行難題。
興產業謀發展,關紹勤與支村兩委幹部多次討論研究,因村制宜、因地制宜,確立了以脫貧攻堅為統領,以產業發展為基礎,大力發展「旅遊、花椒、養殖和中藥材種植」主導產業。
平順縣杏城鎮東羅川村
扶貧工作隊隊員 孫琳
孫琳,1986年出生,省林草局助理工程師,駐平順縣杏城鎮東羅川村扶貧工作隊隊員。
自2015年以來,先後擔任駐村聯絡員和駐村工作隊員。
5年來,從幫助群眾解決日常急難事,到改善村容村貌,再到發展特色產業,引導貧困群眾走生態建設之路,他事無巨細。他先後落實了500畝營造林、1400畝森林撫育、1000畝林下經濟種植和550畝仿野生栽培項目。引進國槐、龍爪槐、五角楓、海棠等園林樹木,對進村道路、廣場、學校、小遊園等進行綠化。購買肉牛、優質土雞苗,鼓勵貧困戶發展林下和庭院養殖。開展消費扶貧助力脫貧攻堅活動,解決村民土豆滯銷問題。開展藥材種植和林系生態養殖技術培訓,幫助貧困百姓「智力」脫貧。此外,還指導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完成了1400畝森林撫育、200畝造林、400畝林下經濟種植任務,並幫助合作社承攬了2000畝造林、1385畝灌木林改培、6164畝森林撫育任務,合作社累計收入達150餘萬元,參加合作社勞務輸出的人員年人均收益在1.2萬元以上。
付出就有收穫。2018至2019年,孫琳連續兩年被平順縣評為「優秀扶貧工作隊員」,2020年5月被平順縣評為「十佳青年脫貧攻堅帶頭人」。
沁源縣官灘鄉紫紅村
黨支部書記、第一書記 楊謀
楊謀,1986年出生,沁源縣公安局科員,官灘鄉紫紅村黨支部書記、第一書記。
紫紅村是沁源縣唯一省級貧困村,楊謀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和第一書記以來,積極謀劃產業發展,熱心服務人民群眾,帶領貧困村群眾脫貧致富。建強班子,充分發揮村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和第一書記,楊謀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疫情防控期間帶領村黨支部迎難而上,在積極落實各項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時,緊盯貧困戶增收,統籌抓好貧困村就業幫扶、產業發展等工作,千方百計把疫情對扶貧工作的影響降到最低。得知沁源縣醫療物資緊缺,急需大量採購,楊謀向縣紅十字會捐出自己一個月工資三千元整,為疫情防控工作儘自己一份力量。
堅持「全村一盤棋」脫貧大局,培養產業帶頭人。楊謀到村任職以來,深刻認識到移民搬遷後續產業發展對保障搬遷戶生活和鞏固脫貧成果至關重要,為了幫助村民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帶領支村兩委班子積極謀劃,組織村民們大力發展蔬菜大棚、中藥材種植、能繁母牛養殖、電子商務和舊村旅遊開發等產業,經濟效益明顯,形成紫紅村脫貧鞏固長效機制。
武鄉縣蟠龍鎮慄家溝村第一書記
張磊
張磊,1987年出生,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二級子企業黨群工作部副部長,武鄉縣蟠龍鎮慄家溝村第一書記。
「急群眾所想、辦群眾所需」是他的工作信條,「遇水架橋、逢山開路」是他的行事作風。2015年,他入戶走訪時發現村民們5萬餘斤穀子滯留在家中無法兌現,便向集團公司匯報情況,得到援助和支持,最終使全村農戶增收10萬餘元,慄家溝村成為扶貧路上開啟消費扶貧的第一站。為徹底解決農副產品滯銷問題,他採取基地+公司+保底收購的傳統產業發展模式,做好「土地文章」,利用訂單銷售打通農產品銷售「最後一公裡」,實現產業多元化發展。
五年來,他帶領全村人發展產業的決心沒有變過,為發展辣椒產業從山坡摔下腰部受到重創,辣椒種植面積從當初的50畝發展到如今帶領13個行政村種植800餘畝,僅此一項2019年為所有種植戶增收60餘萬元。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他第一時間為村民送來了價值7000元的口罩和消毒液。在他的帶領下,慄家溝村村莊美了、產業增收了、路燈亮起來了,村裡人腰包鼓起來了,生活像芝麻開花節節高……
長子縣橫水林區管理中心副主任
郜宇飛
郜宇飛,1989年出生,長子縣橫水林區管理中心副主任,主要分管扶貧等相關工作。
2019年以來,為鞏固脫貧工作成效,一是聯村共建搞中藥材種植,與振東集團合作,發展了700餘畝黃芩種植扶貧產業基地;二是幫助橫水村以恆連翹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設中藥材產業發展園,吸納扶貧資金髮展產能,通過建設更加規範高效的中藥材產業園,種植製作銷售中藥材產品,帶動橫水地區貧困戶脫貧增收;三是大力弘揚山區種植養殖特色,助力小坪頭村小雜糧加工廠、種植養殖合作社建設,推出「炎帝黃」小米,走規模化品牌化道路,同時吸納貧困戶入社分紅,發展村集體經濟,帶動貧困戶穩定脫貧增收;四是著力推進鄉村旅遊扶貧,根據縣委、縣政府鄉村振興、文旅興縣的指導思想,配合中心黨委打造了北寨村美麗生態新農村、北灣村七彩山水田園、南溝莊村避暑山莊勝地、小坪頭村抗日縣政府舊址等旅遊景點,建設了電商小屋、扶貧超市,助推長期產業發展,促進帶貧益貧機制,實現貧困戶穩定脫貧。
壺關縣五龍山鄉楊家堆村第一書記
秦濤
秦濤,1986年出生,長治日報社科員,壺關縣五龍山鄉楊家堆村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2018年至2019年,連續兩年被壺關縣委、縣政府評為「優秀第一書記」。
楊家堆全村135戶356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69戶172人。不知不覺,秦濤走遍了村子的角角落落,誰家幾口人,因何致貧,都已熟記於心。
脫貧致富要發展,產業支撐是關鍵。以「一村一品」建設為切入點,秦濤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產業結構調整上,積極引導群眾發展大棚蔬菜、花卉種植、中藥材種植等特色種植。針對沒有承包大棚的農戶,秦濤積極引導,直接或間接帶動貧困戶就業35戶60餘人。全村53戶貧困戶通過直接經營、參與務工、股金收益、資產收益分紅「四模式」人人得到分紅。其中直接經營21戶54人,參與務工10戶17人,股金分紅3戶11人,資產收益分紅53戶115人,戶均年收益達到3700元以上。
三年攻堅,楊家堆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水網改造、改建衛生室、新建文化廣場,讓村民們生活更便利;實施小河自然村道路建設和戶戶通水泥路工程,讓村民出行更通暢;進一步完善道路亮化、村容美化,實現清潔衛生垃圾不落地,讓村民居住環境更舒適。
襄垣縣扶貧開發中心項目股股長
郭琳
郭琳,1986年出生,襄垣縣扶貧開發中心項目股股長,主要負責扶貧產業發展、駐村幫扶等工作。
在工作中,她認真鑽研業務,堅決服從安排,努力克服人員少、工作任務重等現狀,積極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衝在前、幹在先。1000多個日夜,郭琳白天走村入戶,與貧困戶「結親戚」;深夜匯總整理貧困村、貧困戶的各項數據,一戶一策制定幫扶計劃。為使扶貧產業項目真正落到貧困戶身上,她連續奮戰一個月,逐村逐戶核對落實情況,保證了扶貧資金足額發放到村、到戶、到人,切實改善了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貧困戶家中無小事」。在入村走訪過程中,每到一戶她都要深入了解貧困戶的基本情況、致貧原因,幫扶措施有哪些,有沒有針對性,享受政策的落實情況等。針對貧困戶房屋下雨漏水問題,她積極與住建部門聯繫,對此類住房進行危房等級鑑定,並協助駐村工作隊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危房改造方案。
只要是貧困群眾的事,不管大事小事,她都親力親為,幫助貧困戶解決困難187項,成為群眾的「貼心人」。讓黨放心,讓群眾滿意,是她的奮鬥目標和永遠追求。
長治市十大青年脫貧致富標兵
平順縣安達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王亞妮
王亞妮,1995年出生,平順縣安達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2016年,山西財貿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會計系專職輔導員。2019年,得知家鄉平順縣脫貧攻堅進入關鍵階段,全縣電商蓬勃發展的消息,她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毅然辭去專職輔導員工作,回鄉開始發展農村電商。
回鄉後,她抓緊學習扶貧政策和電商知識,走訪入戶統計群眾滯銷農產品的種類和數量,積極聯繫農產品企業進行收購,在搞好銷售的同時,通過「合作社+農戶+企業」的模式形成了集種植、銷售為一體的訂單式種植模式,確保了群眾的穩定增收。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王亞妮在各大網絡平臺建立了個人的農產品銷售平臺,同時也為廣大群眾提供各類農產品包裝袋、農資、農產品等服務工作。截至目前,已幫助群眾銷售小米20000餘斤、核桃5000餘斤、黨參3000餘斤、農副產品若干,直接帶動群眾增收21萬元。
王亞妮在農業電商發展之路上可謂嘔心瀝血,從開始創業到目前初具規模,她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困難,她也像許多女生一樣哭過,但每次想起老百姓拿到農產品銷售款時的那滿意的笑容,她便又力量十足,重新回到奮鬥的路上。她始終堅信:奮鬥的青春最美麗。
沁源縣好樂草莓莊園負責人
李祥
李祥,1985年出生,沁源縣好樂草莓莊園種植有限公司總經理,山西高地草莓育苗有限公司總經理。
2013年,李祥加入沁源縣好樂草莓莊園種植有限公司,2015年開始負責籌建好樂草莓育苗部,當年實現草莓苗生產30萬株,銷售收入24萬元。2016年草莓苗生產80萬株,實現銷售收入64萬元,2018年更是大膽探索草莓育苗新方式,開展了草莓高架基質育苗,草莓苗生產突破300萬元,銷售收入突破240萬元。在狠抓生產的同時,李祥積極參加企業的科研工作,參與起草省地方標準2個、市地方標準1個,參與國家標準化草莓栽培示範區建設1項,獲得省林業廳認定草莓新品種2個。2019年3月,李祥入選山西省「三晉英才」支持計劃青年優秀人才。
通過9年的發展探索,如今沁源縣好樂草莓莊園種植有限公司佔地達到600餘畝,建成草莓種植大棚300座、草莓科研辦公樓800平方米,草莓分選包裝車間900平方米,冷庫150平方米,庫房400平方米,水肥一體化系統4套、草莓育苗基地200畝,實現了草莓的育苗、種植、分揀和冷藏、銷售全產業鏈布局。目前,該公司已取得了全省草莓行業第一個「綠色食品證書」,也通過了ISO9000認證。
黎城縣西井鎮五十畝村村民
谷玉芳
谷玉芳,1984年出生,黎城縣西井鎮五十畝村村民,2017年在巖井村上杆幹活時,從高處跌落,導致半截癱瘓。經鑑定為肢體四級殘疾,基本上喪失勞動能力,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身殘志堅的谷玉芳,2019年12月因殘疾進入貧困戶行列後,主動提出要在國家的政策幫助下,改善生活、發家致富、走出貧困、積極脫貧。今年5月,村裡安排扶貧專崗,他當起了黨建工作管理員,積極組織黨員參加村裡的義務勞動、開展黨日活動,提醒黨員按時繳納黨費,幫助黨支部整理黨建活動資料等等。8月,他申請殘疾人創業補貼建起了自己的山茱萸基地,通過專家的技術指導,保證了山茱萸的質量產量。
由於兩次看病欠下不少外債,自己身體還沒完全康復,谷玉芳平日裡還通過微信銷售染髮膏,希望能為父母減輕些許負擔。為了更好地把產品賣出去,駐村幹部幫他想出「零售+批發」的銷售方案。谷玉芳每天固定在步行街銷售,凡是有古會和趕集,他就蹬著三輪車去集市,並現場為大家洗髮染髮。雖然他行動不便,但他樂於助人,利用在縣城創業的優勢。經常幫別人捎快遞、買東西等,並經常為貧困戶提供各類幫助,被老百姓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壺關縣橋上鄉前腦村村民
侯李飛
侯李飛,1980年出生,壺關縣橋上鄉前腦村村民,建檔立卡貧困戶。她上有重度殘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下有3個未成年的子女,生活過得異常艱辛,相濡以沫的丈夫在3年前又發生意外身亡。
在脫貧攻堅的大好政策指引下,在市疾控中心和村黨支部、村委會的大力幫扶下,侯李飛克服了家庭意外變故帶來的沉痛打擊,勇敢地挑起了家庭重擔。她首先申請了扶貧小額貸款對自家房屋進行農家客棧改造,然後積極參加廚師班培訓和外地農家樂參觀活動,農家客棧經營理念在侯李飛心中生根發芽。2017年,侯李飛的農家客棧開始對外接待遊客,當年收益3萬元。房間打掃得乾淨整潔、一塵不染,飯菜色香味俱全、鮮香誘人,不抬價、不壓價,侯李飛「遊客至上、誠信經營」的理念,贏得了遊客的高度讚揚和認可,她的農家客棧生意也一天比一天紅火。
侯李飛的脫貧得益於黨的關愛,通路、通水、改善村容村貌、發展致富產業,貧困群眾看病就醫、上學、養老等一系列特惠政策落地生根。昔日信息閉塞、基礎落後、矛盾突出的前腦村,如今打通了旅遊路,發展起了農家樂,建成了葡萄莊園,廣大村民從中真正得到了實惠。
武鄉縣豐州鎮魏家窯村村民
姚偉
姚偉,1987年出生,武鄉縣豐州鎮魏家窯村人。初中畢業,家庭困難,2014年因缺技術被精準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如何甩掉貧窮的帽子呢?在幫扶單位、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姚偉在2015年決定種植有機奶油草莓。他一邊到外地學習技術,一邊摸索種植經驗,第二年就種出了個頭大、果型好、口感佳的有機草莓。前來採摘的顧客絡繹不絕,在市場上也常常供不應求,2016年,姚偉的3座草莓大棚獲利約15萬元,這讓姚偉擺脫了貧困的枷鎖。2017年,姚偉又貸款新建了2座草莓大棚。
在奶油草莓大棚發展平穩後,姚偉想著奶油草莓的採收周期只有6個月,怎麼才能做到一年四季都能有草莓採摘和銷售呢?經過考察,姚偉在2018年10月和2019年4月,分秋栽和春栽兩次引進種植了四季草莓品種蒙特瑞。同時,他還緊跟時代潮流,讓客戶認領草莓種植地塊,讓草莓「上網」銷售,2019年姚偉盈利達到了20萬元。
姚偉的草莓種植面積大、品種多,他僱了15位村民到大棚務工。幾年來,他先後為貧困戶累計發放務工報酬5萬餘元。姚偉通過實踐證明了,只要目標明確、勤奮努力,不僅能實現自己脫貧摘帽,還能幫助身邊群眾增收脫貧。
壺關縣豆豆綠色食品開發有限公司
負責人 秦晉科
秦晉科,1983年出生,壺關縣豆豆綠色食品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從部隊退伍回來的秦晉科,仍然保留著軍人的本色,回鄉後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用自己的創業創新服務全市脫貧攻堅事業。
2016年4月,秦晉科的壺關縣豆豆綠色食品開發有限公司註冊成立。該公司以發展生態農業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為目標,通過提升農產品質量、提高產品價值、增加經濟效益,從而打造出高科技千畝生態園、採摘園。公司現已擁有自己的生豬養殖基地、農產品深加工生產基地、初高級農產品包裝基地、100畝種植基地(壺關縣四家池村)、18個實體店、21家線上店,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37人(佔員工總數88%),年接待人數超過6.3萬人次,每年有效帶動1000多戶貧困戶增收。
2018年3月,全市第十八家電商平臺依託豆豆食品公司鋪開線上業務,當年業績喜人;2016年至2019年,豆豆食品公司年產值翻了三倍,展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如今,公司已逐步成長為一家集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生產+包裝+線上+線下銷售為一體的綠色、健康農產品微企業。
壺關縣橋上鄉橋上村村民
郭彥波
郭彥波,1986年出生,壺關縣橋上鄉橋上村人,建檔立卡貧困戶。丈夫原在煤礦打工,家有年邁的老人和未成年的孩子,家庭經濟來源主要依靠丈夫。2012年,郭彥波的丈夫因病住院,不能再乾重活,家中的主要收入來源突然切斷。丈夫看病花掉了家中所有積蓄,並欠下外債,讓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雖然遇到了困難,但絕不能一蹶不振,得想辦法撐起這個家,郭彥波心裡盤算著。2015年秋,橋後溝村農家樂招租,她決心抓住商機拼一把。在太行山大峽谷八泉峽的入口處,她承包了一家農家客棧——「三畝園農莊」。
開店是好事,可外債還沒還清,開店的錢從哪兒湊?村幹部、幫扶幹部為郭彥波解了難。通過小額扶貧貸款政策,她向銀行申請,並聯合另一戶承包者,貸款10萬元。在銀行的貸款和親朋好友的幫助下,農家客棧的租金和裝修最終湊齊。客棧開業後,她常常到親戚朋友開的農家客棧學習取經,同時,徵求遊客的意見和建議。儘管如此,由於缺乏經驗,第一年客棧盈利並不多。她不斷總結經驗,改善經營理念,第二年客棧逐步走向了正軌,經營規模也越來越大。現在,「三畝園農莊」能夠一次性接待76名遊客食宿,並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5人,在當地的農家客棧中小有名氣。
屯留區麟絳街道沙家莊村村民
郭曉勇
郭曉勇,1985年出生,屯留區麟絳街道沙家莊村人,因病致貧。2006年,正讀高三的他突發疾病,被確診為瓣膜性心臟病、主動脈關閉不全和高血壓,在北京阜外醫院成功接受手術治療。一場大病讓本不富裕的家庭欠債十幾萬元。2007年,他的父親因病逝世,母親身患類風溼關節炎等疾病,不能幹重活的郭曉勇成了家裡的「頂梁柱」。2015年,幫扶單位和鎮村幫扶幹部了解情況後,將其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6年,在扶貧幹部的幫助下,郭曉勇利用6000元貧困救助資金,在自家小院辦起「君達電器工廠直營店」,開啟了自主創業之路。創業之初,郭曉勇騎著電動車跑遍了周邊的村子,宣傳自己經營的產品,靠著優於其他商家的產品質量、銷售價格和售後服務,在市場競爭中搶得「一杯羹」。生意慢慢好起來了,但是擴大店面的資金卻令他犯了難。在幫扶單位和扶貧幹部的扶持下,郭曉勇獲得了2萬元的政府貼息貸款。2018年4月,店鋪從自家小院遷到了屯留區繁華地帶,面積從不足30平方米擴大到300餘平方米,經營廚房電器、衛浴等近30個種類產品。如今,郭曉勇已累計貸款6萬元,店鋪年銷售額已超過80萬元。所代理品牌也由最初的2個發展到10個。
平順縣麥豐農業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總經理 梁餘妮
梁餘妮,1984年出生,平順縣麥豐農業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
2015年8月,梁餘妮來到平順縣北社鄉,獨資創辦了平順縣麥豐農業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前期投資約500萬元,佔地100餘畝,建設完成一座蔬菜加工包裝車間,3座育苗溫室大棚,33座春秋蔬菜大棚。
2018年,公司通過「電商+傳統」銷售相結合的模式向廣州、湖南等地銷售辣椒約500萬斤,西紅柿約100萬斤,架豆王約100萬斤。2019年,公司辣椒合作種植面積達到2000畝、西紅柿達到1000餘畝、豆王3000餘畝。同時與平順縣春之韻合作社加農戶聯合打造西北坡和秦家後村集中連片有機旱作高端品質蔬菜訂單種植項目,以點帶面,逐步實現當地種植的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
2017年,西紅柿、黃瓜、豆王、茄子、北瓜通過了農業部無公害認證,2018年,辣椒、豆王通過了農業部綠色認證,2019年,西紅柿、西葫蘆又成功通過了農業部綠色認證。多年來,公司為種植戶墊資發放肥、苗、犁地、鋪膜,以不低於保護價收購,解決建檔立卡貧困戶65人就業,人均年收入1.5萬餘元。梁餘妮先後獲得「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山西省勞動模範」「山西省脫貧攻堅獎奉獻獎」「山西省巾幗建功標兵」等榮譽稱號。
沁縣鳳凰展肉雞養殖有限公司
負責人 裴志國
裴志國,1980年出生,沁縣南裡鄉梅溝村村委會主任,沁縣鳳凰展肉雞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
在梅溝村土生土長的裴志國,17歲就離開家鄉外出闖蕩,2010年時他在晉中市已有多家連鎖飯店。2011年,他選擇了回村養雞,後來接任了村委會主任,從此,他便扛起了梅溝村的脫貧致富大旗。
「自己富了不算富,什麼時候老百姓的兜兜鼓了,村集體帳上有錢了才算真正富裕。」這是裴志國常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帳上沒錢,幹啥也難。2016年,裴志國自籌600餘萬元,成立了鳳凰展肉雞養殖有限公司,掛靠大象集團,採用「龍頭企業+公司+村集體+貧困戶」的模式,吸收整合楊家莊、孟家莊等11個村產業資金500萬元,新建1440平方米的現代化養殖大棚3棟,年出欄肉雞54萬隻,帶動11個村集體每年分紅40萬元,446戶貧困戶戶均增收1000元。2018年,梅溝村爭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項目資金100萬元,新建養殖大棚1棟,年出欄肉雞18萬隻。
如今,肉雞養殖已經成為梅溝村的支柱產業。梅溝村村集體經濟2016年率先破零,2017年收入3萬元,2018年實現5萬元,2019年達到了15萬元。從「小老闆」到「村主任」,裴志國成功轉型,梅溝村也實現了華麗轉身。
來源丨長治日報
編輯丨路璐
審核丨韓焰
監製丨嶽蘭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長治市脫貧攻堅青年先鋒風採展》
閱讀原文